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刘彻和玄烨能成千古一帝?

小行星童星交流会


这个问题问的太好了,最关健的不是刘彻和玄烨能成为千古一帝,而是在谁的教育下刘彻和玄烨成为什么样的千古一帝。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两位帝王的成长过程中,陪伴、教育他们的最重要的几位女人如何造就了两位优秀的帝王。

首先,先说说爱新觉罗·玄烨,他在清朝皇帝中排第四,年号康熙。他的母亲就是十三岁嫁给皇帝,十四岁生下皇子,二十二岁当了太后,二十三岁就香消玉殒的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佟佳氏幼年入宫,不知道是幸运还是她有什么独特的迷人之处,她成了皇帝福临的妃子。可以肯定的是,她并不是以美貌著称的,加之她的年纪太小(生玄烨时只有15 岁)、性格内向,因而并不受皇帝的宠爱。佟佳氏怀玄烨时,据说衣裾间有龙盘绕,赤光灿烂;生玄烨时,则合宫异香,五色光气充溢殿庭。

  佟佳氏在景仁宫的生活十分寂寞。与所有的孩子一样,小玄烨在感情上十分依恋母亲。幼年的玄烨,从小就表现出了他的过人成熟和聪慧。在日常生活中,他从母亲孤独、痛苦的眼神中感觉到了生活的艰辛。他是个十分敏感的孩子,也很善解人意,他虽然不谙人情世故,但却能够用超出他的年龄的成熟和懂事,来抚慰母亲的愁苦和不幸。

  顺治帝死后,玄烨登基为帝,也就是康熙帝。康熙尊生母佟佳氏为皇太后,佟佳氏做了一年皇太后,就患病而亡,年仅二十三岁。当孝康章皇后病重时,九岁的康熙帝“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一年后孝康章皇后去世,康熙帝昼夜守灵,水米不进,悲痛大哭。

孝康章皇后死后,康熙由孝庄及后辅佐并抚养。这就是玄烨登基为帝后影响他一生的第二位女人。鼎鼎大名的孝庄太后。

记得在电视剧《康熙大典》上有这么一段话:

8岁的康熙第一次上朝时,孝庄太后对他说:

 

“孙儿,你要昂首阔步地走,记着,

 

这天,由你来撑,

 

地,任你来踏,

 

这天下的人都是你的臣民,去吧!”

身为康熙的皇祖母,孝庄太后十分关心他的成长,对康熙的培养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经常给康熙讲清太宗皇太极当年创业大清国的故事,激励他将来要秉承祖先英烈之风,成为有抱负、有作为的人物。

孝庄太后一直以帝王的标准严格训练康熙,教育他要“宽裕慈仁,温良恭敬”,甚至连一举一动都要“俨然端坐”,中规中矩。

在这样长期的教育和影响下,形成了康熙那刚柔并济的性格。

也正因为孝庄太后的辅佐,康熙亲政六十一年间,励精图治,致使国力昌盛,开创了又一个盛世王朝。

接下来我们在说说汉武帝--刘彻。

刘彻初名彘,天生聪颖过人,慧悟洞彻,进退自如。据《汉孝武故事》载:“至三岁,景帝抱于膝上,抚念之……试问儿:‘乐为天子否?’对曰:‘由天不由儿。愿每日居宫垣,在陛下前戏弄。’”小刘彘信口而应的回答,使刘启不得不对这个儿子另眼看待。

刘彘有惊人的记忆力,求知欲特别强,尤爱读书中古代圣贤帝王伟人事迹,过目不忘。景帝深感诧异。刘彘“讼伏羲以来群圣,所录阴阳诊候龙图龟册数万言,无一字遗落。

至七岁,圣彻过人”,景帝遂改刘彘名“彻”。“彻”字表示充满智慧,达到圣德的要求。

这么聪慧的刘彻是如何教育的呢?这就要说说他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他的生母王夫人,汉武帝的生母王娡,是汉景帝的皇后,但是这个皇后却与一般的皇后来历不同,因为王娡原本就是一个普通的民妇,入宫之前就已经嫁人,而且还有孩子,但是因为有算命人说她会生下天子,于是她的母亲在她还没有“离婚”的状态下,就把她送到皇宫里,果不其然,王娡最终当上了皇后,甚至生下了天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

王夫人此人机敏圆滑,当馆陶长公主刘嫖想将比刘彘大四岁的女儿许配给他时,王夫人见长公主地位崇高,在窦太后跟前说一不二,当下满心欢喜地答应下来。于是6岁的刘彘与10岁的陈阿娇订了婚,也就有了“金屋藏娇”的典故。

在景帝前六年(前151)。同年九月,皇后薄氏因无嗣被废,从此,馆陶长公主屡屡向景帝称赞刘彻如何聪明,如何达理,使景帝更加喜爱这个孩子。同时,长公主经常向景帝进谗,诬陷栗姬。景帝便在前七年(前150)十一月,案诛大行,废栗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半年后,王夫人被立为皇后,7岁的刘彻被立为太子。







文静视角


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长于妇人之手,也要看是怎样的妇人。有句话说的好,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汉武帝刘彻与康熙帝玄烨就是这样的例子。


汉武帝的母亲是王皇后。王皇后是一个厉害的角色,王皇后是个民间的女子,已经结过婚了,前夫叫金王孙,从名字上看,也是有一些背景的人,但是王皇后的母亲志向很大,她母亲是秦汉之际燕王臧荼的孙子,只是因为家道中落,流落民间。可以想像,这个家族对于恢复他们的荣耀是有很强的企图心的。王皇后虽然嫁给了金王孙,但是她母亲不满意,把王皇后送进了太子宫,还很受太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的宠爱,生了四个孩子,可见她受宠程度。

在刘启成为皇帝后,原本太子也不是汉武帝刘彻,但是王皇后这个人的水平发挥了作用。她能看到汉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的份量,将刘彻与馆陶公主的女儿陈阿娇结亲,这其实是政治联姻。王皇后在宫中也很会做人,不仅汉景帝喜欢,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也很喜欢她。最后成功地将原来的太子刘荣废掉了,将刘彻送上了帝位。我们可以想像,王皇后对于刘彻的言传身教,影响必然是很大的。

可以说没有王皇后,就没有汉武帝。正是有一个这样的母亲,才有了后来的汉武帝。

(《汉武大帝》中的王皇后)


至于康熙帝玄烨,就更不能不提他身后的皇祖母孝庄太后了。康熙八岁登基,此时他父母就都死了,是祖母孝庄太后带大的。孝庄太后对玄烨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经常给玄烨讲述祖父清太宗皇太极当年创业大清国的故事,激励他将来要秉承祖先英烈之风,成为有抱负、有作为的人物。她一直以帝王的标准严格训练康熙。尝勉上曰:“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决。”又作书以诫曰:“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於无疆”

虽然孝庄太后并不干预朝政,但是康熙的很多政策,都是要跟孝庄商量的。“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


除了两位伟大女性的教育培养之外,刘彻和玄烨当时面临的条件还是不错的。


刘彻接了文景之治的班,国家建国六十余年,不长也不短,太长了容易腐化,太短了没有积蓄。刘彻接班的时候正好。他的父亲汉景帝帮他还平定了七国之乱,国内的局面稳定了很多。所以说汉武帝接了一个非常好的班,加上他个人的素质也非常好,容易成功。


康熙继位的时候,清朝入关才十几年,一班文臣武将都还在,所以即使鳌拜专权,其实威胁不到康熙,很容易就被除掉了。清朝的宗室力量很强,康熙朝的时候,八大铁帽子王,就是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子孙,都还没有腐化,所以有稳定的依靠力量,成为康熙成就伟业的基石。


再思楼纪


与我们经常在历史剧看到的吕太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等等把皇帝玩弄于鼓掌之中不同的是,汉武帝刘彻,康熙帝玄烨虽然也是在强大的女权通知下成长起来,却无不例外的成长成一代明君,其原因无非有三点:

第一:国家处于上升通道中,政治稳定,皇室强大,帝后一族很难与之抗衡。汉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之治,国家强盛,窦太后一族虽然占据高位,却没有骄兵悍臣,无法支撑窦太后,窦太后只能依据自己的太后之位的权势来获得利益。且汉朝宗室分封在全国各地。康熙帝时期,孝庄太后更是一个明大义,知大理的人,是康熙帝最好的导师,他不仅没有权利的欲望,而且处处帮助提携玄烨。

第二,帝王本身聪慧坚毅,有雄才伟略。虽然两位帝王继位之处都没有亲政,都是他们都善于学习,善于保护自己,积蓄自己的力量。都有远大的目标,能够抗压力,知耻辱。汉武帝创建自己的羽林军,为以后抗击匈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康熙帝摔跤游戏,积蓄力量,搬到鳌拜。

第三,人才济济,良师益友

两位帝王都有识人之明,且懂得爱护利用人才。汉武帝时的司马迁,桑弘羊,东方朔,卫青,霍去病。康熙时的明珠,索额图,周培公等等。


考古论今


引言:

汉武帝刘彻和康熙大帝玄烨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优秀帝王,然而这两位皇帝仿佛是历史的选择,因为按照继承制度而言他们绝无可能继承皇位。汉武帝刘彻是景帝的第十个儿子,爱新觉罗.玄烨则是顺治的第三个儿子,这样就造成这两位能成为皇帝都需要背后有人推波助澜,成为皇帝之后仍然不能手握实权,处于危难之中。这就导致这两位皇帝虽然“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最后都成为千古一帝最重要的原因。

刘彻和玄烨情况不一样,但都身处于危难之中,并无实权

题主的“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源于《荀子.哀公》,记载的是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文中记载到: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 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 “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 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 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

由《荀子.哀公》中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只是条件之一,如果君王心怀天下,做到知哀,知忧,知劳,知惧,知危。了解到虽然自己贵为国主,但是百姓是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刘彻和爱新觉罗.玄烨都不是嫡长子,同样是两者即位之后并没有实权,这就符合孔子所说的“危”。

汉武帝刘彻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重掌大权

虽然刘彻的生母是汉景帝最宠爱的嫔妃,但是因为出身的问题刘彻不可能立为太子。前元四年刘彻被封为胶东王,哥哥刘荣被封为太子。刘彻的母亲利用和长公主的女儿阿娇攀亲,使得长公主成为刘彻的代言人。长公主是景帝的姐姐,也深受景帝和窦太后的喜爱,一边说太子刘荣的坏话,一边说刘彻的好话,此消彼长之下利用太子犯错的机会,废除原太子立刘彻为皇太子。由于是被扶上太子之位,所以必定会受到母亲的太后的掣肘。

刘彻虽然在即位只是已经十六岁了,但是当时的受到来自窦太后和母亲的双重压制。汉武帝喜欢儒家学说,重用赵绾和王臧两位儒生希望借此改革新政。当时的掌权者窦太后崇尚黄老思想,直接干预朝政,赵绾和王臧两人都死在狱中。这就是使得刚刚还斗志昂扬的汉武帝认识到自己的皇位还不稳固,所以汉武帝一直都是活在危险当中的。

但是汉武帝并不鲁莽,在此之后不但向窦太后道歉承认错误,还对窦太后更加的尊敬。六年之后没窦太后寿终正寝的时候,汉武帝开始自己的野望。汉武帝佯装悲痛,派遣窦太后的两位亲信大臣主持葬礼麻痹敌人。然后借口葬礼举办的不够盛大革这两位的职,同时罢免丞相,御史大夫等人换上自己的人,雷厉风行的办事方式直接吓坏了母亲,使得母亲打消了干政的念头。汉武帝是在危难之中自我成长,在古代能够靠自己能力获得皇位的皇帝注定不普通,汉武帝在位打的匈奴悲痛欲绝。

爱新觉罗.玄烨,主少国疑的情况之下稳定自己的皇位,一代少年天子

爱新觉罗玄烨继承皇位的情况比刘彻还要惨,如果刘彻只要无作为最后就能顺利拥有实权的话,那么玄烨需要扳倒一座座大山。年仅四岁的玄烨就患上天花,有幸治愈也因此成为皇太子。父亲在自己八岁的时候去世,也就是说玄烨在八岁就即位当皇帝,当时有四位顾命大臣,但好在有母亲孝康章皇后,但是在玄烨四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此时的玄叶可谓是危机重重,主少国疑。

顺治帝驾崩的时候留下四位大臣辅佐玄烨,包括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主少国疑的情况之下,四位辅佐大臣发生内斗,其中鳌拜最为嚣张。鳌拜早年跟随皇太极的时候就立下赫赫战功,在皇太极死后面对多尔衮的威胁又极力保顺治皇帝登基,所以在顺治皇帝去世之前特地安排鳌拜来辅佐康熙。作为大清朝的三代元老,手中的权利让鳌拜开始迷失自我,在朝廷内部安插亲信,残害政治对手威胁皇权。玄烨十四岁亲政,十六岁的时候就配合宫中的侍卫果断将鳌拜拘禁,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

总结:

通过对两个皇帝如何获得实权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两位皇帝杂年轻的时候都是出于孔子所说的“危险”当中,这两位皇帝可以的在年轻的时候就通过自己的手段获取皇位,这就注定了这两位皇帝将来必定能成为千古一帝。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完全只是一个条件,如果没有出现危机的情况之下,很难成为千古一帝。在历史中朱祁镇就是这样的,但是由于自己是嫡长子所以从小就是锦衣玉食的毫无危机感,最后才会出现土木堡之变,大明王朝的衰败。所以说正是因为处于危机之中刘彻和安心觉罗.玄烨逆风翻盘,这样的皇帝肯定会成为千古一帝。


我是夏目爱看书,如有错误,欢迎斧正!



    夏目爱看书


    两位皇帝虽生于宫廷、长于妇人,但他们在位期间能匡扶社稷、能主政朝纲。他们先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了统治也巩固了江山基业,可以说他们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迹,算是非常出名且有所作为的皇帝。


    一、刘彻,敢于下“罪己诏”的皇帝

    汉武帝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将权力进行层层分割,通过此举,汉武帝牢牢地掌握了大权,此外,他还设立刺史制度,用于监察地方;

    经济上,规定中央才能铸币,严禁个人和任何民间组织铸币。另外,积极推行盐铁官营,直到目前,这类措施都在沿用;

    文化上,推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下令在全国搜集各类图书,皇宫里面收藏了33090卷图书,这个藏书馆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图书馆。另外,他积极推广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创立了《太初历》;

    军事、外交上,他北征匈奴一共花了14年时间,先后派大将李广、霍去病、卫青等进行征讨,后来又派张骞出使西域,首度开创丝绸之路,加速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往,促进了汉朝的繁荣。

    汉武帝是一位优秀的皇帝,他在位时期,西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融合加强,他注重实事求是,任人唯贤。晚年的他虽然有污点在身,但一个敢于下“罪己诏”的皇帝,也属“瑕不掩瑜”了。



    二、康熙帝玄烨的雄才大略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康熙8岁的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不得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虽然玄烨生于宫中、长于妇人,但玄烨独特的性格和特质,没有埋没他的光华。相反,他身处逆境,磨砺了秉性也抵抗住了各种压力。


    康熙能成为千古一帝,其祖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祖母非常看重玄烨。孝庄太后早年经历了从一个游牧民族到一统国家的主人,所以在对于玄烨的成长道路上,孝庄促成了他的性格养成,也教会了他许多治理国家的方略。

    康熙不拘一格,不负众望,加上自己的努力,他把大清治理的井井有条。用人上,他以自己的独特眼光,重用汉人,重用人才,例如李光地、姚启圣、周培公、施琅、陈廷敬等人,后来都为大清的发展贡献了许多。

    军事策略上,他花费8年时间,收复台湾,平定了三藩内乱;通过联姻等方式,解决了噶尔丹势力的影响,他甚至逼迫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清代唯一一次平等条约。另外,他还主持编纂了《康熙字典》。

    康熙在位61年,确保了边疆的稳定,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不得不说,康熙为了大清江山和自己的统治,殚精竭虑,实属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山城小哲


    这个问题存在偏见,而且不科学,除了开国皇帝,其他皇帝几乎都是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一样有很多明君,可见,皇帝是否英明和这一点无关。下面来说一下为何他俩能成明君。

    历史大环境所迫

    自刘邦建国,匈奴问题就很严重,汉朝一直和亲应对。但是匈奴还是会抢夺汉朝的土地和物资。到了刘彻时期,匈奴问题是需要解决的,外有强敌,这使得刘彻要励精图治,解决匈奴,否则他都有被灭的风险。而康熙是清朝入关后第二任皇帝,且顺治统治时间不算长,民心还没收复,天下还没最稳,反清势力仍然还有,三蕃问题也需要解决,这些都使得康熙不能随心所欲,时代给了他们压力和责任,不得不做,不做就有亡国之危。

    经历宫廷斗争

    刘彻和玄烨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刘彻本来就不是太子,她的母亲联合公主,刘彻又答应迎娶陈阿娇,扳倒了前任太子才轮到了刘彻,他的帝位得来不易。玄烨幼年生天花,死里逃生,他还不是顺治最年长的儿子,8岁就登基,四大臣辅政,母亲去世早,全靠祖母孝庄扶持他。最终夺回权力还要擒拿鳌拜。这些经历使得刘彻和玄烨从小就知道权力得来不易,他们的心智也逐渐成熟。

    祖辈积累,时机成熟

    汉武帝能出击匈奴并打败匈奴,他的父亲和祖父文景二帝是做了很大贡献的,没有文景之治的积累,汉武帝也做不到这一切。康熙虽然8岁就登基了,但是他的父亲顺治还有多尔衮已经给他打下了基础,这使得康熙有时间慢慢长大,慢慢筹谋。

    长于有能力的妇人之手

    这两人虽然是长于妇人之手,但是刘彻的祖母窦氏,其母王氏,还有公主姑姑(也是岳母)都是十分有心机,经历了很多事情而成功的女子,她们不是普通女子,她们的心机和政治才能比很多男子都厉害。而康熙的祖母孝庄则被称为“兴国太后”。顺治就是靠孝庄扶持的,孝庄的政治才能,执掌朝政也是可以的,她培养的孙子怎么会差呢?

    总结

    能否建功立业成为明君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性格和能力的养成是和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的,环境会影响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们的生存环境使然,让他们不得不聪明一些。皇帝也是有危险的,皇帝也是需要努力的,否则将万劫不复。


    未济


    刘彻是拿着环首刀开疆拓土,玄烨是操控着红衣大炮吊打外藩。

    我们再来看一下汉武帝和康熙在各自所处的时代付出和收获的多少:

    一、成功之路

    执政时间上,汉武帝是54年,康熙是61年,两人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康熙登基时所面临的问题,要比汉武帝登基时更严重。首先,康熙在登基之前,得过一场天花病,差点丢掉性命,但是俗话说因祸得福,康熙也因为这场病获得了皇位的继承权。

    相比之下,汉武帝登基时可谓是顺风顺水,公元前153年刘彻被封为胶东王,公元前150年又被封为太子,公元前140年,汉武帝顺利登基。

    两位帝王执政时间之所以这么长,主要是因为他们都是年少继位,康熙8岁,汉武帝15岁。从登基到掌权,汉武帝和康熙都是通过击败权臣才掌权的,可见两人足智多谋。

    二、治国水平

    汉武帝执政时期,在思想上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在对外战争上,汉武帝开始猛烈反击匈奴,初步形成了对游牧民族的优势。在外交策略上,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对匈奴形成了包抄的战略形式,可以说这种大胆的思维彰显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在内政上,汉武帝推行了“推恩令”,加强了中央的集权制度,实现了汉朝的真正的统一。

    再来看看康熙,康熙登基之后对游牧民族形成碾压性实力优势。在对外贸易上,刚开康熙实行的是禁海政策,但很快又放开了这一政策,虽然清朝的“闭关锁国”本质上是官方贸易挤压民间的资本,但康熙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稳定中央集权。

    面对这样的问题,康熙首先是平定了三藩之乱;接着就是收复了台湾;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组织多伦诺尔会盟,收服了外蒙古;两次击败了准噶尔,最后噶尔丹被迫自杀;又收复了西藏。在康熙的领导下,清朝不仅没有丢失土地还实现了开疆拓土。

    所以,无论是个人付出还是文治武功,康熙和汉武帝都能称为千古一帝。


    公元前


    自古以来,几乎90%的帝王不都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吗?他们之中有的人成为了一代明君,有的人变成了昏君,暴君,甚至是亡国之君,所以环境虽然对人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生长环境不是塑造帝王的主要因素

    历代帝王之中,除了开国皇帝外,没有出生在深宫之中的,大概有这么几类,一种是每个朝代的开国之君和第二代皇帝,第二种是向汉宣帝刘询这种从小关进监狱,大了在外避祸的,第三种是皇帝没有子嗣,从其他王爷家过继来的,比如明朝的嘉靖皇帝。

    秦始皇画像

    这三类皇帝是比较特别的,开国皇帝知道打江山不易,创业的艰难,另外才建立国家,江山并不稳定,因此处处谨慎,所以开国皇帝中很多是比较贤明的,另外经历了大风大浪,政治手段也不是和平时期的皇帝能相比的,所以开国之君中,杰出的皇帝很多。

    另外像刘询这种从小在外避祸,还有第二代的皇帝,父亲在外打拼的时候,有的也跟着分忧,他们是能体会到百姓疾苦的,因此登基之后,也不会有太出格的行为,中规中矩成为一代贤君问题不大。

    汉宣帝刘询画像

    而第三类因为前任皇帝没有子嗣,从其他血缘近一些的宗室里,选择一位皇室的子弟过继过来,这一类的问题会比较大,因为这一类的皇帝继位之后,在朝堂之上根基不稳,容易沦为傀儡。

    比如清朝的光绪皇帝,当然这也和光绪皇帝的年龄较小,慈禧太后独掌朝政有关,明朝的嘉靖皇帝也是同样的情况,在他才登基时和大臣们的关系一度非常恶劣,就连汉朝的刘询,他登基后,在霍光还活着的时候,也是没有实权的。因此是否“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并不能判断一个皇帝能否成为一位杰出的君王。

    光绪皇帝

    刘彻和玄烨为何能成为杰出的帝王?

    汉武帝刘彻在馆陶公主的帮助之下,被汉景帝立为太子,并最终登基称帝,刘彻登上皇位这一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他登基之初想要推行新政,最后新政却被窦太后废除,还好在统治初期,因为母亲王娡的关系,得到田氏外戚的支持,但是后来田氏外戚也日渐骄横,刘彻又只能将田氏外戚铲除。

    这一系列的经历,让刘彻有了很大的成长,也让他知道权力来之不易,要掌控权力,平衡大臣,外戚,宗室之间关系并不容易,因此他开始逐渐巩固皇权,实施推恩令,削弱宗室的势力,加上有汉文帝,汉景帝多位皇帝的修养生息,也给之后刘彻决战匈奴提供了机会,最后成就了汉武帝的不朽功绩。

    汉武帝刘彻画像

    而玄烨8岁登基,顺治皇帝给他留下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臣和动荡不定的江山,不过好在他还有奶奶孝庄文皇后的辅佐,让江山得以稳定,但是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还未亲政,在联合索额图除掉鳌拜之后,康熙皇帝才一步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政权,他这一路走来,比刘彻还要坎坷,惊险。

    但是康熙皇帝面对的考验还没结束,三藩,台湾,沙俄,蒙古,反清复明的势力都对他虎视眈眈,所以康熙皇帝在执政早期根本就不敢掉以轻心,这让他度过了一次次的危机,平定三藩,收复了台湾,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同时为清朝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康熙皇帝的功绩有一半是时代大环境所造就的。

    康熙皇帝画像

    结语

    所以不论是汉武帝刘彻,还是康熙皇帝玄烨,他们“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但是这个“妇人”却非普通的妇人,在帮助两人成为杰出君王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十分关健的作用,加上这两人都是非常勤奋皇帝,一个有父辈留下的基业,一个面对动荡带来的压力,共同成就了伟大的帝王。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这个问题问得好。

    首先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都已经是当今皇帝了。

    这个时候,这些后宫太后名正言顺的过问朝政,专心致志的抚养教育下一代。

    试想,假如刘彻和玄烨都是由父皇抚养长大的,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那时候的父皇是没有多余精力来对你进行谆谆教导的,因为白天要日理万机,晚上要应对后宫之事。

    如果再加上出现个九子夺嫡,连分神的机会都没有,哪还有时间来对你进行治国理政的辅导呢?再说了,皇帝还不一定是你呢!!

    所以,刘彻和玄烨能有如此机遇和成就,是有基础的。

    首先你要成为皇帝,而且是幼年成为皇帝。这样你长于妇人之手,这个妇人打心眼里就认为你就是当今皇上。

    心无旁骛的思考朝政和教育后代,而且此时的小皇帝一天都跟太后腻在一起,对其的话那肯定是百分百听得进去的。

    什么话只要过过脑,都会有印象的。

    再加上,这两位太后,那可是女强人的存在。驾驭后宫,平衡朝政都有自己的闭门心经,要不然也不会坐上太后的位置上。

    所以说不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小的时候一直教育他的,更是一生之师。


    古今中外多少事


    两人都是少年天子,得到太皇太后的扶持,因而击败权臣,崛起于朝堂之上,太皇太后本是巾帼英雄,聪明才智在须眉之上,汉武帝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得到长公主的支持,挫败窦太后支持刘武称帝的阴谋,坐稳皇位,以四两拔千斤之策,独尊儒术,统一了思想,以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加强了中央集权,他是马上打得了天下,马下治得了天下的皇帝,可以让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也可以让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不愧有秦皇汉武之称。康熙除敖拜,平三藩,收台湾,也是政绩灼灼,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私访,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纠出了不少贪官污吏,有千古圣君称号,他们两人用稚嫩的双肩,挑起天下的担子,给宫中的女人以依靠,而不是靠着宫中的女人,这点,同治和光绪就都差远了,当然,同样的女人培养皇帝的目的都不一样,因而皇帝的政绩与历史的评价也不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