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相逢”引发的灵魂追问: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昨天夜里,曾经专升本在读期间的老同学打来了微信语音电话,让人觉得挺意外的。

要知道自从毕业以来,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

“久别重逢”,这次我们一聊就是1个多小时。

俗套的开场白


我们两个老同学在微信电话上相聚重逢,其实和许多人相比没什么新奇之处:刚没聊两句,就开始谈工作、谈收入。

整体聊下来感觉,专升本之后,大部分本科同学都要比专科同学发展的好。如果再读研,尤其那几个去了985或者211院校读研的同学,混的更不错。

今天和我联系的这位老同学,后来也考了211院校的研究生,毕业去了中海油。

国企,税前13万/年,211硕士毕业,这在天津还算过得去吧?

不过他似乎觉得还是太少了,毕竟已经要30岁的人了,身在异乡漂泊,这点钱如何买得起房子娶得起老婆?

和我聊着聊着,就开始说“现在太累了,虽然是国企,但目前还是助理工程师级别,加班也多。平时回家已经没精力再学习或者搞副业......” 总之就是越来越迷茫。

我发觉到了他的意图,其实就是想来我这里寻求些安慰,也想找我叙叙旧。

人吧,就是容易不满足。而且年轻人也容易迷茫,谁叫我们从小就缺少目标和理想呢?

年轻人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确定人生理想?我们的教育少了这堂必修课。

我其实也会陷入迷茫,只不过每次迷茫的时候,我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光明。

光明在哪里,我就去哪里。

如果你陷入迷茫的黑夜,那就去寻找光明


10年前我还是一名汽车维修专业的大专生。

每次实训,闻着满屋子的汽油味,拿着冰冷的扳手和螺丝刀,我真的提不起半点兴趣。

不是嫌脏,而是觉得自己拿着扳手,笨手笨脚的拆卸发动机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成就感。

那时候我迷茫了很久,不知道怎样才能过上想要的生活,靠修车行吗?感觉真的很难。

似乎光明的道路只有一条:专升本。

人啊,这辈子,其实就为了追求一种“社会承认”。而有时候那些你看到的光明,就是“社会承认”。

同学“相逢”引发的灵魂追问: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黑格尔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历史根本上而言,由们寻求“承认”的需要——而不仅仅是生存或者利益的需要——所推动,这种对“承认”的追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其实就是人们自己主导的一部部追求“承认”的史诗。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弗朗西斯•福山。

升本、考研、考取各种证书、取得社会地位、获得恋人的认可和欣赏.......

其实就是在追求一种"社会承认"

专升本同学的现状


经过半年多的艰辛复习,我考上了一所二本,毕业后又接着考研去了北京一所211,后来来到了一家500强外企工作。

而曾经专升本的本科同学,有三个去了国家电网,县局,收入大概五六千的样子,这在四五线小县城已经很不错了。

本科期间经常一起打球的两个兄弟,一个去了老家师范学院当辅导员,另一个去了当地国企。

还有一个隔壁宿舍的哥们儿去了浙江私企做技术骨干,现在回到河南还开了个公司。

整体来讲都比专科同学发展的要好。提升学历之后,未来发展是好是坏,一目了然。

教育内卷


似乎学历越高,收入和地位相对越好,大家对他的认可度也高,而学历低的人群往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行。这甚至已经成了国内社会的发展特色,我也并不认同这种发展趋势。

欧洲国家比如荷兰,如果年轻人高中毕业就想做一名维修工人,父母多数都会支持,女朋友也不会因此而歧视他或者抛弃他。

同学“相逢”引发的灵魂追问: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在节奏缓慢的欧洲,人们并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体力劳动者

国内就不一样了,我们的文化,骨子里就流淌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基因。

同学“相逢”引发的灵魂追问: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古代私塾,几乎每位学子的目标都是考取功名走上仕途

到了现代,几乎所有高中生都选择高考,都想考二本、一本、重点大学,没人想读专科。

但实际上,除了大型企业,许多中小企业不需要这么多本科生,有专科生就足够了。

而好工作就那么多,大公司只能择“优”录取。

如何定义“优”呢?看你的学历,看你的成绩,看你的实习和项目经历,看你的谈吐……

显然,越是学历好的应聘者,越有机会有更多项目经历和实习经历,成绩也更优秀,能好好“谈吐”的装逼机会也多,谈吐能力自然也强,最后自然更有机会获得这份好工作。

就这样,大家都争抢着去好大学,没人读专科。甚至,本科也瞧不上了。

每年专升本的一大批,考研的又是一大批,都是抱着打算提升学历、找到好工作、改变命运的想法。

于是,虽然每年高考人数大几百万(实际已经达到1000万),但考研竟然也突破了340万……

同学“相逢”引发的灵魂追问: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最近五年考研人数逐年递增,2020年更是超过了340万人

最近才意识到这两个数字对比起来这么吓人,除去高考,考研已经成了许多人第二次投胎改命的机会。

这其实是一种教育内卷的恶性循环——没人想去提高自身技能和效率去适应职场,反而绕道学校进修学历。

但好像,也没有特别的办法,如果你不是富家子弟,也不是天赋异禀,那么拿到至少一个本科学历再出来当“社会人”,似乎以后的人生路会更顺畅一些。

所以,和我叙旧的老同学迷茫了半天,我却一直都在开导他。

“你看看,虽然大家都穷,但至少我们还是比专科和本科的同学过的好一点吧。”

说完他也宽慰了很多,说等疫情结束一定来北京找我玩。

命运将走向哪里,得看你如何打出手中的牌

其实本科和读研的同学中,也有发展的不那么如意的:

本科期间和我一起考研的朋友A,就是一个例子。

当时考研一战,他的成绩已经过了国家线,但没过复试线,于是调剂到了新疆大学。

虽然也是一个211重点大学,但他觉得那么偏远的地方,他不愿意去。后来就去了上海工作。

这一干就是6年,想着工作这么久,发展应该也不错,结果谁知道,这六年来他工作换了三个,目前在做健身器材的售后安装,纯体力活......


我们得知之后都为他惋惜。要知道本科的时候,他的外号是“学霸”,我们平时不会的考题都喜欢问他,他也很乐意给我们讲。

我们知道他家里条件不好,但没想到他这样的“学霸”会选择去干这种体力活。也许一开始挣钱多,但是时间久了不仅伤身体,也没有职场竞争力,现在我们的收入都比他高了一两倍。


要知道,那是在上海,他已经结婚了,月薪五六千块,根本养不起一家人,也配不上他曾经的学霸称号。

曾经和他一起调剂到新疆大学读研的姑娘,两年前已经硕士毕业,回了老家国企工作,月薪五千,三线城市很知足了,而且45岁就能退休。

而他,可能错过那个机会,就难再有第二次了。

也许,这就是人生选择吧。你手里有牌,但是打错了,就走向了完全不一样的命运。


结语: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到底能带来什么?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

有人说,上大学没用,南方很多老板都是小学初中毕业。但要知道在他们年轻时期的那个年代,没人愿意上大学,高中都没几个上的,社会不存在通过学历来竞争社会资源,只要吃苦敢闯就有出路。

现在再看看现在新时代的企业家,哪个不是上过大学的?现在已经不是“乱世莽夫出英雄,只要肯干吃苦就能发财改命”的社会了,这个时代除了要有能力,还需要拼你拥有的资源和平台。

同学“相逢”引发的灵魂追问: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想进入美国私立大学所需要的学费,已经变得十分昂贵

在美国这样竞争激烈的国度,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分层和经济不平等最重要的工具。四年制高等教育院校毕业生的收入通常比高中毕业生的收入高80%。富裕家庭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可能进入好的中小学。而由于大学学费昂贵,父母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孩子能申请哪所大学。

许多低收入家庭的尖子生不会去申请世界知名的私立大学,因为这些学校学费昂贵。富裕家庭的孩子在此刻胜出了。而在公司眼里,从知名院校选择新人也是吸引客户、提升客户对公司信心的方法。

——《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劳伦•A.里韦拉

或许,通过专升本或者读研这种学历的提升,就相当于换了个更大的平台,拥有了更大资源,增加了你的“曝光率”和手里的牌(能力)。

只有站在一个更大的平台,拥有更多资源,你才能把手里的牌更好的打出去,让更多人看到,并最终被那个属于自己的领域接纳,成为这个领域的人才。

这就是提高学历的意义。这不是成功的唯一方法,却是最容易被认可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