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仁義”

縱觀劉備的“創業”生涯,改變他命運的關鍵點,是在一次失敗的出兵中成功地救了一個人——

孔融

孔融被黃巾軍圍困,遣人向平原縣令劉備求援。雖然背後有袁紹的威脅,劉備還是派出大部分兵馬去救孔融。

劉備的“仁義”

從軍事角度來說,行動完全失敗:劉備救了人,卻丟了根據地。但從政治角度來說,此舉讓名不見經傳的劉備勢力成為亂世中的一股“清流”、軍閥中的“仁義之師”。

雖然在亂世,“仁義”無疑是“找死”的代名詞,但對劉備而言,它至少帶來了兩個好處:

第一,“仁義”成為劉備最好的“護身符”

劉備第二次被呂布打敗之後,轉頭就投奔曹操去了。曹操手下有人主張 “及早除之”,理由是劉備“有雄才而得眾心,終究不會甘居人下”。

劉備的“仁義”

不過,曹操不傻,以劉備的名氣,與其殺了他,不如把他“養”起來——人是沒法兒用了,但至少不能任其成為自己的敵人。所以劉備雖是“梟雄”,仍會有人收留他,正是因為既不能殺,也不能放,只能“養”著。

第二,“仁義”讓劉備成為一個值得追隨的人

無論古今,一個人都是幹不成大事的,必須是一幫厲害的人聚合起來成就大業。所以每一個想建功立業的人,都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自己創業,一個是追隨別人。前者的目標是吸引後者,後者的目標是“跟對人”,這就讓創業成了一個生態鏈。

劉備的“仁義”

在這個生態鏈上,核心是創業者,圍繞創業者有合夥人、投資人、喜歡創業公司氛圍的員工。善於用人是創業者最重要的品質。但問題是,在創業初期,你如何讓別人相信你呢?

創業者好像生態鏈中的一個旗手,要麼讓別人看到自己身邊已經有了一群厲害的人,要麼讓別人相信自己日後會找到更多厲害的人。劉備屬於後者,而“仁義”是他的金字招牌。

劉備的“仁義”

除 “仁義”的名聲之外,劉備還是一個很有人格魅力的人。

趙雲原本是公孫瓚的人,劉備以缺少騎兵將領為由,向公孫瓚借用趙雲。這一借,就讓趙雲成了劉備的“忠實粉絲”。趙雲後來因兄長去世而返鄉,再次出山已是七年後,正是劉備最落魄的時候,趙雲仍然選擇了劉備。

劉備的人格魅力,不光是對將領而言。他常被人打得只剩下他一個光桿司令,連妻妾孩子都丟了。但神奇的是,只要他能安定下來,過一陣子,被打散的士兵又會陸續回到他身邊。

劉備的“仁義”

這對於劉備的東山再起,起著很大的作用——招募兵勇是一項很大的開支,但劉備並沒有穩定的財政收入。

很明顯,在當時的人看來,劉備就是這樣一個“創業者”:名氣不小,堅持一條道走到黑,對手下很夠意思,有牛人肯在他身上下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