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一个平庸皇帝扎堆的朝代,为何还能维持近300年?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两百七十六年。在明朝的这些皇帝中,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之外,其余的十四个皇帝,大多表现得平庸。实际上,当你在看明朝历史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现这一点。明朝初年的时候,经过洪武皇帝朱元璋和永乐大帝朱棣努力,明朝国力得以提升。虽然说在后面也有所谓的仁宣之治,政治清明,但是在不久之后的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国力则开始由盛转衰。

至于到了后面的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也好,还是万历中兴也好,明朝的国力则远不如前了。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庸皇帝扎堆的朝代,却维持了将近三百年的统治,这究竟又是为何呢?明朝维持近300年统治的秘诀是什么呢?

大明王朝:一个平庸皇帝扎堆的朝代,为何还能维持近300年?

朱元璋

在笔者总结下来,明朝能够维持近300年统治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一、强有力的内阁制度

我们知道,明朝初年的时候仿效元朝的官制,设立了中书省、左右丞相。但是在随着相权对皇权的制约越来越大,加上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依仗权力,拉帮结党,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的统治,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的罪名将胡惟庸处死,并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权力归于六部。虽然废除丞相能够很好的维护皇权的统一,但这也就意味着皇帝每日的工作量将越来越大,于是鉴于此,等到明成祖朱棣继位之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便开始设立了内阁大学士来协助皇帝办公。内阁制度就此产生。

内阁大臣虽然不是宰相,没有宰相的权力,但实际上他们的权力并不低于宰相。明朝最有权势的内阁大臣便属张居正了,他能够左右皇帝的决策,权倾朝野,势力极大。在明朝后期的皇帝中,自正德帝之后,就很少过问朝政,极端的莫过于万历皇帝,甚至是三十年不上朝。在皇帝缺位后的国家大事,一般都是由内阁通过票拟、修旨等方式来处理。

虽然说内阁大臣的权势越来越大,但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帝国的分裂和运转迟钝甚至是崩盘。当然了,在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明朝,内阁权力的疯涨必然会造成皇帝们的紧张,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到后面明朝的皇帝要培养宦官来平衡内阁权力的原因。

大明王朝:一个平庸皇帝扎堆的朝代,为何还能维持近300年?

二、皇帝的理性

如果我们单单从表面上来看的话,明朝中期以后的皇帝确实是很少过问政事,但是在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上,他们都没有倦怠过,该出手时就出手,举旗定向,毫不含糊。就拿被《明史》黑得最厉害的正德帝朱厚照来说吧,在《明史》中,朱厚照被写成“然耽乐嬉游,暱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玩物丧志的皇帝,但事实上,朱厚照虽然在玩的时候很疯狂,可一旦办起事儿来却一丝不苟。例如他在公元1517年御驾亲征,指挥应州大捷,击退了来势汹汹的蒙古王子伯颜,给满朝的文武大臣交上了一份相当漂亮的成绩单。

除此之外还有我们熟知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在历史上,人们都说他整天沉溺于木匠活中,疏于朝政,所以这才培养出了大太监魏忠贤。但是,他却两次大胆启用了熊廷弼,经略辽东之地,使得努尔哈赤的后金集团基本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至于崇祯皇帝朱由检,一上台就开始除掉了大太监魏忠贤,也可以说是有勇有谋,可圈可点的了。

大明王朝:一个平庸皇帝扎堆的朝代,为何还能维持近300年?

所以总的来说,明朝皇帝虽然大都表现得平庸,但是他们在办起事来也是丝毫不含糊的,这也是为什么明朝能够延续近300年的原因。当然了,这其中虽然有很多不好的事件,但是总的来说,明朝皇帝还是很有性格,很有手腕的。至于明朝的灭亡,除了人为的原因,还有历史大势使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