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讀112、孔子的愛情觀


論語解讀112、孔子的愛情觀

探尋聖人的愛情觀,總有一種從天上落到凡間的感覺。但聖人也是肉胎凡體,也有七情六慾。一句“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讓許多人認為孔聖人不專長愛情,不浪漫。從各種史書記載和文學典籍和孔子生平看,雖然孔子沒有直接表達愛情觀點,但我覺得孔子眼中的愛情還是美好、純真的,在人的個體生命和社會發展中是佔據重要地位的。

看看寂語堂齋 怎麼說的

孔子的愛情情況在《史記.孔子世家》裡並沒有記載,我們通過《論語》可以看出,孔子對男女之間的關係以及愛情關係,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對待男女關係,孔子是嚴格要求自己的。我們看《論語.雍也篇》,原文:

6. 28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日: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南子是衛靈公夫人,衛靈公是衛國的國君,他的夫人南子品行不端,她約見孔子,孔子又不得不見。

孔子要見南子,他的學生子路很不高興,害怕孔子被女色迷住。然後孔子就發誓說,我要是做了什麼過份的事,就讓上天厭棄我吧!就讓上天厭棄我吧!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決不會亂搞去親近別的女人,因為他覺得這是非常骯髒醜惡的事情,否則不可能在自己的學生面前發誓,讓天來厭棄自己。這就說明孔子決不是個好色之人。

2,孔子對自己的老婆是一種大丈夫觀念,是用養來確定夫妻關係的。孔子的這一思想歷經兩千餘年,到了現在這個時代還存在的。比如現在農村流傳的語言,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漢嫁漢,穿衣吃飯。這都是孔子流傳下來的,我們看《論語.陽貨篇》,原文:

17. 25 子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這裡的女子就是指自己的老婆而言的,對自己的女兒則稱子無女字,對別人家的女人則不能用養字,養別人家的女人那是怎麼回事。孔子用難養來說明,大丈夫養老婆也是很艱難的一件事情。

3,孔子對君王好色是即不反對也不讚賞,採取的是模稜兩可的態度。我們看《論語.子罕篇》原文:

9. 18 子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這句話是衛靈公帶著夫人南子坐車朝搖過市,讓孔子的車在後邊跟著,然後孔子才說的這句話。從這句話來看孔子並沒有反對衛靈公的好色行為。

4,孔子對君子的行為,在好色上也是模稜兩可的態度。我們看《論語.陽貨篇》,原文:

17. 24 子貢日:君子有惡乎?子日: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君子有四惡,惡宣揚別人過錯的人,惡居下流誹謗上流的人,惡勇而又不懂禮節的人,惡果敢確又頑固不化的人。可是君子確不惡好色的人,這就是孔子的態度。但是孔子還說過,我們看《論語.季氏篇》,原文:

16. 7 子日: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只是在年少的時候孔子說要戒色,其原因是血氣未定,也就是說對身體不好而已,並沒有說好色是惡、是壞的事情。

5,孔子對女兒的婚姻要求是比較嚴格的,不看金錢,不看地位,就看人品。我們看《論語.公冶長篇》,原文:

5. 1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子。

公冶長是孔子的學生,不知什麼原因進了監獄,並不是公冶長的罪過,在這種情況下,孔子也沒有嫌棄公冶長這個高徒,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可見孔子看的就是人品。我們再看《論語.公冶長篇》,原文:

5. 2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也是孔子的學生,孔子的兄長已經去世了,孔子主持其兄家政,孔子就把其兄長的女兒嫁給了南容,也是看中了南容的人品。

綜上所述,孔子的愛情觀是非常清楚明瞭的,嚴格要求自己,決不與別的女人亂搞,對自己的老婆要象大丈夫一樣養活她,對自己的女兒必須嫁一個人品好的人。對別人的好色不好色,夫妻是好是壞不參與任何評價。就象現在說的,勸賭不勸嫖,這也是孔子文化流傳下來的。


再看看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怎麼說

孔子的愛情觀,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只能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理、判斷:

1.《孔子家語》:“孔子……至十九,娶於宋之丌jī官氏。一歲而生伯魚。魚之生也,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榮君之貺(音kuàng),故因以名曰鯉,而字伯魚。”孔子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篇》),到十九歲娶丌姓之女,二十歲生子,因魯昭公賜鯉魚為兒子取名鯉,可以想象孔子愛情觀的形成,有一定的認識基礎。

2.《論語•陽貨篇》:“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意即孔子說:“只有女子和小人是最難相處的。親近了就無禮,疏遠了就抱怨。”這說明孔子愛過他的女人,不然怎麼知道難以相處。那麼,為什麼女子難以相處?這是因為相親相愛的夫妻之間,也同樣存在著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的矛盾法則。由於歷史條件的侷限性,孔子當然只能說女人難以相處。

3.《論語•雍也》:孔子見南子,學生子路不高興,而孔子對子路發誓說:“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意即我如果有不正當的行為者,上天棄絕我吧!上天棄絕我吧!這說明孔子的愛情觀要求體現純淨。

4.《孔子家語》:哀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別、男女親、君臣信,三者正,則庶物從之。”其中提到“男女親”即男女相親,與“夫婦別”、“君臣信”同等重要,要“正”——符合一定標準。也說明“男女親”與“夫婦別”,二者既相互聯繫,又相對獨立,指的是戀愛。“夫婦別”,當指夫婦生理有別。正,符合一般規律、一定標準。《辭海》:“引申為是非標準”。

綜合以上所述,孔子的愛情觀可以概括為:要遵循愛情生活的一般規律,相親相愛又要守正(一定標準)。其中“唯女子難養”啟示後世人:夫妻之間生活存在著矛盾,要多一點吸引,少一些排斥。至於吸引與排斥內容是什麼?可以聯繫每對夫妻生活的實際而定。


還有水流芳2019 這麼說的

談情說愛:孔子的婚姻愛情觀令人大吃一驚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孔子在《禮記.中庸》裡引用《詩經.小雅》中的這句詩,將其推崇為夫妻關係的準則。

孔子一生中,除了辦學興教,就是為“治天下”出謀劃策。即使我們看到了他的有關婚姻愛情的論述,多半也是借了政治的光。

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別,男女親,君臣信。三者正,則庶物從之。”

《孔子家語》記載,魯哀公向孔子諮詢為政的方法,孔子提出:夫婦有別,夫妻相親,君臣要講信義。這三件事做好了,其他事就都好辦了。他把夫妻的婚姻愛情問題提出來,並看作是治國的基礎。

“夫婦別”,不是說孔子在鼓吹男尊女卑那一套,這只是說明婚姻中的男女應各司其職,分工不同而已。

在古代,因為男女身體有別,形成了家庭內部“男主外,女主內”的格局,即使現在也有人仍存有這方面的意識。男女在生理、心理上都有較大差異,相互尊重、認可對方的特質,是情理之中的事。相反,不顧差異,強行追求男女絕對平等,看似公平、民主,實際上是對科學的不尊重,是對男女差異的否定。所以說,孔子指出婚姻關係中的“男女別”是客觀的存在。

孔子說的“男女親”是指夫妻之愛,主張夫妻之間要相互親近、愛護。怎樣做才算“親”呢?其表現方式如何呢?孔子挖掘了“親”的深層涵義,那就是“敬”,尤其是夫敬妻。

他說:“君子興敬為親,舍敬則是遺親也。”君子要用敬慕之情與妻子相親相愛,如果沒有敬意,就相當於拋棄了相親相愛之情。

“弗親弗敬,弗尊也”,孔子認為,如果夫對妻不親不敬,就是不尊重。可見,“敬”是尊重的表達,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的思想的展現。我們現在評價一對夫妻關係和睦,經常會用“相敬如賓”這個成語,大概就是受了孔子“親、敬”主張的影響。

前邊提到過孔子一直是在為“治天下”出謀劃策,此處亦然。

他在講了這麼多關於婚姻愛情的道理之後,接著就提出了從政治國之論:“愛與敬,其政之本與?”愛與敬,大概是治國的根本吧。既然家庭是國家的基本單位,婚姻關係是家庭的主要關係,那麼家庭幸福、婚姻和諧,對社會穩定便有重大且深遠意義。由此可見,那個時候的孔子就已經把婚姻家庭關係上升到能夠維護社會穩定的高度了。

“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蓋有道焉。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者,親之後也。”孔子舉例說:夏、商、週三代聖明的君王治理政事,必定敬重他們的妻與子,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妻乃家中之主,子乃祖先之後。孔子一方面強調了敬重妻子是“有道”的,連三代明王都這麼做;一方面也給出了敬重妻子的理由,因為妻子是家庭中很重要的一員。

看到這裡,孔子眼裡理想的婚姻愛情是什麼樣子基本上就明朗了:相親相愛,平等互敬。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經擁有如此先進的婚姻愛情觀,的確令今天的我們感到震驚!


最後是太行山下小小強這樣說

孔子距離我們現在的年代已經很遙遠了,但是他思想依然在影響著我們,孔子的思想基本上影響了我們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他的思想非常廣闊,幾乎包括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過我們平時接觸最多的是,他的“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具體來說,這些都是大是大非,是世界觀、人生觀的指導思想,但是說起愛情觀,的確是個很冷門的問題,關於這方面的記載,也不是很多,咱們可以從不多的文獻中,窺察一二,你會發現,孔子的愛情觀還是很人性化,很符合現代潮流的。

1、孔子引用《詩經.小雅》表達自己的愛情觀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這是孔子建議和推崇的“愛情觀”,這句話也很好理解,大意就是說要和妻子友好的相處,這句話不是孔子原創的,是孔子在《禮記.中庸》裡引用《詩經.小雅》中的詩句。

僅憑這句話,似乎不能看出孔子全部的愛情觀,咱們接著找證據,看下面的文獻。

2、孔子和魯哀公對話

孔子一生都在忙綠教育事業,他的終極目標其實是“治天下”,但是治天下,無非就是治男人和女人,所以咱們可以從他和魯哀公的一次對話,看出他的愛情觀。

《孔子家語》記載,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別,男女親,君臣信。三者正,則庶物從之。”

這裡面的“公”指的是魯哀公,大概意思是,魯哀公向孔子請教怎樣搞好政務,治理好國家,孔子告訴他,要男女各司其職,最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這裡的“夫婦別”,不是說要重男輕女,把男人和女人區別對待,而是說要相互做好自己的事情,丈夫做好丈夫該做的事情,妻子做好妻子該做的事情。

而“男女親”是指,男人和女人要相親相愛,相互幫助,相互體諒,至於“君臣信”,就是君王要和大臣齊心協力,相互信任,要是這三件事情都滿足,則天下可安。

我感覺孔子說的這三件事,即便是放到現在都不過時,君臣咱們先不討論了,因為今天重點討論的是愛情觀,大家看看,“夫婦別,男女親”,這難道不是現代年輕人追求的理想愛情嗎?

大家既能相親相愛,還能相互配合,做好各自的事情,這不是當代幸福家庭的“寫照”嗎?所以說孔子的愛情觀,其實還是很“先進”的,只是後代由於各種原因,造成了長達幾千年的“男尊女卑”,這完全違背了孔子的意思。

總結:

看到這裡,基本上能肯定,孔子倡導的愛情觀,其實和我們當今時代非常吻合,之所以後來的人沒有發揚這種愛情觀,從本質上來說,是沒有“治天下”,達到“大同社會”,而孔子的這套愛情觀是假設在“天下大治”的情形下才能實施,所以不是古人迂腐倒退,而是當時的客觀條件不允許。(網絡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