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又一期新政落地試行,未來房價是“穩”還是“漲”?

3月5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通過最新一期市政府公報正式印發《深圳市人才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籌集管理辦法(試行)》,通過創新籌集工作機制,盤活各類社會存量用房,拓展人才和公共租賃住房的籌集渠道。


裡面提及:城中村房源和經依法處理後的沒收類違法建築,滿足安全條件的房源都可以籌集作為人才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


深圳又一期新政落地試行,未來房價是“穩”還是“漲”?


這一舉措,無非是要增加市面上的住房供應,深圳土地稀缺,無法新增土地供應,那就想方設法從存量用房中下功夫,為的都是完成二次房改中提及的170萬套住房的要求。


深圳二次房改,要求從2018年起,在新增居住用地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用地比例不低於60%,普通商品房用地供應只有40%。


也就是說每年要保證10萬套左右的量,才能保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目標,但商品房就算勉強完成,保障性住房的缺口也不小。


之前十二五規劃保障性住房是完成21萬套,而實際完成不過11萬套,完成率不過50%,也就是說每5年就會有一半的缺口,大概是10萬套,17年估計就是30多萬套的缺口。


如今看來,想完成二次房改的計劃,任重而道遠。


但想從社會存量用房中下功夫,估計也會有弊端。


深圳又一期新政落地試行,未來房價是“穩”還是“漲”?


深圳是全國供需失衡最嚴重的城市,每年10萬套的住房供應,對應的卻是每年流入的近60萬的人口,長期的供需失衡是推高房價的主要推手,而二次房改要求增加的這170萬套住房,60%是保障性住房,只有40%是商品房,也就是說,於高流入的人口而言,未來可售的商品房是更少了。


深圳又一期新政落地試行,未來房價是“穩”還是“漲”?


保障性住房供應雖然增多,保障的卻只有“住”的功能,而商品房背後的“教育”功能,保障性住房未能解決,這就造成市面上供應量是多了,打低的是商品房的租金,但卻抬高了商品房的價格。


所以僅僅增加公共住房供應,究竟是穩房價,還是推高了房價?


可以肯定的是,保障性住房供應的增加,對商品房租金會有一定的衝擊,加上深圳的現有住房結構中,佔大頭的是村民自建房,也就是城中村和小產權,這類房產佔比超過50%,加上之後增加的保障性住房供應,這些對商品房的租金都有打擊。


深圳又一期新政落地試行,未來房價是“穩”還是“漲”?


但業主在租金上吃的虧,勢必會在出售價格上補回來。


而且物以稀為貴的道理,精明的業主比誰都明白。


所以僅僅只是增加公共住房供應,將城中村房子和違建房子改為人才住房,根本無法達到穩定房價的作用。


深圳又一期新政落地試行,未來房價是“穩”還是“漲”?


深圳的二次房改,是效仿新加坡,實現居者有其屋,但畢竟國情差距極大,像深圳這樣能擺脫土地財政依賴的並不多,但就算有財力去建保障性住房,但房子背後的眾多資源呢?比如教育、比如醫療?


更何況我國的情況更為特殊,比如沒有多樣性的投資渠道、比如國人對房產的熱愛,再比如丈母孃經濟等等。


所以“租購同權”提出已久,但落地措施遲遲未見,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最大的心願無非是有房可住、有權可享。


而二次房改,僅僅是增加了短期暫住的功能,並未真正實現普通人的需求,而且還有可能帶來反向作用,房價越漲越高,如果不提高土地供應,不增加商品房數量,所有的調控都穩不住房價。


何況目前深圳的供給結構本身也有問題,寫字樓空置已經非常嚴重,前海還有成片的寫字樓,而南山、福田的寫字樓已經過剩,根據世邦魏理仕的監測和統計,2019年深圳寫字樓供應創歷史新高,而需求方卻十分疲軟,寫字樓空置率同比上升8.7%,年末達到20%的高位。


深圳又一期新政落地試行,未來房價是“穩”還是“漲”?

(南山密集的寫字樓)


如此失調的供給結構,“輕住宅、重商業”很明顯存在問題。


究竟如何能真正實現穩房價,無非就是增加商品房供應,方法就是拆掉城中村,盤活存量土地,多批市住宅用地,還有提高住宅的容積率,再有就是擴容。


除此之外,還想不到其他方法。


深圳又一期新政落地試行,未來房價是“穩”還是“漲”?


深圳的城市中心一路往西,房價也由東往西一路飆漲。但西部新房供應非常緊缺,基本是以存量房來交易,沒有新房的限價,二手房肯定漲得快。


但隨著西部新房的消耗,二手房價格的持續增高,勢必會倒逼剛需不斷往東走。


雖說深圳是一個沒有新房癌的城市,但大多數年輕人也禁不住中心區的老破小,而會倒戈往東走。


東部的龍崗是目前新房供應最多也是成交最多的區域,下圖為2月份新房成交數據,龍崗新房成交第一。


龍崗新房供應是多,但全市的需求更多,就像一噸沙子看似很多,但你得往一個海里倒,一噸沙遠遠無法滿足一個大海的胃口。


深圳又一期新政落地試行,未來房價是“穩”還是“漲”?


當下深圳房價上漲存在板塊輪動的,西部先漲,然後是東部核心板塊,而無法接受西部房價的,自然會跟著腳印往東走,尤其是自住剛需。


當下西部優於東部,只是資金過分扎堆西部,已形成規模效應,資金東引較難,但供需缺口那麼大,往東走只是時間問題。


那等東部新房也基本消耗完呢?就只能接受存量二手房的高價或者繼續往外圍走了。


如果房子供應遲遲未能解決、居住結構持續不合理、“租購同權”又遲遲未能有落地措施,商品房就只能價高者得,到時候再來想高房價下的人才外流和社會不穩,就有些遲了。


雖然深圳現在正在一步步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增加人才房、安居房和公租房,試圖讓每個階層各得其所,但卻忘了補齊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的短板,何況,租房住一向不是中國人的首選。


深圳是四個一線城市中落戶最寬鬆的,那句“來了就是深圳人”還一直縈繞在耳邊,但背後一直默默用高房價去篩選,來了還得留得下來,才是政府更應該考慮的問題。


深圳又一期新政落地試行,未來房價是“穩”還是“漲”?


最近已經聊過很多擴容的話題,這是一個合理的想象和猜測。


因為土地就這麼多,在有限土地上增加住房供應,能想的辦法真的不多,把所有農民房拆掉?成本太高。把容積率無上限提高,去到10?以後新建住房一律50層甚至60層以上?居住體驗感不好。


如何兩全其美,只能適當往旁邊拿點地,當然,這個舉動不可能一下完成,也不可能一口氣吞下東莞和惠州,但這也是一種備選方案,如果政府一點心思都沒有,之前壓根就不會想著將深圳地鐵14號線延長至惠州了。


所有的東西,存在即合理,只不過需要尋求一種多方共存的平衡方案。


我們希望實現“居者有其屋”、“居者有其權”,也自然對擴容懷有一種希冀和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