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寧:醫藥迎來一輪新增長期

米內網

以下文章來源於醫藥經濟報 ,作者李蘊明

林建寧:醫藥迎來一輪新增長期

醫藥經濟報

《醫藥經濟報》是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主辦、全國公開發行的專業報刊,1980年創刊,解讀全球產經數據,引領主流思維創新。以辦中國最好的專業報為宗旨,旨在成為產業的良心和腦袋,為促進公眾健康及醫藥發展提供智庫解決方案。


精彩內容


庚子年初,荊楚大疫。藥企臨危受命,日以繼夜,秣馬厲兵,履行戰役堅實後盾之責。危機亦是機會,緊急疫情給醫藥行業出了一張全新的考卷,也引發我們從產業佈局到創新發展的反思。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給醫藥行業帶來何種變化?醫藥行業是否能走進下一個春天?


業內外投入加大,醫藥將迎新的增長期


醫藥經濟報:這次疫情對國內醫藥產業總體佈局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所長林建寧: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家各項政策、資源都向病毒防疫傾斜,醫藥行業在此役中也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國內主流醫藥企業主動作為,為疫情防控貢獻產業力量。此外,醫藥流通、零售企業的諸多同仁奮戰抗疫一線,保證供應,努力滿足居民的防疫需求。


疫情過後,相信國家會更加重視醫療衛生的投入,加大戰略儲備。對醫藥行業而言,除了國家加大投入的利好外,居民自我預防、日常健康意識的加強也都會給行業帶來新的成長機會。


醫藥經濟報:就研發而言,抗疫將加速哪些板塊的發展?您認為,國內藥企如何在創新上佈局,才能跑在下一輪未知的危機之前?


林建寧:從目前的相關藥物、疫苗、器械、檢測試劑的研發情況看,國內醫藥創新轉型發展已取得不錯的進展,基礎能力有所提升、快速反應能力也很強。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多個藥品在短時間內拿出成果,說明我國醫藥創新能力值得期待。


疫情會對行業有一定拉動作用。可預期在未來一段時間,抗病毒藥品、疫苗、檢測試劑以及大型搶救醫療器械的研發會得到加強,不僅政府加大投資,包括民營資本、外部基金等都會加大對相關領域的投入,醫藥未來會迎來一輪新的增長期。


醫藥經濟報:可以看到,此次中藥的參與度相當高。抗疫給未來中藥研究提供了哪些啟示?


林建寧:此次中醫藥在抗疫中充當了很重要的角色。一直以來,傳統中藥在抗病毒領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非典期間中藥已發揮重要作用,這次同樣如此。為此,我們應當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來進行評價。只要中藥能證明它的療效,就應該大力鼓勵,更深入地保護挖掘傳統的中醫中藥寶庫。


於中藥企業而言,疫情之後企業需要把握這個重要契機,提高質量、提升品牌、創新發展。通過疫情的檢驗後,業內外會重新認識中藥,該領域可能會更快地發展。


醫藥經濟報:疫苗作為預防傳染病最有力的武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於涉及基因組技術研究、新抗原的設計等,研發週期相當長,產品獲得最後批准前也要進行多項臨床試驗。您認為,在類似的疫情下,企業應當如何決策疫苗的研發佈局?


林建寧

:國內疫苗行業發展有幾個關鍵節點:前年的大整頓、去年《疫苗管理法》的頒佈以及下一輪的世衛組織疫苗國家監管體系評估。我國疫苗行業通過提高疫苗標準,全面核定疫苗生產工藝,疫苗質量有了顯著提高。加上疫苗追溯系統體系已經建成,預期國內疫苗行業將越走越規範,企業還是大有可為。


建議疫苗企業除提升現有的工藝水平外,還要多關注流行病學的發展動向,爭取打好提前量。另外,還需要完善快速反應的工作機制,面對如新冠病毒等充滿未知的應急挑戰,企業需要建立快速的研究疫苗的應急預案,爭取儘早把產品投放市場。


電商浪潮再起,建議業界主動擁抱


醫藥經濟報:疫情對人們的購買習慣產生極大的改變,有分析認為,疫情後數字化商業會迎來飛速發展期。您認為,醫藥電商會再度迎來漲潮嗎?會給產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林建寧:這次疫情使得在線購物、在線教育成為業內外重要的關注點。醫藥電商的發展一直滯後於其他領域電商,數據顯示,目前醫藥電商只佔整個零售終端額5%左右。換言之,醫藥電商潛力巨大。南方所監測數據顯示,疫情發生後,藥品、醫療器械的線上購物非常活躍。


預計疫情過後,部分在這段時間內養成的購物習慣會延續下去。因此這輪疫情將推動醫藥電商發展,建議藥品零售企業界重視這個動向,主動擁抱電商發展的浪潮。


醫藥經濟報:線下藥品不同店不同價是常態,線上也存在不同平臺不同價格的現象。藥企期望的統一價格會不會成為空想?若希望線上統一零售價,建議企業做哪些準備?


林建寧:在市場競爭環境下,不同店不同價永遠都會存在。線上透明化的特點會讓比價愈發直接。但隨著藥品網絡銷售環境的規範化,也會逐步與線下趨同,質量可控、服務到位的品牌店可脫穎而出,從“比價格”走向“比服務”。


目前,醫藥電商市場佔比比較小,因此主流工業也未提高對其的重視,一旦未來線上渠道拓寬、佔比加大,工業企業也將跟進價格管理。與線下的做法類似,工業企業同樣需要追蹤商品的供貨渠道,一旦突破約定價,即啟動追溯,看是哪個環節出問題。事實上,由於線上價格更公開透明,企業主動維護要求會更迫切。但從另一層面講,線上渠道也更容易監測、更容易理清渠道來源。


醫藥經濟報:疫情期間慢病患者就醫取藥成了難題,部分平臺承接了相關送藥的業務。疫情結束後,這類業務還能繼續麼?


林建寧:從目前電商藥品分類看,除普通OTC外,慢病用藥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此次疫情對慢病患者的網上購藥會有一定的正面促進作用,但最終決定性因素仍是醫保線上支付的突破問題。尤其是對老年人群為主的慢病患者而言,價格更加敏感,只有當醫保支持線上慢病用藥刷卡支付,慢病用藥的處方來源也能同步落實,患者才會真正長期在線上購藥。


醫藥經濟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藥品網絡監管在期間怎樣發揮作用?與日常監管有哪些差別?未來網絡藥品信息和交易監測還有哪些方向可以挖掘、開發?


林建寧:國家藥品醫療器械網絡交易監測平臺一直在利用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互聯網信息化爬蟲、圖片識別、文字識別匹配等手段,通過建立採集識別模型,採集網頁數據,進行識別分析,挖掘有效數據信息,再對是否違法違規交易行為進行匹配、分析和研判,形成違法違規線索,推至各地藥監部門進行調查處理,同時對交易網站或網頁中存在的風險信息進行防控預警。疫情期間,平臺加大了對網絡銷售病毒診斷試劑、醫用口罩、體溫測量儀、發熱咳嗽等疫情防控相關產品的監測力度。


其實,網絡藥品信息和交易監測,除了幫助監管部門打擊這些違法違規行為外,還可以幫助主流企業規範網絡經營行為。通過網絡監測體系,及時掌握網絡渠道的品類結構、價格、供應變化和趨勢,結合南方所特有的市場數據資源,就網上藥品、醫療器械銷售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