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去辅助曹操而要帮助刘皇叔?

木易看史


玉在盒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句诗能大概影射诸葛亮的处境。

虽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不求闻达于诸侯”,是感先帝三顾之情,才出山辅佐刘备。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是真这样想,那他为什么自比管仲乐毅,而且又有司马徽,徐庶等人抬轿(诸葛亮自身当然有才能,但并不是《三国演义》里说的那么神)!所以,他只能是待价而沽,择主而事!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曹操,而选刘备呢?因为选择曹操有四不利:

1.诸葛亮朋友圈内都认为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实质上是名托汉相,实为汉贼。道义上说不过去!

2.曹操在许都,吃面食,而诸葛亮久居荆襄,吃米饭,生活不习惯。

3.荆州刘表是诸葛亮的亲戚,刘表又宽厚,仁义。而曹操想得到荆襄九郡久矣,他不忍心帮曹操打刘表。情义上说不过去!

4.最重要的是:曹操本人非常强,文韬武略不在诸葛亮之下,而且手下谋士如云,单是曹操倚重的顶级谋士如:郭嘉、荀彧叔侄,贾诩,程昱等人才能都不在诸葛亮之下。那么诸葛亮去曹操那里,只能是锦上添花。不会被倚重,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而辅佐刘备恰有四大利。

1.刘备是汉室宗亲,人称刘皇叔,并有着忠厚爱人的美名!诸葛亮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可以以“安汉兴刘”为口号,名正言顺。此道义之利。

2.《隆中对》中的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早已在诸葛亮和他朋友们心中形成,那么能实现这个他这个战略的,只能是枭雄刘备。

3.刘备不辞辛苦,三顾茅庐,求贤若渴,不可为不心诚,又有好友徐庶、水镜先生力荐,不辅佐刘备情义上说不过去。

4.最重要的一条,刘备身边无人,将不过关张,徐庶归曹后,谋士没有。孙乾、糜竺只能坐个办公室。这时候去辅佐刘备,是雪中送炭,那就是刘备集团的创始合伙人,成为刘备最倚重的谋臣。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战略构想。

有此四利四不利,是我,我也去辅佐刘备。


长知史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句出自《左传》的谚语,熟读经典的诸葛亮想必是听过的。而在他出山以前200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也曾说过类似的话:“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矣!”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挑刘备呢?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如果不投靠刘备的话,他能投靠谁?

A.刘表。这是最靠谱的,因为诸葛亮的夫人黄月英管刘表叫姨夫,等于说诸葛亮和刘表沾着亲戚。

B.曹操。彼时曹操正对天下广纳贤才,“唯才是举”是他的主要纲领。诸葛亮这样的荆州名士,他也必然会欣然用之。

C.孙权。这个也很靠谱,因为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就追随了孙权,并且还很受孙权赏识。孙权也曾要求诸葛瑾把诸葛亮给归化到自己这边来。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军阀如刘璋、张鲁、马超等,不作枚举。奇怪的是,诸葛亮既没有投靠孙曹刘,也没有去益州或者汉中,而是投奔了最怂的刘备。这又是为什么呢?

窃以为,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要朝阳不要夕阳。

投奔刘表当然很好,刘表也会重用他,而且其背后的蔡氏兄弟想必也不会给诸葛亮使绊子。但是荆州的局势却实在是一团浆糊,刘表一死就势必会散架。到那时,荆州成了别人嘴里的肉,他诸葛亮难道要做俘虏和贰臣吗?

第二,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投奔刘表不可取,那孙权和曹操为何不行呢?当然是因为出不了头。

在曹操那里,人才济济,诸葛亮一个外来户又靠什么去争的上位?世人都喜欢拿荀彧比作曹操的诸葛亮,如果诸葛亮去投奔曹操,那么他拿什么去和荀彧竞争?

孙权那里也是同样的道理。周瑜、张昭这些不说,就说自己的大哥,诸葛亮都未必竞争得过。那样的话,和去曹操那里又有什么区别?

第三,抄底原则。

说完了其他人那里为何去不得,其实刘备的优势也就反映出来了——正因为刘备此时一穷二白,诸葛亮才能成为他真正的当家人。

此时的刘备虽然号称是左将军、豫州牧,但其实就只有新野一个县城而已。这样的小军阀,才适合诸葛亮施展拳脚。而正是因为刘备集团里根本没有能够与自己相匹敌的文臣,诸葛亮才能彻底实施自己的抱负,做出一番事业出来。

第四,狡兔三窟。

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但其实也许是诸葛亮的深层考虑。琅琊诸葛氏也是魏晋时期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家族,虽然诸葛亮兄弟三人南迁到了南方,但琅琊本地依然有族人,比如后来在魏国执掌重兵的诸葛诞。

而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才需要谋篇布局——大本营在曹操控制的琅琊,大哥在孙权那里,那么,自己再投靠刘备,就足可以保证诸葛家族内部的安宁。往大了说,无论谁统一了谁,诸葛家都不会没官做;往小了说,即使有个三长两短,投靠到别国也还有个照应。何乐而不为?

这么说来,诸葛武侯的格局,实在比后来只会清谈误国的王衍,要高得不知道哪里去了。



青言论史


大家好,我是小陌,大家熟知三国时期谋士良将众多,他们各有所长,各展风采,在众多杰出的谋士之中。诸葛亮在三国中可是一位不得不说的得力谋士。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隐居隆中,刻苦钻研兵法,乃怀抱济世之才,这样一个光环加身的人物为什么没有投靠实力雄厚的曹操反而去辅佐了实力弱小的刘备呢?

首先诸葛亮和曹操本身因为一件事情发生本就影响了后来的选择,曹操对诸葛亮的家乡进行过屠戮,这件事情使得诸葛亮就对曹操有了看法。其次,曹操阵营当时可谓兵强马壮,良将谋士不在少数,诸葛亮也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主,难道去了放羊吗,这肯定不行,再者刘备当时宽厚待人的名声在外,又去三顾茅庐去请出山,面子上又给足了诸葛亮,刘备集团当时也是穷的嘎嘎的,诸葛亮这才能去了,直接不就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吗。

最后刘备集团的弱小也能证明诸葛亮的才能。又有刘皇叔的身份,方便了行事,可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民心这一块子刘备集团可是五饱六饱的,刘备可是以宽厚仁德立本的,曹操集团的曹贼的这一听就不得劲那,后来更是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名声,还有曹操以前还屠城过,属实本身有污点。

看来诸葛亮还是选择刘备靠谱。大家来和小陌具体看一下:

一、曹操自身建立的对立面

大家看历史知道诸葛亮的家乡在山东琅琊,曹操干了什么呢,曹操曾经屠戮过徐州、琅琊、雎陵、夏丘等地,《三国志》有记载。屠戮了数十万人。此事的起因是什么呢?大家也知道当时兵荒马乱,曹操又常年在外征战,曹操的父亲曹嵩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山东琅琊,(我们知道曹操也是家族子弟,家里也有钱)被当时徐州刺史陶谦手下一个武将见财起意把曹操父亲一行人杀害了,把钱财拉回去献给了陶谦。曹操知道了噩耗,那肯定气的吹胡子瞪眼,便出兵准备剿灭陶谦,这陶谦肯定打不过,就给跑路了,曹操最终没能追住,曹操此时也是没能报仇也是狂怒不已,就把气出在了当地的百姓,也就是山东琅琊附近的地方,结果就这样了。曹操事出有因,但这样做就不可取的。此时的诸葛亮还不大,也就十几岁,这属于小时候的阴影啊,从小的时候曹操就给诸葛亮树立了个不好的形象。

二、曹操阵营没有立足之地

我们知道曹操集团能人贤士,良将不少,已经拥有荀彧、程昱、郭嘉等满腹经纶和韬略的一流谋士。诸葛亮去干啥啊,四个人打麻将吗。加上曹操本身又能文能武,本就是一个文武全才,这一点是刘备和孙权不能比拟的。曹操集团的谋士也就是出意见,最终决策权还是在曹操手中,远不如在刘备集团呆着舒服。对比刘备集团的当时基本没有谋士,去了利于诸葛亮本身的发展。

三、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

大家应该知道刘备礼贤下士,宽厚仁慈名声在外。三顾茅庐更是体现出了一个领导者的谦卑,对诸葛亮的尊重,这一切对诸葛亮说也有致命的诱惑。还有刘备集团在当时实力弱小。只有自家几个兄弟还是武将,谋士嘎嘎没有,急需能人贤士的辅佐,诸葛亮这样的才干这不正合适吗,两人聊了聊,可谓是情投意合啊,还是说志同道合好。你看诸葛亮去了有这么大一个舞台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诸葛亮的个人目标都可以变为现实。

四、刘备身份正统、易得民心

大家有知道刘备自称是汉室后裔,后来还被认可了,这个在光环在古代可是加分项啊,大多数人受忠君思想的影响,就会致使很多人选择加入刘备集团。皇叔身份就是一个正牌组织。不像反派那样不得人心,有了皇叔的身份利于笼络人心,扩大势力,民心所向离成功可谓进了一大步。使得对大汉有归属感的人会大几率选择加入刘备集团。反之曹操集团以前还做过屠城的暴举,更是一个污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形象也是人尽皆知。诸葛亮去了免不了落下个不好的名声。

总结

相信大家看了这么大,也就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曹操了,刘备随便实力弱小,好比现今我们没上市的公司,但是创业初期人们热情激昂,有一片施展自己的天地,最终也成能为公司董事的位置。我们看后来诸葛亮确实也做到了,虽然不是最高统治者,但实际也是蜀汉的决策者了。诸葛亮最终施展了自己的才华与抱负。诸葛亮选择刘备还是远见之举。

感谢您的阅读,您的关注就是就是小陌最大动力,期待与您分享更多的历史事物。大家可以留言讨论,点赞,转发。


喜爱历史的小陌


回答之前,先说个娱乐话题。大家都知道,李亚鹏和周迅有过一段恋情,分手之后,周迅称这段感情为“劫难”,甚至毫不讳言:李亚鹏满足了她对男人所有的幻想。同理而论,那个让诸葛亮满足明主所有幻想的男人正是刘备,除此无他。为何这么说呢?且听一一分析。

首先 皇道正统

正统这玩意,古人还是十分看重的。大汉立国400余年,虽然已经日薄西山,摇摇欲坠。但在士人心中,仍有着极高的地位。曹操之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因为看重了汉家天子身上所蕴藏的政治号召力和道德制高点,有点类似如今的美国,讨伐前都会假以和平和人权的名义去实施,这样才能名正言顺。不过曹操的行为在诸葛亮看来,却是篡逆之举,甚至直言,名为汉相,实在汉贼。“食其肉,寝其皮“。试想,孔明作为以汉室为正统之人,又怎会去侍奉乱臣贼子呢。而刘备则不同,从出道开始,一直以汉中山靖王之后自居,立志恢复汉家天下,解天子蒙尘。这与诸葛的志向不谋而合。尤其是许昌见驾之后,一跃而成大汉皇叔,政治地位急剧上升。成为当时除天子外,最能代表汉家正统的人了。既然天子被曹操挟持,退而求次,选择刘备,不外乎最好的选择。

其二 礼贤下士

中国文人向来傲气居多,尤其是像孔明 这类大才的人,更是傲骨冲天。陈寿,《三国志》有记载:时先主(注: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作为孔明的好友,徐庶就说了,孔明不是招之即来的人,需要刘备屈尊前往。即使这样,刘备前后去了三次,才得以拜见,而每次都毕恭毕敬,给足了诸葛亮面子。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以皇叔之尊,屈尊纡贵,令孔明感动的一塌糊涂。反观曹操,只是派人询问,毫无诚意。

其三,刘备自身才干

说起刘备的江山,后人总认为是哭出来的。好像除了哭之外,刘备一无是处。其实不然,作为三国之一的创建者,刘备有很强的自身能力。从出道开始,刘备一直竖起了两面大旗:汉室后裔和仁义之心。这两杆旗帜,为刘备积累了充足的人望,身边也慢慢聚集了一批死忠粉,例如关羽、张飞、赵云等。而且其善于识人、用人。 驭人之术,遍观三国,几乎无人出其右。再者就是品性坚毅,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拥有一个潜在枭雄应有的品质。而这些恐怕也是诸葛亮考虑的因素之一。试想,如果刘备懦弱无能,仁义有余,刚性不足,全凭诸葛亮一人之力,又如何创建一番事业呢。在孔明看来,刘备的落魄只是由于起点太低,时运不济而已,关张赵虽均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毕竟只是执行者,并非规划者,其缺少的是一位拥有全局战略规划能力的谋士之臣。自己的加入,不仅适应了这种需求,而且还能成为集团的核心人员(二把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想着自己的偶像管仲、乐毅亦不过如此。再看曹操这边,将帅如云,谋臣如雨。荀彧,郭嘉,程昱等都是当世之才,而且跟随曹操已久,早已视为心腹之人。诸葛亮一介青年,初出茅庐,家大业大的曹老板又怎会委以重任,视为肱骨。诸葛若去,恐怕难以有出头之日。

最后,曹操杀戮太重,攻陶谦,屠徐州;曹操破张邈,屠雍城;征吕布,屠彭城。更是擅杀名士,如杀边让,就曾引起整个兖州士族的反抗。有着悲天悯人情怀,身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诸葛亮自然不会助纣为虐。而刘备每到一处,便广施仁义,笼络士族。这在诸葛看来,实乃百姓之福,天下之幸。如此明主,此时不投,更待何时。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不同的观点。我是小叶,高中历史唯一课代表,欢迎点赞关注,互相切磋


小叶观历史


我相信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于这个问题都有疑问,每个人心中对于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

历史上的诸葛亮的形象是:一个理想的儒家士子,高风亮节,功勋卓著,秉儒家的忠孝仁义,诸葛亮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而曹操是一代枭雄,“挟天子而令诸侯”,

诸葛亮的性格决定了不能投靠曹操为虎作伥。但另外,刘禅时代,诸葛亮感叹,“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可见诸葛亮并未将曹操看作“曹贼”。再者,诸葛四友中,其他三人仕魏。道不同不相为谋,假设孟徐石三人在大义上与诸葛截然不同,何以为好友?但前人已作古,其人如何已不是后人只言片语就可评判。

其一,诸葛亮随叔父离开家乡漂泊异乡,与曹操屠徐州有很大的关系

其二,赤壁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张昭挽留他辅助孙权,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同样,曹操曹操手下的荀彧、贾诩、郭嘉之流皆名臣,曹操虽有爱才之名,但供诸葛亮发展的空间可以说是十分有限的。而反观刘备,虽然声望高却没有多少实力,手下没有出色而杰出的谋士,诸葛亮如果能辅佐刘备脱离困境,助其站稳脚跟,乃至克竟全功一统天下的话,则大有可为的,诸葛亮可以说是前程似锦的

其三,诸葛亮的理念是内儒外法,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仁义之名远播,非常适合诸葛亮发扬其治国理念。而曹操生性多疑,并且势力太强,实在不是上上之选。

学富五车,却未经实践,这可能就是隆中对时的诸葛亮。可以说是诸葛亮成就刘备了,亦或是刘备成就了诸葛亮,二者相互精诚协作方能流传千古的美名。


老王讲讲趣事


曹操本人雄才大雄,个性突出,极有主见,同时他爱才如命,身边汇聚很多有才的人如:荀彧,郭嘉,程昱等,比诸葛亮不得差,诸葛亮是被后人神化了,除荀彧外这些人在曹操身边只能起参谋作用,很少让他們独挡一面!

刘备在个人才略和资源方面比曹操差很远,因此,诸葛亮在刘备这里可以显得很突出,而得到刘备的重用,甚至独当一面,宁可鸡头,不可凤尾这可能是诸葛亮选刘备的主因。

另外说明:诸葛亮选择刘备并不是刘备宽厚仁义,因为他并不象罗贯中描写那样!




狐羊树


诸葛亮为何不选择当时实力最强的曹操而选择刘备,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诸葛亮的千古名篇《出师表》中得到答案。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曹操的麾下良臣猛将无数,这些臣子大多都是名门望族,有着深厚的背景,大多通过其他官员举荐或者本身就是大官,从而被曹操征用。比如荀彧,他的父亲是济南相,叔父荀爽则是司空,出身最低微的郭嘉,也官至司徒府。

而诸葛亮是确确实实的布衣,在南京陇亩之间耕作,无人知晓,名气不显于外,当时只有崔州平、徐庶等少数几个人知道他的才能,所以曹操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也就不会主动招募于他。

何况诸葛亮年轻时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所以做事低调,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他更加不会主动去曹操那求职。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就在诸葛亮过着归隐生活的时候,刘备发现了他。实际上如果没有徐庶的推荐,刘备也不会知道诸葛亮的存在。徐庶是诸葛亮极少数的几位好朋友之一,他深知诸葛亮的才智,极力推荐给刘备,而刘备又非常信任徐庶,对于布衣之身的诸葛亮也没有丝毫的轻视,所以才有了三顾茅庐的千古美谈。

那么,又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让他愿意到刘备麾下当谋士呢?最重要的还是诸葛亮抛出了《隆中对》这一战略,深深打动了刘备的心,这是诸葛亮毕生的抱负,与刘备的心愿相契合,后来刘备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政治路线,所以诸葛亮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是非常感激的。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刘备和诸葛亮是患难之交。两人刚开始屡屡败北于曹操,几乎被剿灭,这种患难之间的交情往往更能深入人心,也是诸葛亮一直对刘备忠心耿耿的原因。

在这段苦难时光,刘备对诸葛亮尊重备至,关羽、张飞曾经对诸葛亮受到的恩遇表示不满,刘备却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两个人既是君臣,又是朋友。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完成先主遗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六次北伐曹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见他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终生难忘。

而诸葛亮不会跟随曹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他的《后出师表》中也可看到些许端倪。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诸葛亮比曹操小26岁,所以诸葛亮出山之时,曹操已经大权在握,衣带诏事件也已经发生,汉天子与曹操已成对立状态。

要知道,在曹操的早期,一直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方针,是站在汉王朝一边的正义代表,是维护汉室的正统所在,很多谋士和猛将都是那时候投奔他的,这其中有部分是为了曹操,也有部分是为了汉天子。可是衣带诏事件发生后,天子与曹操彻底决裂,世人都知道曹操是威胁天子的权臣,称之为曹贼的人越来越多。

诸葛亮心中还是保持着汉室为正统的思维,以他的出山时间来看,当时曹操的不臣之心已昭然若揭,所以他认为曹操是汉贼,而刘备顶着中山靖王之后的头衔,显然是兴复汉室的最佳选择。

综上,诸葛亮辅佐刘备是必然的选择,而是绝不可能辅佐曹操的。


历史有趣儿


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丞相,为自己的主公刘备及后主刘禅可以说做到了鞠躬尽瘁死。然而更多的人希望他辅佐当时实力最强的曹操。诸葛亮没有去辅佐曹操,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看是多方面因素形成的结果。

首先,诸葛亮的身份类似于现代的高级经理人,他必须选择一个可以帮助自己实现理想抱负的老大。诸葛亮的理想不言而喻就是想展现自己的王佐之才。历史有许多有名望和实力的人,但都没有施展抱负。主要原因是君王不认可和有人作梗。诸葛亮自然要为自己选择一个能让自己放开手脚干,身边有没有啥和自己竞争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就比较合适。在刘备与诸葛亮认识的时候,刘备正处于事业开始阶段,还很困难,这个时候跟他一起干的就是二弟和三弟,巴不得有一个人来这里干活。这个时候就可以给诸葛亮放权,让诸葛亮去展现自己。而刘备的两个结拜弟弟(根据史料关羽岁数最大)都是武将,和诸葛亮干的不是一样的活。这样诸葛亮的位置就不会受到威胁。

然后,再来看看曹操一方。诸葛亮出世的时候是在三顾茅庐前后,这个时候曹操打赢了最艰难的官渡之战,实力和声望达到了顶点。来投奔曹操的人尤其谋士自然很多,郭嘉已经颇得曹操信任,可惜早逝,司马懿文武全才,荀氏叔侄谋略超群,一代毒士贾诩也是屡屡献出妙计。有这么一帮人,还诸葛亮去了显得多余。再一个就是诸葛亮去了,也没有绝对实力强过上面几位。所以诸葛亮还是去一个小的地方,从起步阶段辅佐主公,这样自己的位置更稳固。

第三,就是曹操的名声在诸葛亮心目中不是特别好。曹操平心而论是个大政治家和军事家,个人更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但在乱世只能做奸雄。奸雄自然被正统的忠于汉朝的士大夫所不容。加上曹操是宦官养子的儿子更被一些人作为鄙视他的谈资。诸葛亮作为一个读书人,肯定有站在比较正义一方的想法,他不太可能把曹操作为首选。但这个并不是主要原因,选择支持曹操的能人也不少,所以这只能是一个可以考虑的原因。

最后,曹操也没有去请他,他自然不会主动投靠。假设三顾茅庐的是曹操,可以大胆猜测诸葛亮一定会去。曹操对自己礼遇有加,又有那么优越的条件,更有利用自己施展才华,干嘛不去呀。而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换成孙权可能诸葛亮也要出山。因为诸葛亮看重的是他未来的主公对他的尊重。他妻子的姨夫就是刘表,他为啥不投奔呢?,因为他觉得很难获得尊重。说直白点,就是刘备满足了一个读书人的自尊心。

综上分析,诸葛亮没能走进曹操阵营,主要原因是诸葛亮希望得到尊重,并能够满足自己施展抱负的需要。显然当时曹操一方的条件并不适合诸葛亮,因此诸葛亮选择实力较弱的刘备,成就了诸葛亮千古贤相的美名。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批评指正。


舍我谈历史


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刘备在遇见诸葛亮之前是流离失所,屡战屡败,其实力非常弱,士兵战力不可与曹孙相比较,刘备身边不过数人,且多为武将,缺少谋士,没有人为他解决战略发展问题,此时诸葛亮到来后必得重用。

2:刘备号称汉室宗亲,根正苗红,他要兴复汉室师出有名,而诸葛亮内心对汉朝还是有感情的,心里必然倾向刘备。

3:刘备的品格我不敢下结论,但他礼贤下士是真的,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并且人缘也不错,心中有城府,也有大志,有自知之明,能够屈尊就驾。

4:曹操当时已经是一方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地位显赫,身边文臣武将众多,不乏谋臣,诸葛亮若投曹操不一定会被重用,况且诸葛亮年纪轻轻,初出茅庐,并无功绩,曹操不会把他当一回事。

总之, 诸葛亮这样选择有他的道理,这叫做“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况且刘备也算是一个明主。





幻境影射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辅佐曹操,而要帮助刘备?

这个问题,廿一郎来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我认为诸葛亮绝不可能选择曹操,而选择刘备也只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

怎么回事啦,听我慢慢道来!

为什么诸葛亮不可能选择曹操?

▲曹操

这件事要先从曹操的老爹说起,曹操的父亲叫曹嵩,沛国谯县人,为人圆滑世故,本姓夏侯,认中常侍(就是太监)曹腾为义父。才改为曹姓。以后平步青云,最后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后因伐“黄巾军”不力,被罢官回老家致仕。

后又因曹操刺杀董卓未果,逃走,并号召十八路诸侯讨伐董贼,曹嵩惧祸,携全家逃之琅邪避难。后董卓死,曹操做大,坐拥兖州。便派人送信给曹嵩,要父亲来兖州养老,曹嵩看过信后,就立马行动,带上家眷和几十箱的辎重匆匆赶往兖州。到兖州要经过徐州泰山郡,诸葛亮的祖先正好是琅邪诸葛氏,而这个泰山郡丞就是诸葛亮的老爹诸葛珪。正好负责郡内外交杂务及接待工作,徐州牧陶谦正好想交好曹操,那曹操的老爹就自然要好好的款待了。泰山郡郡守应劭就急忙叫诸葛珪安排接待事宜。徐州牧陶谦则派副将张闿领兵去迎接护卫曹嵩。就在张闿接到曹嵩时,看见几十箱的辎重中有好多金银珠宝,这个“黄巾军”余党的张闿,顿生杀人越货之念。派士兵杀光曹嵩一家大小及奴仆。一同携货及金银珠宝远逃淮南而去。

这下,事情就搞大了,曹操得知父亲及家人被杀,大怒。亲率二十万披麻戴孝的士兵一路向徐州杀奔而来。徐州牧陶谦得知曹操杀来,惧怕不已,一面派士兵加固城池工事,一面派人向幽州牧公孙瓒求救。

泰山郡郡守应劭知道大祸临头,就叫上诸葛珪一家跟他一同逃走避难。而诸葛珪反而劝应劭和他一同到曹操那里谢罪。或许能保一郡百姓的性命。应劭见诸葛珪不肯走,就独自逃命去了,诸葛珪回到家中跟弟弟诸葛玄说明情况,叫他带上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兄弟三人逃往荆州避难,其后不久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就投奔东吴权帐下,为孙权效力去了,也为诸葛亮无奈选择刘备埋下了伏笔。这是后话了。诸葛珪则为了当地百姓甘愿一人到曹军谢罪。曹操正至气头上,火冒三丈,二话不说就把诸葛珪给杀了。令他想不到的是,曹操的一时冲动之举,就让他永远的失去了诸葛亮这位王佐之才。

还有些事也说明诸葛亮与曹操的“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诸葛亮

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掌朝纲,不选择容易的顺江而下攻伐东吴,而偏偏选择艰难的爬山涉水去北伐,还六出祁山,可谓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美其名曰,完成先帝遗愿,讨伐曹贼,匡扶汉室。实则是为父报仇。只是不好意思说出来而已。

又为什么说诸葛亮选择辅佐刘备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呐?

▲刘备

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此时的的诸葛亮虽有“待价而沽”的作秀嫌疑,但刘备是态度恭谦,情真意切,刘备对诸葛亮都有知遇之恩的。当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候,两人是相谈甚欢,相见恨晚啊。刘备则是大惊失色,眼前一亮,赫然开朗,惊为神人,诸葛亮给迷惘的刘备指明了以后的战略方针和政治目标。

当时的刘备正落魄于荆州,处于他的事业迷茫期,除了自己的拜把子兄弟“关羽”,“张飞”等人,几无可用之人,谋士更是稀缺,可见当时的刘备并不是诸葛亮的最佳人选。当诸葛亮环顾四周,准备出山,一展自己的惊世王佐之才时,才发现,当时的豪雄,曹操那里是绝不可能去,而孙权那里是不好意思去,不可能去跟自己的哥哥抢饭碗吧,好在刘备是一支潜力股。他日前途不可限量。所谓“花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所以说诸葛亮选择出山辅佐刘备不过是诸葛亮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