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之戰探微:韓、魏兩家在戰爭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與風頭正勁的老牌世家比起來,韓、魏兩個家族雖出道晚、資歷淺、資本積累也不夠豐厚,但作為經歷了上百年流血衝突存活下來的強卿家族,作為對這場戰爭勝負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兩方勢力,他們不可能就像小白一樣完全沒有自己的立場,其所持有的態度也顯然不應該被輕易地忽略。

晉陽之戰探微:韓、魏兩家在戰爭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因此要想搞明白他們為什麼會在關鍵時刻叛智投趙,就必須弄明白一個問題:在這場至關重要的世紀大戰中,他們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晉國歸一論

站在我們今天的視角回看歷史,晉國被三分似乎是一件順利成章的事情,我們可以有無數的理由去為歷史發展的合理性做出解釋。然而正如身處當今世界的我們總會對未來感到迷茫一樣,身處歷史現場的人們也未必能夠看得清楚他們所處時代的發展脈絡。

晉陽之戰探微:韓、魏兩家在戰爭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公元前544年,也即晉平公在位的第十四年,有吳國公子季札(又稱延陵季子)周遊上國,分別到訪了魯、齊、鄭、衛、晉等國。在晉國時,他對諸卿家族進行了一輪友好訪談,其間與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相談甚歡,因而留下讖語,說“晉國其萃於三族乎!”

對於季札的預言,人們大多都持懷疑態度,認為這些都是根據戰國時的現實政治局面做出的修正。相對來說,銀雀山竹簡《吳問》中孫武所做出的預言,似乎更能反映當時國際社會的普遍認識。

根據簡文記載,闔閭對晉國的政治走向很感興趣,他向孫武詢問:“晉國的六卿誰會最先走向滅亡,誰又能活到最後呢?”

孫武給出的答案很明確:“範氏、中行氏最先滅亡,智氏為次,韓、魏再次,而趙氏則會笑到最後,成為晉國的主人。”孫武主要依據的是當時六卿各異的經濟制度:範氏中行氏採取傳統的小畝制,以一百六十步為一畝;智氏稍作改良,以一百八十步為一畝;韓、魏改革的步子更大一些,以二百步為一畝;而趙氏則最為大膽,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

在稅率相同的情況下,畝制越小,財富便越容易集中到主家手中,從而造成國富民貧的局面。與此同時,公家越是富有,花錢的時候就越是管不住手腳,難免就會多養門客、“冀功數戰”,令百姓更加疲敝。由此而論,畝制最大的趙氏,若是能夠一直執行當前的制度,自然會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晉陽之戰探微:韓、魏兩家在戰爭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這個邏輯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姑且不論,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孫武的預言中,他從來都沒有季札所謂“萃於三族”的概念,而是認為“趙毋失其故法,晉國歸焉。”

同樣的判斷在晉國諸卿的對話中也能找到蹤跡。

比如東陽內戰爆發時,梁嬰父在勸諫智躒時曾說過這麼一句話:“不殺安於,使終為政於趙氏,趙氏必得晉國。”又如晉陽之戰中,張孟談密見韓、魏主君時也說:“臣聞唇亡則齒寒,今知伯帥二國之君伐趙,趙將亡矣,亡則二君為之次矣。”

也就是說,無論是身處局中的晉國卿士,還是隔岸觀火的國際政治觀察家,幾乎所有人都在以齊國田氏獨大為樣板預測晉國政局的演變邏輯,篤定最終的結果必然是走向一家獨大的局面,這對於韓、魏兩家來說無異於是一個冗長而殘酷的噩夢。

與智氏的博弈

在當時四卿共存、兩強相爭的格局下,無論以何種口徑來判斷,這個最後的勝利者都只能是在智氏和趙氏之中二選一,以韓、魏兩家微薄的實力,想要成為最後贏家的幾率實在太過於渺茫。而在戰爭結束後,無論是哪一方取得勝利,他們也都難逃“二君為之次”的命運,這種前景實在是太令人悲觀了。

晉陽之戰探微:韓、魏兩家在戰爭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這個時候,假如你是韓、魏的主君,而你也對這種判斷深信不疑,你會怎麼做呢?

從務實的角度來看,他們最先想到的應該是鴕鳥戰術,也即儘可能地讓兩個強家保持均勢,維持割據共存的總體態勢。只不過“樹欲靜而風不止”,處於風口浪尖的智、趙兩家內心恐怕比他們還要焦慮,尤其是在智瑤的強力推動下,戰爭的爆發已經是遲早的事了。

在已知戰爭不可避免的情況下,韓、魏兩家也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隔岸觀火謀求自保。然而可惜的是,智瑤連這樣的機會也不給他們,因為他深知,韓、魏兩家儘管弱小,可智氏也沒有強大到可以忽略他們的地步。尤其是當他想到四十年前的那場戰亂,趙氏之所以能夠在重重圍困下迅速翻盤,靠的就是局外勢力的干預,便更是不能任由兩家置身事外。要想避免重蹈範氏、中行氏的覆轍,在開戰之前就必須要將韓、魏這兩股勢力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韓、魏兩家原本就對智氏心存顧慮,智氏對韓、魏也並非全然放心,這就使得智氏與韓、魏兩家之間的聯盟從根本上就缺乏牢靠的基礎。在雙方各懷鬼胎的情形之下,我們大可以設想一下,當智瑤提出讓韓虎、魏駒帶兵討伐趙氏時,雙方的心理狀態究竟是什麼樣子。

晉陽之戰探微:韓、魏兩家在戰爭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對於韓、魏兩家來講,家族主君親身犯險,對於戰場上可能遭遇的種種後果都要有充分的預估。他們不僅要保障君主在戰場上的人身安全,更要為整個家族的長續發展準備好應急的預案。

因此,在跟隨智瑤前往討伐趙氏的時候,他們不會傾盡全力,而是會“設守而後行”,將大部分的武裝力量留在都城。如此一來,當韓、魏兩家在外圍保持了足夠的軍事存在,便會使智瑤投鼠忌器,不敢對他們的主君輕舉妄動。

與此同時,他們也不得不將最壞的情形納入考慮範圍。也即萬一主君在戰場上遭遇不測,太子也要在家臣的擁護下儘快即位,並迅速動員所有力量展開反擊,確保其家族基業不會因戰場上的異動而出現致命的危機。

晉陽之戰探微:韓、魏兩家在戰爭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對於智瑤來說也是一樣,他有充分的理由對韓、魏主君的忠誠感到懷疑。

只要兩家存在被趙氏策反的可能,那麼他們帶來的人員在聯軍中佔比越大,將來可能誘發的風險便越不可控。站在智瑤的立場上,他也不希望對方投入太多的兵力——最理想的情況,是讓韓虎、魏駒孤身前來,像人質一樣留在軍中,保證他們不會在後方搞破壞就足夠了——這恐怕才是他強拉韓、魏兩家參與圍城的真實目的。

韓魏的選擇

但問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的心態總是會發生變化的。尤其是當他們看到在洪水的沖刷之下,趙氏越來越虛弱疲憊的時候,韓虎和魏駒對未來的擔憂便愈發強烈。經過長久的思慮和討論之後,一個大膽的想法便開始浮現了出來:

既然無法維持現狀,那就改變規則。

晉陽之戰探微:韓、魏兩家在戰爭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沒錯,在人們過去的認知當中,晉國的政治似乎只有沿著四進三、三進二、二進一的路徑按部就班地向前推進。可如果我們換一個思路,為這場永不停歇的的晉級賽畫一個休止符,未來的道路是不是就更清晰了呢?

這個時候,誰的道德情操更為高尚,誰在道義上更加站得住腳,誰給出的條件最為豐厚……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真正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才能讓戰爭的勝利者真正地放低身段,接受一個他們起初沒有想過的方案呢?或者我們可以換一個問法,對於韓、魏兩家來說,他們究竟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勝利者?是一個凱歌高奏的全勝者,還是一個滿目瘡痍的慘勝者呢?

毫無疑問,他們會選擇後者。

戰爭最好的結局是一敗一傷,任何一方笑著贏得戰爭,都不會是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

也就是說,作為這場博弈遊戲的參與者,先幫助智瑤圍困晉陽,隨後再等待時機漁翁得利,是韓、魏兩家主動選擇的結果。當趙無恤看到“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財食將盡,士卒病羸”而感到絕望的時候,也正是韓、魏兩家實施計劃的最佳時機。這與智瑤是不是貪婪不仁、驕橫跋扈,張孟談有沒有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晉陽之戰探微:韓、魏兩家在戰爭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智瑤的困境

這個時候,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智瑤在戰爭中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舉動,便更容易理解了。

趙氏在被圍困的情況下沒有選擇的餘地這倒不假,而智瑤作為聯軍統帥,他能夠自由選擇的空間更是有限。在兩家都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如果真的智瑤一時衝動殺掉了兩家主君,不出意外的話,已經摩拳擦掌備戰三年的韓魏大軍,定然會在新主的帶領下傾巢出動。智瑤哪怕再張狂,也不敢說自己以一敵三就一定能取得勝利。

也正因為如此,都不消智果、郗疵的提醒,智瑤一早就知道二君會有反叛情緒。只是在他看來,自己給出的條件已經足夠豐厚,韓魏兩家不可能不動心。同時,為了讓他們死心塌地地跟著自己圍困晉陽,他還會一再表示會信守承諾,甚至將還特意將人們勸諫的話透露給他們,以緩解其緊張情緒。

這也就意味著,在韓、魏兩家的積極謀劃下,原本作為優勢的人質策略,此時反而成為掣肘智瑤的力量,使得他無論如何也不敢到兩家的主君大開殺戒。

除此之外,智瑤還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便是軍事運籌太過於周密了。戰爭剛開始不久,他就放棄了圍城作戰,選擇水灌晉陽的方式,試圖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戰爭的勝利。對於戰爭本身來講,儘可能減少己方的消耗的確是正確的選擇;對於一個家族亦或者是國家的治理者來說,儘量減少戰爭對百姓生活的影響,也是負責任的做法。

晉陽之戰探微:韓、魏兩家在戰爭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然而,政治博弈顯然要比軍事、經濟更為複雜,也最讓人感到難以捉摸。當韓、魏兩家已經決定了要漁翁得利的時候,最經濟高效的戰術選擇反而成了他最致命的弱點。與之相反,趙無恤這種自殘式的示弱,反而博取了韓、魏兩家的青睞,成為他贏得戰爭勝利的終極法寶。

當智瑤站在汾河的大堤上,滿心歡喜地欣賞著自己的傑作,併為將來的美好圖景展開想象的時候,或許並沒有意識到,他在戰術上取得的勝利,恰恰也是戰略上失勢的重要標誌。

智瑤因為一時在戰場上取得的優勢,將自己鎖死在一個進退兩難的局面之中,如此作繭自縛,恐怕已經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範圍。這樣的困境,就算是換成了趙無恤,恐怕也同樣無能為力。

因此,晉陽之戰表面上看是兩個強者之間的戰爭,然而細察其根本,整個戰爭的進度和節奏卻是掌握在兩個弱者的手中;兩個看起來最缺乏存在感的家族,卻成了決定這場戰爭勝負的主宰。這場戰爭與其說這是一場力量的搏殺,倒不如說是智氏、趙氏的獨存戰略,與韓、魏兩家共存戰略之間的高維對決。處於強勢的兩家,誰能夠放棄原有戰略,主動向共存的戰略靠攏,誰就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晉陽之戰探微:韓、魏兩家在戰爭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趙無恤沒有坐在執政的位置上,不必像智瑤那樣承擔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同時誤打誤撞地成了韓、魏兩家的“天命之選”,這或許也是一種運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