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戰疫中,一個“素人”的自我修養

【全文1500字,送給疫情期間宅在家裡的“素人”們。】

在全民戰疫中,一個“素人”的自我修養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素人是指——

既不是專業醫護人員,二沒有產品資源(弄不來口罩、防護服、酒精等),第三幫不上實際的忙(沒有捐款捐物的渠道,也可能是太窮捐不起),第四距離暴風眼比較遠——而只能在家宅著的人。

我就是這樣一個素人。

也許你要說,一個素人,能有什麼合不合格的,還需要什麼標準嗎?

沒錯,做素人,也是個技術活。我總結了3條基本合格線。

1、不要情緒化表達

這些天,我們很多人的情緒,就像一艘小船,一直在經歷一波三折。

忽而被推向恐懼的浪尖,忽而又陷入悲情谷底,過一會兒又被“戳中笑點”。

一會兒哭,一會兒怒,一會兒笑,如果家裡有攝像頭,如果攝像頭有靈性,一定會覺得主人得了神經病。

有情緒,是人之長情。但要分清表達情緒和情緒化表達的區別。

表達情緒和情緒化表達的區別,在於表達的是隱性情緒還是顯性情緒。

隱性情緒,就是不易察覺的、不易表達的情緒。反之,就是顯性情緒。比如,恐懼、憤怒是顯性情緒,憤怒背後的悲傷、失落、絕望就是隱性情緒。

疫情剛發酵初期,幾乎所有人的情緒都處於憤怒、惶恐的狀態,大咖一開罵,粉絲就跟著罵,評論區成了負面情緒垃圾站。

這就是情緒化表達。所有情緒化表達,都帶著一個特徵:群體跟風。

一個人罵,無數人在評論區附和,變著花樣罵,最後,已經不是在表達情緒了,而是在比賽誰罵得更精彩,誰的罵聲獲贊更多。

每一個情緒化的表達,都是在推波助瀾,說白了,是在添亂。

表達情緒,疫情期間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武漢作家方方老師的疫情日記。她說,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你會發現,內心強大的人,早就戒掉了情緒化表達。冷靜的文字,更能觸動人內心深處隱性情緒的共鳴。

作為一個素人,分清表達情緒和情緒化表達的區別,寧可不表達,也不要情緒化表達。

在全民戰疫中,一個“素人”的自我修養


2、保持理性思考

疫情剛開始那幾天,很少有人能弄清楚發生了什麼,知道真相的人都在忙著衝鋒陷陣,哪有空上網罵陣。

大多數人獲取的信息,都經過N手處理的,帶了許多情緒的信息。

甚至某平臺上湧現出大批量的求助信息,經核實只有40%是真實的,最後不得不開闢出每日闢謠通道。

信息時代,每個人都要警惕的一點就是,你看到的信息,是發出信息的人想讓你看到的。也就是說,很多信息,都帶著面具。

蔣方舟說過,多讀點書,否則你的價值觀都是親戚決定的。

在面臨重大公共事件時,作為一個素人,保持理性思考,我也勸你多讀點書,否則你的價值觀都是自媒體灌輸給你的。

作為一個素人,多讀點書,才有可能從紛繁的信息中理清事實的脈絡。

只要能保持一點理性思考,就不至於成為網絡暴力的打手。

在全民戰疫中,一個“素人”的自我修養


3、善用你的時間

以前,工作總是太忙,沒時間充電、沒時間陪娃、沒時間陪家人過個完整的週末。

現在,一下子擁有這麼多名正言順的空閒時間,這些時間都用來幹什麼了?

這幾天,有本書火了。方艙醫院裡,一個隔離的青年,躺在病床上,讀《政治秩序的起源》。為什麼這個讀書的青年給我們這麼多觸動?

因為他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放開屏幕。

作為一個素人,什麼算是善用時間?

就是你自己決定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 不要把自己淹沒在信息的洪流裡,不要被動的接受信息,不要網上有什麼就看什麼。

而是要主動的選擇信息,自己決定看什麼,把控制權抓在自己手裡。

時刻記得,“我是一個素人”,既沒有專業知識,又沒有資源,既提不出建設性意見,又人微言輕,掌握那麼多信息且大多數是無效信息,只會成為別人情緒的垃圾桶,其餘什麼也做不了。

主動選擇獲取什麼信息,你會發現,你對屏幕的依賴會少很多。然後,把剩餘的時間用來精進自己、陪伴家人。

疫情當前,一天到晚抱著手機,才是人生最大的危機。

願你不無聊。

在全民戰疫中,一個“素人”的自我修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