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总是有那么一些人,平时一声不吭。但遇到事说话特别好使。这些都是什么人呢?

毛驴讲三农


每个农村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纯朴的民情风貌,既然是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一些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自然也就有一些不爱受制约,或者是因为不平等等因素造成这样那样的矛盾,当然还有什么日常生活之中遇到的一些零零碎碎的琐事,都有可能会成为一些矛盾的点火器,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反而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闹的不可收拾,对于这类乡里乡亲邻居或者亲朋好友之间的矛盾,外人还真的不好掺和进去,这时候就需要有人来主持公道,也就是那也行平时看起来一声不吭,但说起话来还特别管用的人,都是哪些人呢?



德高望重辈分极大的人:只要是一个村里的人,不论是不是一个姓,大家都多多少少的都有一些这样那样的亲戚关系,有的甚至是很久远的亲戚,久远的自己都说不上来到底是什么关系,只是知道绝对是老亲戚,辈分也就有了高低不等,年纪大的喊人家小孩子叔的也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每个村子都有几位德高望重辈分很大的人,作为辈分最高的不论去谁家调解事情,双方都是要矮上三分,说话的腔调也要降下好几度,这些人碍于辈分极高,平时也是很低调,但有些事出面还是很管用的。


有文化的人:高手在民间决计是真理,农村也有一些文凭不高,但对于文化底蕴程度确实是造诣非凡的,更是被认为是明事理之人,对于任何事情都能做到公平公正的眼光去看待,也被村民认为是主持公义的代言人,很多村里一些矛盾纠纷,也只有这些人前去调解说和,才能让双方都能满意,不在有任何的怨言,这些人也是被当做村里诸葛亮使用,不论大事小事都会前去咨询一下,心里才算有了底,也是被公认的最佳调解人和说话管用的人。

有势力:这个更是非常现实的,在现实社会之中,没有用不到的人,没有不求人的事,尤其是我们乡里乡亲,很多时候对于村里有权有势的人,更是要另眼看待,道理很简单,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求于人,这个面子不论在什么时候,也是要给几分的,农村有句老话叫做:言轻莫劝人,人穷莫入众,其实这句老话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没有什么身份的人,比别人还要低一些的,去劝解别人,自然是不会有人去听的,这也是一句大实话,作为能够说话管用之人,自然也会掂量掂量自身的分量才会去的。


农村邻里、各种各样的亲戚、本家关系,本来就是错综复杂,对于处理村里很多问题,很多时候还真的需要一些说话很管用的人出面才能行得通,你认为村里都有谁说话管用好使呢?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谢谢。


棒奔霸


文字/禅小岩

根据我的分析大抵有三类人:

第一:这些人毫无疑问肯定是村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者和长辈。

他们在村里的地位平时都是不显山露水的,但是一到关键的时候,全靠他们出来主持大局和评判是非。

之所以会这样,我想这无关年龄,肯定和他们平时在村里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威望和功德所决定。

你比如在我们村里说话最好使的则是一个老医生,虽然他现在老了,但年轻的时候,谁家有个头疼脑热、发烧肚子疼啥的,都跑到他家里去看诊。

所以,很受人尊敬,说的话大家也都服气,也都能听得进去,彼此都毫无怨言。相反那些平时就遭人怨怼和牢骚的人,他们说的再多,大家充其量也都是付之一笑,谁也不拿他们当回事儿。



第二类:他们是那种在村里年轻有为的新秀和干部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比如说村长,大家敬畏他手中巴掌大的权势,所以他说话也好使,愿意有人马首是瞻,唯命是从。

又比如,村里的首富,大家向往他手中的金钱,所以他说的话也跟下牛毛细雨一样,自然,有财富加持,没有几个人愿意去和他对着干。

再比如,第一个在村里建造工厂的有为青年,每个人都想去他的工厂打工赚钱,所以他的话自然就是一言九鼎,一锤定音了。因为没有人愿意跟钱过不去!

第三类:“母凭子贵,父凭子傲”的一类人

他们一开始并不被人重视,作为不起眼的小人物,说话自然没分量。

但是儿子闺女一旦发迹后,村里总有一些人善于见风使舵,因为意识到将来会有求于他们的孩子。于是乎,顺水推舟也把他们推到了人前,以示显得身份尊崇,但至于这些人到底说的话有没有被重视和公认。这就要问听者自个儿的内心了。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如果有不同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