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與莫言的情誼

通過對自然的關照去還原生命的純粹和本真。

賈平凹 /《萬物有靈》

中國文壇有兩部“涉黃”作品非常有名,《廢都》和《紅高粱》,這兩部作品的作者分別是賈平凹和莫言,他們同屬於1980年代中期“尋根文學”的代表作家。

賈平凹和莫言,一西一東,一個商洛棣花鎮,一個高密東北鄉,各領風騷,中國當代文壇最著名的兩處文學創作精神土地也正式成名。莫言寫道:

我應該感謝十五年前,

他高舉著題寫著“莫言”兩字的牌子,

在西安火車站廣場上迎接我,

把周圍的人嚇得不敢說話的一段情誼。

01.少年

賈平凹與莫言的情誼

賈平凹本來是大戶人家的孩子,結果他父親在“文革”中被誣陷為胡宗南的特務關進了牛棚,命運將18歲的賈平凹推向了農村。

開始,他每天走三十里地去砍柴,一趟背50斤;後來又去公社修水庫,乾的都是純體力活。但因為個子矮體力小,他既拉不動車也輪不到錘,只好毛遂自薦去寫大標語。

終於憑著會寫毛筆字的本事大獲成功,才算真正從事了點兒跟文學有關的工作——“工地戰報”的主編、編輯、記者、刻寫、油印、發行、廣播,集七職於一身。

當時其他工友們的心思都在娶媳婦上了,但是賈平凹並不甘心這種生活,並在山牆上寫下“天生我材必有用”來激勵自己。

閒暇之餘開始學著寫詩,有人鼓動他說發表了可以得稿費,賈平凹借了8分錢買郵票,將人生第一份文學作品謄抄清楚寄到了省報,但是信件如泥牛入海,毫無消息,賈平凹的詩人夢破滅了。

賈平凹與莫言的情誼

02.啟蒙

1972年5月,機緣巧合,賈平凹離開農村,從山溝走到西安,來到了西北大學中文系。剛入學的賈平凹,別出心裁地把新生入校感想寫成了一首詩,沒想到這首詩還登上了第一期校刊,而且是校刊上唯一一篇學生作品。消息不脛而走,賈平凹成了學生中的風雲人物,同時,他想當作家的夢又死灰復燃了。

與他同時代重燃作家夢的還有一人——莫言。與上大學的賈平凹不同,此時的莫言還在老家放牛。原因很簡單——不能讀書。

相比考上大學的賈平凹,小3歲的莫言雖然啟蒙較早,但機遇差了不少。莫言6歲入學,小學已經通讀《三國演義》《水滸傳》《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文革”爆發時莫言還在讀小學,被迫輟學。

當時的莫言就有了文學夢,想當一個作家,初衷也很簡單,當了作家就可以每天吃餃子,娶石匠的女兒。

1976年,跟因為扁平足無緣從軍的賈平凹不同,21歲的莫言順利參了軍,歷任班長、保密員、圖書管理員、教員、幹事等職務,也正是在這個階段,文學夢再次在這個農村娃的心中燃起。

賈平凹與莫言的情誼

03.磨礪

1973年,賈平凹發表了人生第一個短篇小說——《一雙襪子》,雖然是與同學合作,但這篇發表在陝西省月刊《群眾藝術》上的作品,奠定了賈平凹的文學之路。

第二年,賈平凹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作品《深深的腳印》在《西安日報》發表。1976年,大學畢業的賈平凹去了省出版社,成了一位編輯。這個階段賈平凹進入了最佳的創作境界,雖然屢經退稿,但是他已經摸到了創作的門道。1978年,短篇小說《滿月兒》在《人民文學》上發表,並獲得了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賈平凹有了一點名氣。

賈平凹與莫言的情誼

1980年賈平凹搬入靜虛村,1981年後陸續創作了短篇小說《土炕》《油月亮》,1983年創作的《商州初錄》在《鐘山》雜誌發表,成了80年代尋根文學的代表作。

跟已經小有名氣的賈平凹比,莫言的日子更難過一些。此時的他趁著做圖書管理員的便利大量汲取文學營養,孜孜不倦地寫,寫完就向全國的報紙、雜誌投稿,結果也只是收到了編輯的鉛印退稿信,上面連他的名字都沒有。

5年後,一封來自保定市《蓮池》編輯部的信,成了莫言人生轉運的那條“錦鯉”,第一篇短篇小說《春夜雨霏霏》正式發表。後又發表了《枯河》《秋水》《民間音樂》等作品,但都沒有引起什麼關注。

1984年,莫言得到了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著名作家徐懷中先生的賞識,特批他進入該校學習。軍藝使莫言的創作產生了巨大的轉折,也正是在軍藝學習的這個階段,他發表了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蔔》,贏得了全國性的聲譽,引起了文壇的注意。

04.成名

1993年,賈平凹的長篇小說《廢都》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首印50萬冊,這本世情小說紅極一時,佔盡風光,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關注,卻因為大膽出位的性描寫被禁,而且一禁就是17年。

賈平凹與莫言的情誼

<1993年的賈平凹 肖全攝>

賈平凹坦言:“《廢都》出版前,我被文壇說成是最乾淨的人;《廢都》出版後,我又被說成文壇最流氓的一個。”當時,批評《廢都》的文章集結成冊,竟然有七八十萬字。直到今天,圍繞著賈平凹與《廢都》的爭論也從來沒有中斷過,也使這本書成了賈平凹最負盛名的代表作之一。

自此之後,賈平凹將對故鄉的書寫作為自己寫作的初心,從棣花到西安,林中一花、河中一沙都成了他創作的主題。四十五年來,他寫下了一千五百萬字,出版了十六部長篇小說。他的體量如此龐大,他的世界何其豐富。他獨具叛逆性的創作精神和關注現實的勇氣使其成為中國當代最傑出的作家之一。然而,賈平凹內心裡極為在意和遺憾不已的是,他沒有像莫言一樣斬獲國際鉅獎。

文學起步比賈平凹晚的莫言,從正式執筆到小有名氣用了五年,僅是賈平凹的一半。他1981年開始小說創作, 1986年就寫出了震動全國的《紅高粱》。這是莫言“高密東北鄉”文學地理概念的成名之作。

後來,莫言將電影版權以800元賣給了張藝謀,張藝謀當時還只是個攝影師。2年後,《紅高粱》斬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拍完《紅高粱》,張藝謀和還在上大學的鞏俐走到了一起。莫言說:“張藝謀和鞏俐不是緋聞那麼簡單。”

賈平凹與莫言的情誼

賈平凹與莫言的情誼

在寫完《紅高粱》之後,莫言開始了長篇小說的創作,後來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縱觀他的創作,有幾個特別的關鍵詞:“白狗”“鞦韆”“東北鄉”“高粱地”。正如莫言在諾貝爾獲獎發表演講時說:“‘高密東北鄉’這個字眼,就如同一個四處遊蕩的農民有了一片土地,我這樣一個文學的流浪漢,終於有了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場所。”

賈平凹與莫言的情誼

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山勢和水文,不同的歷史和語言,不同的面部表情和心理情緒,不同的詞句和語法,它必然造就千差萬別的地域色彩。

這些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地域寫作,不僅僅是講述“那些年,我們村兒裡的事”,甚至是“我們屯裡的人兒”,其基底其實是不受地域限制的普照情懷,當想象之門虛掩,一扇精神的窄門忽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