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與惠州:忠孝兩難全的艱難抉擇,惠州歷史上的一次投降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江西吉州廬陵人(今天江西吉安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著有《文山詩集》《正氣歌》等。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於大都就義。

惠州在對外宣傳的時候,總是有意無意的忽略一個名垂千古的重要歷史人物,——文天祥。其實文天祥與惠州的關聯,比蘇軾與惠州的關聯還大!

來看一段嘉靖35年版的《惠州府志》

文天祥與惠州:忠孝兩難全的艱難抉擇,惠州歷史上的一次投降

老惠州城牆


景炎二年,秋八月,文天祥兵潰,走循州,天祥至空坑兵盡潰,時趙時賞坐肩輿,後元軍問為誰,時賞曰:“我姓文。”眾以為天祥,禽之。元將李恆遍求俘虜人識認,有曰:“趙督參時賞也。”天祥由是得與杜滸、鄒鳳乘騎走循州。天祥妻子及慕僚、客將皆被執。時賞奮罵不屈,於是被執者皆死。恆送天祥妻子家屬於燕,二子死於道。

文天祥與惠州:忠孝兩難全的艱難抉擇,惠州歷史上的一次投降


景炎三年,春三月,文天祥復惠州。天祥至循州散兵頗集,屯於南嶺,遂復惠州。

祥興元年,秋八月,文天祥移軍船澳,上表自劾。(船澳在歸善縣南海濱)。時端宗崩,少帝繼立,行朝在崖山,天祥乃移軍船澳,上表自劾兵敗江西之罪,因乞入衛,優詔不許,加少保信國公,天祥移書陸秀夫曰:“天子幼,宰相遁荒,詔令皆出諸公之口,豈得以遊詞相拒?”會軍中大疫,士卒多死。天祥母亦病歿,詔起復之。天祥長子復亡,家屬皆盡矣。

這段文章的大意是:文天祥在進攻江西的時候,兵敗,逃到惠州,又敗,被抓住了,後來逃脫,但兒子被抓住死在押送北京的道路上。文天祥又糾集殘部收復惠州,並在澳頭一帶駐紮水軍。算起來,文天祥在惠州抗元有三年以上!並且一個兒子,母親死在惠州。

但是,為何惠州市對文天祥在惠州抗元的歷史很少對外宣傳呢?我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天祥的弟弟文璧。

在文天祥被元軍抓走後,堅貞不屈。而文天祥的弟弟文璧繼續鎮守惠州,在元軍進攻惠州時,文壁璧沒有與城池共存亡,直接其獻城投降,他的變節行為遭到了世人的非議。

當然,文璧在《齊魏兩國夫人行實》一文中解釋了自己獻城的理由:為了文家“宗祀不絕”而歸附。意思是,為了文家不絕代而投降。

就這樣,文家兩兄弟,一慷慨就義,當了烈士,一人開城投降成了叛徒。

正因如此,文天祥似乎也並未怪罪文璧。1280年5月,當他在獄中得知文璧自惠州來大都入覲時,也僅是感嘆身世的哀惋與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並沒有責備胞弟的投降之舉,他寫詩曰:“去年別我旋出嶺,今年汝來亦至燕。兄弟一囚一騎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憐骨肉相聚散,人間不滿五十年。”

文天祥還寫了一封信給弟弟,大意是:我為大宋而死,我死得其所;你為大元做官,你也做得堂堂正正,這之間沒有矛盾。

在文天祥慷慨就義以後,文天祥弟弟家一直活的好好的,還現在原惠陽地區海陸豐一帶和惠城區馬安一帶,很多姓文的都是文天祥弟弟文壁的後人,不知道文頭嶺跟文家有沒有關係?

文家兄弟的截然不同的行為,與過去儒家傳統有相當大關係。忠、孝二字是中國人最注重的傳統道德,為國要盡忠,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投降是不忠,被砍頭則不是不孝! 怎麼辦?那就一個去盡忠,一個去盡孝吧,相比這兩兄弟也是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做出了這個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