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58年枣庄建市以来,防治的第一个传染病丝虫病



枣庄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北纬34°27′~35°19′,东经116°49′~117°49′之间,原是班氏丝虫病主要流行区之一。枣庄建市以来,防治的第一个传染病就是丝虫病。早在1958年调查中,枣庄市人群微丝蚴率为22.60%,最高达40%,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经过积极防治,1983年全市微丝蚴率降为1%以下,1985年后未再检出新感染者。


早在1958年枣庄建市以来,防治的第一个传染病丝虫病

微丝蚴

丝虫病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寄生虫病,它是由丝虫寄生于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或腔膜腔所致的疾病。国内流行的是淋巴丝虫病。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诊断主要靠在血液或皮肤组织内检出微丝蚴。

小编梳理了一下枣庄市档案馆内枣庄市各级各部门自1958年至1984年关于防控丝虫病的实施办法、工作计划、联合指示、批转意见等文件,共计52份。


早在1958年枣庄建市以来,防治的第一个传染病丝虫病

1960年,枣庄市人民委员会关于消灭丝虫病的防治工作意见。


主要防治措施有:


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防治组织。成立指挥部,乡镇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各司其责,完成防治任务。医院、卫生所和保健站人员完全配合,进行丝虫病的普治和普查工作。


早在1958年枣庄建市以来,防治的第一个传染病丝虫病

山东丝虫病防治人员在水井边捕捉蚊子。


2

开展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指导群众改良积粪坑及住居宅附近与灌溉无关的污水坑,消灭蚊蝇滋生地。提倡群众用简易灭蚊防蚊方法,移风易俗,改变群众不讲卫生的习惯,切断传染源。告知群众丝虫病的危害和消灭意义,使群众自觉接受检查和治疗。


早在1958年枣庄建市以来,防治的第一个传染病丝虫病

1958年,峄县丝虫病调查统计表。


3

加强疫情汇报。定期向指挥部汇报普查灭蚊工作、阳性人数、治疗进展等情况。


早在1958年枣庄建市以来,防治的第一个传染病丝虫病

宣传画


4

做好宣传教育。通过报纸、广播、黑板报、大字报等载体,以相声、干部会、党团员会、群众会和现场会等形式,达到人人皆知此传染病的危害和防治办法。


早在1958年枣庄建市以来,防治的第一个传染病丝虫病

夜间丝防队员在农村为群众查血。


5

调动和发挥全市治疗力量。抽调人员组成防治大队,防治大队分为若干小分队,小分队又分几个小组。


早在1958年枣庄建市以来,防治的第一个传染病丝虫病

山东农民配合医务人员采血。


6

进行普查。1958年—1982年在全市开展丝虫病普查普治工作,累计血检人数达七百多万人次,查出63万余例。凡是5岁以上部分男女,皆进行查血一次。由于丝虫病白天在内脏里活动,晚上才到血液里活动,因此,检查都在夜间9点以后进行。


早在1958年枣庄建市以来,防治的第一个传染病丝虫病

全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普遍召开“送瘟神”报捷大会。


防治办法


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对患者均给与海群生2——3个疗程进行正规治疗。在丝虫病较为严重的部分乡村,采取全民海群生服药治疗。

到1977年微丝蚴率下降至3.98%。1979年国家卫生部组织上海、江苏等七省市防疫人员来滕县考察验收防治丝虫病工作,卫生部向滕县颁发了基本消灭丝虫病验收合格证书。为进一步加快防治,全市又实施了全民食用海群生药盐。此后,经过针对性查治和监测,残存传染源得到彻底净化,到1983年全市5区1县85处乡镇的微丝蚴率均降至1%以下的基本消灭水平。2003年和2004年先后经省及卫生部组织审评确认达到部颁消除丝虫病标准。

枣庄人民最终打赢了这场防治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