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史〕姜维墓考略


〔美史〕姜维墓考略

天水铁堂峡姜维堡瞭望台遗址

姜维是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第四代执政大臣,人称“姜伯约”。姜维故里,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那里有姜维衣冠冢。

关于姜维墓,有很多种说法:除甘肃甘谷县和天水市秦州区铁堂峡外,四川省芦山县、剑阁县、汶川县和江油县也有姜维墓,都是衣冠冢。姜维到底身葬何处,一直是团迷雾。


(一)四川芦山姜维墓


〔美史〕姜维墓考略

姜维(202年-264年),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在芦山县,不仅有姜维墓,还是著名的“姜城”。芦山县古称青衣,三国时属汉嘉郡。相传,姜维固守边陲,曾在芦山筑城,屯兵设防,抵御羌人,在成都被曹魏乱军杀害后,又遭“五马分尸”剖腹取胆,但见姜维“胆如斗大”,敌军很是惧怕。

姜维的部下冒死从成都将姜维的胆抢回芦山,葬于城东的龙尾山上。所以姜维墓又称“胆墓”。墓冢为圆形,四周围条石加以围砌,墓前立有“汉大将军平襄侯姜讳维墓”。芦山县城北街的县主祠内长期供奉着姜维妹妹的塑像,传说姜维死后其妹来到芦山,带领百姓继续完成其兄未完之事业。芦山县仍然保留着为纪念姜维而建的姜庆楼,该楼为歇山式 3层建筑,通高 14米,外观壮丽,重建于 1445年。

在姜庆楼北面的姜侯祠内,芦山县博物馆立了一尊高大的姜维塑像。在当地纪念姜维的民间活动中,有一种叫“抱鹅蛋”的游戏很有意思。游戏中由一个人爬在地上,腹下抱有许多石头,他不停旋转躲闪着保护石头。上面的抱石者,以抢得他腹下的石头多者而胜出。

据说这是一种羌族古老的娱乐形式,因为姜维是羌人,以此作为纪念。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姜维殉难的忌日,这天,芦山人会到姜庆楼去参与祭祀活动。这种活动又叫彩楼会庆坛活动,这一天全城会搭起彩楼 48座,并奏鼓乐以纪念姜侯的功绩。


(二)四川剑阁姜维墓


〔美史〕姜维墓考略

剑阁姜维墓,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关景区内。剑门关景区东南有平襄侯祠,姜维墓就在平襄侯祠内。

平襄侯祠又称姜维祠,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分前后两院,前院塑刘关张坐像,名武圣宫,后院正殿塑姜维坐像,名忠勤祠。包括姜维殿、授略堂和姜维墓。授略堂后,是“汉大将军平襄侯姜维之墓”,据说,姜维墓有很多座,孰真孰假一直存在争议,这座姜维墓是广元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不知是真是假。


(三)甘肃甘谷姜维墓



〔美史〕姜维墓考略

姜维,三国时天水冀城(今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人。蜀汉末期名将,第四代执政大臣,是甘肃早期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

据《三国志·蜀书》、《剑阁县续志》等有关史料记载:维少孤、随母居,自幼博览群书,酷爱孙武之学,有胆义,才智超人,心存汉室,志图统一中原,原为魏中郎将,建兴七年(227年)冬,蜀相诸葛亮取天水关时,维归蜀,亮特器重之。建兴12年(234年),亮病故,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延熙19年春(256年)晋升汉大将军。维续亮志,竭忠尽力,欲恢复中原,再兴汉室。维乃挥师陇西沓中(今文县附近)屯田。

次年魏伐蜀,汉中失守,姜维退守剑阁(今四川剑阁县剑门关),魏将钟会率十万精兵强攻剑门,趔趄难进,向维投书劝降,维坚守不答,列阵守险。11月,魏将邓艾出谋,劝蜀后主刘禅不战而降,并召坚守剑门的姜维弃戈降魏。维伪降钟会,伺机恢复。公元264年钟会诬邓艾据蜀谋反,司马昭至长安,命钟会进军成都以槛车囚邓艾。会欲据蜀,问计姜维,姜示意尽杀北来诸将,事泄,北来诸将杀会及维于乱军中。乃事败,姜维亦被剖腹分尸,享年62岁,妻子皆伏诛。

〔美史〕姜维墓考略

据传说,姜维兵变被杀后,暴尸原野,魏派专人监视,不得掩葬。随从设法偷得衣冠靴子,背回故里,家乡人民非常悲愤,依南山筑衣冠冢,靴子别葬冢旁,南山也就有了靴子坪之称。

甘谷县六峰镇姜维墓,位于姜家庄村南将军岭靴子坪上。姜维逝世后,故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大将军,在距县城东5公里的姜家庄的将军岭上,修建占地近6000平方米的姜维衣冠冢和姜维纪念馆,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写了 “姜维故里”碑。

千百年来,姜维孝感天地、气贯长虹的高贵品质,启迪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甘谷儿女。每逢姜维诞辰,故乡人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为了弘扬“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的姜维精神,充分发挥姜维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化宣传、审美教育、旅游观赏等各项功能。1997年甘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甘肃天水关姜维墓


〔美史〕姜维墓考略

天水关姜维墓坐落在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东北的黄家坪山顶,左面为石家峡,右面为铁堂峡。铁堂峡不仅是西汉水上游的流经之地,也是由陇入川的古道和军事要塞。姜维墓山脚下的三角形川道里,曾是抚夷将军姜叙镇守过的历城,正前方便是赫赫有名祁山。

该处姜维墓原为直径约十米的土冢,在此远眺,天水关尽收眼底,乃天水镇的八景之一。姜维在六十二岁时战败身亡,据传他的部下偷偷地割下头颅,潜回天水关,埋在黄家坪山顶他曾经屯过兵的扎营地里。当地人至今仍然称这座山为“姜维坟”,地为“扎营地”。

据《天水县志》卷之一《地理志》记载:“平襄侯姜维墓在(天水)县城南七十里天水镇北山,大冢巍然,相传冬不积雪。”《直隶秦州新志·卷之二·山川》中记载:“铁堂峡(礼县)东一百里,汉姜维故里,州志亦铁堂庄,今两存之。” 刘江真在《三国战略重地——天水》一文中如此介绍说:“天水市秦城区西南铁堂峡有姜维祖莹及其墓,传为居住地。”

据《元一统志》记载:“姜维铁堂庄在天水县(今天水镇,唐宋时曾为县)峡内四山环抱中,有孤冢,相传为维之祖莹。入峡数十步,右岩有‘石门上品’等大字及‘延佑三年二月初三日’等小字”。《甘肃通志》中曰:“铁堂庄即杜(甫)诗《铁堂峡》,相传为后汉姜维故宅,四山环抱中一孤冢,传为维祖莹。”

〔美史〕姜维墓考略

天水铁堂峡姜维堡姜维祠牌匾

元朝诗人徐銮《铁堂庄》诗云:“乱山深处一茅庐,原是姜公旧隐居,惟有铁堂空峡在,六韬留与子孙无。”清朝举人、历任江苏教育总会两江学务及江南高等学堂国学教授程先甲先生诗作《狄道咏姜伯约》中道:“铁堂峡旁故宅荒,惟闻哀猿上下号秋风。”诗后的附注里如是说:“铁堂峡,姜维故里,在礼县(东)。”

相传,姜维墓旁的峡内(铁堂峡)有一铁堂庄,庄里有姜维的祖莹。如今,铁堂峡里的姜维堡、躲箭石、门钮沟等三国古战场遗迹,算是当年姜维镇守天水关时活的历史见证着。同时,黄家坪上的姜维坟历经沧桑风雨,几经荒殆,幸得当地有识之士修缮保护,才原貌完整的呈现在世人面前,让后人们凭吊怀念这位战功赫赫、殚精竭虑的三国英雄人物。

〔美史〕姜维墓考略


〔美史〕姜维墓考略

甘谷县姜维墓概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