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万物为刍狗″是不仁吗?"动而愈岀″的长存之道,道德经第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天地之道没有好恶,万物都一样对待,不会厚此薄彼。圣人治理世人,也没有好恶,对待万民不去区分贤能与否而区别对待。刍狗,草扎的狗,用来做祭祀祭品,用来与神灵沟通。不会以为他是祭品而区别对待,刍狗和制作刍狗的草一样对待。天地之间就像个大的风箱,不运动时虚空在其中,动起来,气流从虚空中源源不绝的流动出来。保持虚空,才能做到源源不绝。

♞″仁″是春秋战国时各种思想家都提出来的一个针对当时社会弊病的药方。儒家的"仁"有等级之分,墨家的"仁″是兼爱,道家讲不仁。道家认为天地之所以长存,是因为其"不自生″故无私,孕育万物而″不恃″。就像水润万物,光照万物,助而不争。狂风暴雨一样摧残生命,炙热毒阳也炙烤生命。所谓雷霆雨露是自然的现象,天不仁所以降甘露也起雷暴,地不仁载万物也覆万物。

♛天地之间是虚空,才生出这多彩世界,万物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意味着万物个体会死亡,不能长存,"动而愈岀"就是万物长存之道。动,是道推动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仁″。大家都知道地球就是个大生态,有植物,动物,细菌,病毒等,生命繁杂而相互推动。万物都从天地虚空中生存繁衍,羊吃草,狼吃羊这一条条链条,就是天地之间"不仁"的"动″。没有动就没有万物生生不息,"不仁"是天地的大道。

♛"多闻数穷,不若守中"。中者虚。道德经毕竟是以天道喻人事,落实到自己身上,我们该从天地"不仁"中学到什么呢?闻,见闻,知识,可以引申为欲念,执着,快乐,悲伤,喜好,憎恶。人就是一个小天地,如果被充实满满的,不会转化运用,学学天地之道,敢于割弃,守住了″虚","动而愈出"才能长久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