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最大的優點並非仁義

每個人,不同的年齡,甚至不同的經歷,讀三國都有不同感悟以及所喜愛的人物,少時讀三國震撼的是千里單騎,七進七出的果敢和勇猛,壯年讀三國欽佩的是白手起家,敢拼敢打的艱苦奮鬥。耄耋之年讀三國則是感嘆謀臣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

劉備最大的優點並非仁義

劉備作為蜀國的開國皇帝,劉備重仁重義常常以誠待人,也確實收到了不少效果。例如他代領徐州,諸賢擁戴便是明證。等到他駐紮於新野時,開始了自覺的求賢工作。徐庶來投奔,他器而用之。司馬徽隱居,他也去主動拜訪。後來又三顧茅廬,諮以大計,打動了諸葛亮。使諸葛亮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此,都揭示了他求賢若渴的心情。而劉備在入蜀前後,也尤其注意廣開賢路,對前來投奔的文官武將,他都能授用。例如對待馬超,黃忠,龐統,法正就是明證。還有劉璋部下歸降文武官員,也能一一錄用。

劉備最大的優點並非仁義

有人說他靠著"哭"網羅人才,開疆擴土。這其實也無可厚非,所謂以誠動人,"哭"是他的偽裝,也是他的武器,而且他也很能洞察人物,他臨終前勸諸葛亮慎用馬謖,諸葛亮沒有聽從,結果馬謖街亭大敗;他令魏延鎮守漢中,不考慮其它原因,但就從魏延後來鎮守漢中的戰果就可以看出,劉備的選擇是正確的;功曹書佐主簿李恢被人汙衊謀反,也是劉備洞察事實,救了李恢一命。

但他的性格也並非都像《三國》裡描述的一樣,他也有自私好猜忌的一面,他稱帝之前,表面上不願意稱帝,然而等到真的有人勸他不要稱帝或是遲緩一些再稱帝的時候,劉備就不客氣了。這樣的例子最明顯的是西蜀大臣費詩。費詩在蜀國,開始時得到了一定的重用,但後來劉備稱帝時,他不識時務,上書諫止,結果遭到了劉備的嫉恨,不久便被降職。其它的還有很多。例如漢中之戰前夕劉備詢問部下週群。周群以及司馬張裕都反對劉備征討漢中。後來周群便一生不得提升;張裕則因為當初曾經觸犯過劉備而被劉備藉故處死了。

劉備最大的優點並非仁義

劉備最大的優點從來都不是寬厚待人,也不是善於偽裝自己,而是對人才的識別,在這方面他有獨到的一面,從他對馬謖、李恢等人的態度說明他是一個識人善用的君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