安娜的另一條路:像大嫂多莉一樣,放棄愛情退守家庭

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歐洲在資產階級人文思想的啟蒙下人性覺醒,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越來越高,托爾斯泰開始了新的思想危機和新的探索時期。

1870年他打算寫一部貴族的有夫之婦失足小說,反映第一次俄國革命前後的社會生活,並打算把這個女人寫得可憐而無罪。1877年《安娜·卡列尼娜》問世了,引起了各國廣泛關注。

安娜的另一條路:像大嫂多莉一樣,放棄愛情退守家庭

托爾斯泰

簡單地用家庭的"幸與不幸來”,來理解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是不夠的,托爾斯泰藉助人物和家庭悲劇來書寫,那個時代的精神特質和社會問題。

書中主人公安娜追求個人幸福,卻在上流社會的虛偽和現實的冷漠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進退不得,她不合傳統道德的愛情終死於非命。個人情感需要和舊社會道德間的激烈衝突中,安娜成了先行的犧牲者。

托爾斯泰認為婚姻一旦締結,家庭一旦組成,成員就有了忠於它,維護它的職責。

▪他對於現代女權主義其實無好感。“我必報應”是指在他看來,安娜的婚外戀是罪,罪的代價是死。但安娜和卡列寧締結的,被稱為“神聖”的婚姻追根溯源,不能怪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他1886年在《我們應當做什麼?》中稱讚賢妻良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義的女子:

"她們的孕育與母性,她們悲慘的遭遇,沒有休息的年月和沒有任何回報的看不見的、疲憊的艱辛勞動,還有當她們完成了自然律的使命時,她們的心裡洋溢著滿滿的幸福。賢妻良母般的女人!人類的命運就掌握在你們的手心裡啊!”

▪認為即使算不上完美的愛人的妻子,作為孩子的母親,也應該值得被尊重,並保護她們作為合法妻子的地位。這與傳統歐洲封建社會一夫一妻制的社會背景分不開的。因此除開寫安娜和沃倫斯基不被世俗接納,和舊道德許可的愛情沒有出路,註定是一出悲劇。

安娜的另一條路:像大嫂多莉一樣,放棄愛情退守家庭

蘇菲.瑪索版安娜

托爾斯泰暗示了安娜的另外一條路:像大嫂多莉一樣,放棄虛無的愛情退守家庭。

幸福的家庭有同樣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奧勃朗斯基,一個典型的貴族子弟。系出名門哥哥和安娜一樣長相出眾,本性不壞脾氣尚好,能討眾人的喜歡,對工作漫不經心,也沒有犯過什麼過失。他本事不夠又揮霍無度,依靠妹夫卡列寧得到的工作輕閒,雖有六千盧布的年薪,根本不夠花銷,早已坐吃山空。

奧博朗斯基對於自己移情別戀年輕貌美的羅蘭小姐一事,並不感到悔恨愧疚:他已經不愛多莉了,甚至認為妻子年老色衰,風韻不再魅力不存,一個個普普通通善良的家庭主婦,他也沒有另娶的打算,出於公平心理應對他寬容大度,可情況恰恰相反。

令他後悔的是,這件事他沒能瞞過妻子。因為五個孩子母親的離去會,讓他焦頭爛額,此外還欠下了好多錢債務,急需妻子的嫁妝來填窟窿,所以不得不表示悔恨,說他仍愛著多莉。

安娜的另一條路:像大嫂多莉一樣,放棄愛情退守家庭

安娜兄妹

▪多莉,一個被瑣碎婚姻生活消耗盡自我的女人。

當年的公爵的女兒多莉,也是人見人愛的優秀女孩,有不少追求者,列文也驚為天人,遣憾她早早嫁了人。而今濃密秀美變稀疏胡亂盤在腦後,面容消瘦憔悴,惶惶不安的大眼睛顯得更加醒目。

作為結婚九年,已經是五個孩子的媽媽(還夭折了2個),個個都要她操心照顧。多莉不僅管理家中各大小雜務,為入不敷出的經濟勞神,活成為不光鮮體面的“黃臉婆”,再沒有人迷戀她,更傷心的是還要面對丈夫的不忠。

▪安娜仍然有濃厚的傳統賢妻良母思想

小說是以安娜去調解哥嫂的婚姻危機開始的,那時候安娜並不完全理解多莉的痛苦,目的是勸和哥嫂維護家庭完整。安娜勸多莉說,哥哥絕對不會和羅蘭小姐一道議論她,理由是:他是容易動情(被誘惑的婉轉說法)的那類男人,也許會做出不忠的事,但把家庭和妻子看得很神聖。他們對這些女人(只差說狐狸精了)終歸不屑的,她們破壞不了他們對家庭感情(永遠不打算離婚的),在她們和家庭之間劃了一條不可逾越的界線(玩玩而已)。他犯了天下男人都容易出的錯誤,但還是愛你的,不過是頭腦發熱一時的糊塗罷,下不為例吧!

這番話也有大事化小偏袒自己人的嫌疑,但無疑有效地動揺了多莉離婚的決心——他是愛自己的,不過犯了天下男人都容易犯的錯,不是風流成性的男人,割捨不下的家庭,多莉借坡下驢同意原諒丈夫。

事到己頭不由人,哥嫂在安娜調解下矛盾緩解,她自己卻越走越遠。之前安娜途中火車站偶遇青年軍官沃倫斯基,莫斯科舞會上,作為嫂子妹妹吉蒂未婚夫對象的他,卻對安娜一見鍾情,引發了她婚的變前奏。渥倫斯基喚醒了安娜久已沉睡的愛情,要求離婚被丈夫卡列寧拒絕後,不顧一切與沃倫斯基交住,雙雙被上流社會摒棄。

安娜的另一條路:像大嫂多莉一樣,放棄愛情退守家庭

凱拉.奈特莉版安娜

▪多莉覺得讓女人痛苦的最好辦法,是讓她們生男育女。

一開始多莉羨慕重獲愛情而光彩照人的安娜。她對安娜的婚外情不加批評,反而而理解羨慕,佩服她的勇氣。當她得知丈夫風流韻事的時候,自尊心再無法忍受欺騙而爆發了。她問自己要為家庭犧牲,憑什麼她不可以只顧自己快活,為自己而活?

"他們都說安娜的壞話,為什麼?難道我比她強嗎?我至少還有一個心愛的丈夫。並不是很稱心如意的,不過我還是愛他的,但是安娜並不愛她丈夫。她有什麼可指責的?她要生活。上帝賦予我們的心靈這種需要,我很可能也做出這樣的事。”

安娜陷入婚外戀漩渦無力自拔,死前曾和在婚姻內掙扎的多莉再次在鄉間見面。在去看安娜的途中,她坐在破舊的馬車裡糾結不休:

"在人人都活著,人人都享受著人生的樂趣。而我就像從監獄裡,從一個永無止境的操勞,置我於死地的世界裡釋放出來,……我把他們教養成人,得吃多少苦頭,費多少心血,我的一生就這樣毀了!” 

回顧她這十五年的婚姻生活,不停地懷孕、嘔吐、頭腦遲鈍、變醜還要承受喪子之痛,沒有片刻安寧,總是鬧脾氣和發牢騷,折磨自己也折磨別人,惹丈夫討厭,她突然想起那句話:讓女人痛苦的最好辦法是讓她們生男育女。

安娜的另一條路:像大嫂多莉一樣,放棄愛情退守家庭

費雯麗版安娜

▪多莉可以為家人犧牲,但絕不縱容背叛和欺騙,應當說還是有底線的人,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描寫多莉對孩子難以割捨,除了憤怒她內心充滿掙扎和猶豫:她三天以來已經努力過十來回的事是——把她自己和孩子們的衣服整理出來,帶到她母親那裡去——但她還是沒有這樣的決心。

她曾對安娜表迖過得知丈夫不忠的感受:"我沒有了愛和溫情,對他只有憎惡,是的,憎惡。"她一心想方設法懲罰他,羞辱他,哪怕小小地報復他一次,使他嚐嚐他給予她的痛苦。問題在於她難以捨棄丈夫和婚姻。

這個遭受傷害的女人,強忍著心中的軟弱,努力在丈夫間前表現出了憤怒和不願諒——作為一個自尊的女人,多莉並非軟弱可欺。這種個性,大約當初列文最早愛上三姊妹中她的主要原因。

從虛幻的愛情到婚姻的現實,安娜不如多莉。

▪雖然安娜的選擇是多莉嚮往的理想中的另一條路,可是相處幾天下來,她感覺到安娜幸福表面下隱藏著深深的痛苦。她認識到自己無法承受離婚的代價,迫不及待地回到令她煩心瑣碎,卻真實的生活中去,母性的責任感使她負重前行。

安娜的另一條路:像大嫂多莉一樣,放棄愛情退守家庭

凱拉.奈特莉版安娜

多莉看到安娜作為舊道德叛逆者,被上流社會所排斥,親朋故舊都拒絕往來。一心為愛情苦惱的安娜,找不到女兒喜歡的玩具,不知道小傢伙最近又長了兩顆牙齒——這是多莉作為母親,絕不可容忍的過失。

尤其多莉看到安娜女兒成為私生女被瞧不起的痛苦後,匆匆逃走了,她覺得愛情太虛無,不值得她去冒險,賭上兒女們的幸福。

▪長期的家庭生活,已將多莉充實造就成了一個合格的母親。沒有一種環境人不能適應,特別是他看到周圍的人都在這樣生活。但對於渴求婚姻的多莉來說,婚姻的籠子亦能給她帶來安全感。

僅管丈夫的背叛給了她沉重一擊,摧毀了她對婚姻的信任,對於她而言,婚姻就像是一座圍城,她藏著爬出去的心,卻永遠只能探探頭,作為母親她願意犧牲自己的個人的感情,容忍丈夫的背叛。後來她不計前嫌,變賣嫁妝幫丈夫還了高利貸,挽救了婚姻。所以現實主義的多莉並非軟弱,而是包容和隱忍之人。

魯迅先生曾在《小雜感》一文中說過,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兒性,無妻性,妻性是被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兒性的混合。女兒性是女人與生俱來的特性,每個女人都是從天真活潑,刁蠻任性的孩子時代過來的,母性是深藏在女人骨子裡的天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歲月的磨礪,慢慢顯現出來的表現為一種博大的奉獻精神。

在女人作為男人的附屬物,靠男人而生存活著的時代,沒有自我人格,沒有靈魂,受世俗男權價值觀操縱,屈從於其洐生的婚戀道德默默付出,而多數人甚至自認為是美德加以維護,難怪魯迅說"母愛的偉大真可怕,差不多盲目的。"

安娜的另一條路:像大嫂多莉一樣,放棄愛情退守家庭

魯迅

▪可以說安娜的道路是多莉理想的、欣羨的另一條路,安娜也是多莉理想中的另一個自己。

莉在小說中常常扮演著安娜的參照系的角色,愛情婚姻的理想,在她這裡已經破滅了,可她在生活中找到了另一種意義。對於她而言,婚姻就像是一座圍城,她藏著爬出去的心,卻永遠只能探探頭。

任何感情都不能脫離社會生存,為愛情而活,還是為家庭道德而活,此中並沒有是非對錯,只有情感與理智的糾纏抗爭。在現實中,支撐婚姻的親情、友情和愛情中,數愛情持久性最差約翰·福爾斯在《法國中尉的女人》裡說,那最狂亂而又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不過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

女性失去了自我意識,就會成為婚姻的依附者,若沉迷於愛情者,常陷於失望,平平淡淡才是真,這才是婚姻的真諦。追求自我的愛情沒有錯,但如托爾斯泰在書中所說:女人亦不能成為情慾的奴隸,那終是一條毀滅亡路。不要因為愛,不低到塵埃裡去了。

▪安娜"我命由我不由天"追求自我,也不能僅僅視為不忠婦女形象。

安娜的愛情建立在情慾基礎之上的,但應理解新舊社會思想的衝突,也反映在婦女的自我意識覺醒上,要求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離婚婦女不被岐視,當看作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新舊歷史交替的俄國,誠如文中列文所說:“一切都是混亂的,一切都正在建立。”

安娜的另一條路:像大嫂多莉一樣,放棄愛情退守家庭

凱拉.奈特莉版安娜

19世紀的文學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問世已有近一個半世紀,仍然具有很深的現實意義。

個人的慾望與社會家庭的責任如何實現平衡取捨?無論堅守圍城,還是勇於新生,永遠不要喪失了獨立生活的勇氣,不要忘了作為母親的責任,今天的女性在追求自我的道路上,都應該三思而後行。

 參考書目:《魯迅全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1年版

《安娜·卡列尼娜》[俄] 托爾斯泰 著 裴家勤譯,湖南文藝出版社

《名人傳》[法]羅曼·羅蘭 著,陳筱卿譯, 海南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