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里面的“吕布”,用得好可以起死回生


中药里面的“吕布”,用得好可以起死回生


相传四川江油乾元山植被茂盛,环境清幽,瀑布成群,是道家福地,修仙圣域,山上有很多道观,相传太乙真人、哪吒都就是在此修炼成仙的。


由于山很高,冬天特别寒冷,到了冬天不少人被冻病或冻死。


附近道观有一个老道士经常外出化缘,了解周围民间的疾苦,他道行很高,也深谙医理,经常上山采草药炼制丹药,免费给穷人治病或调理身体。


可丹药的疗效有限,生病的人很多,他炼制的药往往不够用。


老道士总觉得自己的丹药中缺了某种材料,所以经常冒险去悬崖峭壁边采摘一些珍稀的草药,可效果依然不太好。


有一天,他去柴房中抱柴准备生火做饭,看到一种很常见的柴草,它根茎很多,中间两三个块根连生在一起,像纺锤形或鸡蛋,还有很多子根与须根附在外面。


他灵机一动,把根去皮、熬制、焙烤烘干成一种乌黑发亮的薄片。


以后老道士在炼制丹药的时候,试着加入了这种乌药,没想到,这样炼制的丹药的效果竟然非常好,老百姓吃了这种丹药后平时能增强体力,冬天能够防寒。


可是这种药有毒,用量不好控制,只能由老道士自己一个人调制,否则,一不小心就会造成很大的副作用,让人全身发麻,甚至昏迷。


老道士年纪已经很大了,他担心自己去世后,没有人能炼制好丹药。


后来,他收养了一个孤儿作徒弟,把自己的医术传给了这个小道士,师徒俩的感情非常好。


小道士很孝顺也非常聪明,他知道师父担心的问题,就不停地变化制药的方法,并且自己亲身试药,终于发现乌药的子根毒性比主根小,用量很容易掌握,炼制丹药的效果更好。


师徒二人把这种新药的识别方法和炼制方法无偿传授给周围的人们,帮助了无数的穷人。


因为古代医术总是父子相传,人们误以为这对师徒是父子关系,就把这种新药称为“父子药”,由于这药的子根附在主根之外,后来谐音传成了“附子”。


附子是这样来的,那么我一起看看附子又分为哪几类?主要作用又是什么?

附子分为盐、黑、白,钉角、透明,显筋脉,

口尝麻舌毒性剧,救逆散寒温肾阳;

[来源] 为毛蓖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产地] 产四川、陕西等省,以四川产量最大,质量较优.故有川附子名。

[采收] 夏至到小暑之间采挖,摘取乌头旁的子根,除去泥土、须根,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品种:

盐附子 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即盐卤)和食盐的混合液中,(鲜附子100公斤,用盐卤40公斤,食盐25公斤,加水60公斤)。


每日取出晾晒,并逐渐延长晾晒时间,直到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

黑顺片 选择中等大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溶液(附子100公斤,用盐卤40公斤,清水30公斤)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0.5cm的厚片。


再用水浸漂,取出用调色剂(附于100公斤,用黄糖20公斤、莱油5公斤熬煎而成)使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现油面光泽,口尝不麻舌时,炕半干后再晒干,或继续烘干。

白附片 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溶液(配方同黑顺片)中数日,并与浸液共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约0.3cm厚片,用水浸漂至口尝不麻舌时,取出蒸熟,晒至半干,以生姜、去油牙皂加水熬煎而成。


封附片,刨附片(均为纵切片)等。


附子本身有通经脉的作用,如果这时候津液跟不上,很容易造成头晕、身体发麻等不适感。


就好比是河渠原先是堵的,但是现在通开了,水就会显得非常少了。

咱们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所谓的附子反应,其实只是通经脉的过程中,津液相对不足,而出现的身体反应。


比如我们经常在经方里提到的附子理中丸或者附子理中汤,是用来恢复脾胃功能的。


附子理中汤化裁自《伤寒论》的理中丸:

理中丸原方:

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各三两

当然也可以吃附子理中丸

,只不过丸药力缓,需要长期坚持,同时注意多补充水分,或者配合上金匮肾气丸


中药里面的“吕布”,用得好可以起死回生


中药里面的“吕布”,用得好可以起死回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