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懂人心就读《罗织经》

阅人卷 第一

要懂人心就读《罗织经》
  • 人之情多矫,岂可信乎?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成事享其功,败事委其过,且圣人弗能逾者,盖人之本然也。

译文 ::= 人们的情感多是装的,怎能轻易相信呢?人的欲望无限,本性自私。事情成功了便想独占功劳,事情失败了就将过错推给他人,谁会例外呢?这是人的本性决定的。

  • 多欲则贪,尚私则枉,其罪遂生。民之畏惩,吏之惧祸,或以敛行;但有机变,孰难料也。

译文 ::= 欲望多了就起贪念,一味自私就会心理扭曲,即可能犯罪。老百姓怕被惩罚,当官的怕被查处,才不得不约束自己;一旦有了作恶的机会,局面就难以预料啦。

  • 为害常因不察,致祸归于不忍。桓公溺臣,身死实哀;夫差存越,终丧其吴。亲无过父子,然广逆恒有;恩莫逾君臣,则莽奸弗绝。是以人心多诈,不可视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终无功。信人莫若信己,防人毋存幸念。此道不修,夫庸为智者乎?

译文 ::= 人们受害,常常是因为对人不够警惕。遭受祸患,往往是因为太心慈手软。齐桓公过分相信他的臣子,终究死得窝囊。吴王夫差留着越国这个隐患,难免身死国灭。父子关系够亲密吧?可是,像杨广那样的逆子,却总是屡屡出现。做臣子的,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但是像王莽那样的叛逆屡见不鲜。所以说人心难测,不乏诡诈艰险。不仅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世态炎凉,一味地做好人好事,未必有好报。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防人之心不可无,不可心存侥幸。如果这些都理解不了,也做不到,那真是活该倒霉啊。

事上卷 第二

要懂人心就读《罗织经》
  • 为上者疑,为下者惧。上下背德,祸必兴焉。

译文 ::= 上司的疑心重,下属就会感到不安。上司和下属离心离德,各种糟心事就层出不穷。

  • 上者骄,安其心以顺。上者懮,去其患以忠。顺不避媚,忠不忌曲,虽为人诟亦不可少为也。上所予,自可取,生死于人,安能逆乎?是以智者善窥上意,愚者固持己见,福祸相异,咸于此耳。

译文 ::= 领导者骄横,就顺从以安其心。领导者忧虑担心,就适当地表现忠心。顺从的同时不要避讳逢迎之举,忠心也不用忌讳丑陋不端,虽然会遭人诟病,但是该做的还是要做呀。上司能给你的,自然有权收回,生死都控于人手,怎么能违背他们呢?因此智者擅长猜度上司的心意,愚蠢的人只坚持自己的见解,他们境遇不同,都是源于这个原因。

  • 人主莫喜强臣,臣下戒怀妄念。臣强则死,念妄则亡。周公尚畏焉,况他人乎?

译文 ::= 当主子的不喜欢手下的人势力过于强大,当臣子的要戒除心中存有的非分之想。臣子权势过大会招致死祸,想法荒谬会导致灭亡。以周公姬旦的威望,辅佐少主的时候,尚且惧怕这种流言,何况是其它人呢?

  • 上无不智,臣无至贤。功归上,罪归己。戒惕弗弃,智勇弗显。虽至亲亦忍绝,纵为恶亦不让。诚如是也,非徒上宠,而又宠无衰矣。

译文 ::= (切记),没有无能的上司,只有会出错的下属。功劳要让给上司,出了问题为上司背锅。时刻保持戒备警惕之心,切忌锋芒太盛。为上司做事,虽然是对待至亲,也要六亲不认。即便需要作恶,也要当仁不让。如果真能做到这样,不但会深得上司器重,且恩宠不衰。毕竟,脏事儿总要有人去做。难道让领导自己动手?

治下卷第三

要懂人心就读《罗织经》
  • 甘居人下者鲜。御之失谋,非犯,则篡耳。

译文 ::= 没有几个人甘愿久居人下。如果上司缺乏御下之术,下属就可能以下犯上,甚至取而代之。

  • 上无威,下生乱。威成于礼,恃以刑,失之纵。私勿与人,谋必辟。幸非一人,专固害。机心信隐,交接靡密,庶下者知威而畏也。

译文 ::= 上司没有威严,就无法压服下属,将致生乱。威严从规矩中树立,以刑罚为保障,放任就会失去。

  • 机密之事不说与人知,谋划要避人耳目。不要只重用一人,专宠一人会使之形成威望,不利于上司的统治,(要分而治之,下属实力均衡且不和,方可垂拱而治之)。心思一定要隐藏起来,与人交往不能过分亲密(近之则不逊),(使下属不知深浅而心生畏惧)。(私下生活中可体察下情,与民同乐。工作中则赏罚分明,树立威信。)
  • 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下有所求,其心必进,迁之宜缓,速则满矣。上有所欲,其神若亲,礼下勿辞,拒者无助矣。

译文 ::= 下属依附上司才能成就志向,上司依靠才属才能取得功名。下属有贪求的东西,其必有上进之心,提升他应该稍稍放缓,太快他就会骄傲自满。上司要用某个下属,神态要亲切,要以礼相待,不要拒人于千里之外,否则就无人可用了。

  • 人有所好,以好诱之无不取,人有所惧,以惧迫之无不纳。才可用者,非大害而隐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诛。赏勿吝,以坠其志。罚适时,以警其心。恩威同施,才德相较,苟无功,得无天耶?

译文 ::= 探知所好,送其所要,没有拿不下的人。敬酒不吃的,则用其所畏惧的来胁迫,必定成功。有才之人,若是愿意为我所用,只要不妨大局,就要宽容以待。若是不可约束驾驭,虽有才能也要加以惩治。赏赐不要小家子气,用此消磨他们的意志。惩罚要适合时宜,使其不敢有异心。恩威并施,才能和品德加以权衡,如果这样做还不奏效,那就只好放弃了。

控权卷 第四

要懂人心就读《罗织经》
  • 权者,人莫离也。取之非易,守之尤艰;智不足弗得,谋有失竟患,死生事也。

译文 ::= 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获取权力不容易,保住权力更加艰难;权力,非智谋之士不可得,若谋划失当也终将生患,生死攸关。

  • 假天用事,名之顺也。自绝于天,敌之罪也。民有其愚,权有其智。德之不昭,人所难附焉。

译文 ::= 借用天意行事,则名正言顺。逆天而行,自作自受的罪名可以安到敌人头上。让老百姓愚昧无知,这是掌权者的聪明之处。不显示恩惠德行,就很难让人归附。

  • 乱世用能,平则去患。盛事惟忠,庸则自从。名可易,实必争;名实悖之,权之丧矣。嗜权逾命者,莫敢不为;权之弗让也,其求乃极。机为要,无机自毁;事可绝,人伦亦灭。利禄为羁,去其实害;赏以虚名,收其本心。若此为之,权无不得,亦无失也。

译文 ::= 国家危难,纳贤用能。乱世终结,杀之去患。大治时期只使用忠于自己的人,平庸无才的人最易掌握和归顺(智谋之士往往认为得来的一切源于自己的能力,而中下之才却知道自己的一切来自于主子的信任)。名分可以改变,实权必须力争;名实不副,权力就丧失了. 爱权力胜过爱生命的人,没有底线;权力不肯让出,对方将无所不用其极。时机十分重要,时机不当就会自取灭亡;事情可以做绝,伦理纲常也可以踩在脚下. 用钱财爵禄来约束他们,以消除他们可能造成的实际危害;用虚名来赏赐他们,以收买他们的人心。如果这样行事,什么权力都可以获得,也不会失去。

制敌卷第五

要懂人心就读《罗织经》
  • 人皆有敌也。敌者,利害相冲,死生弗容;未察之无以辨友,非制之无以成业。此大害也,必绝之。

译文 ::= 人都有敌人的。敌人,是与他有利害冲突,你死我活的人。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不搞清这个问题,就不能成就事业。

  • 君子敌小人,亦小人也。小人友君子,亦君子也。名为虚,智者不计毁誉;利为上,愚者惟求良善。

译文 ::= 君子和小人为敌,也就变成小人了。小人和君子友善,也就变成君子了。名声是虚的,智者不会计较别人的毁谤和称赞 ;利益是至高无上的,蠢材只知道一心向善。

  • 众之敌,未可谓吾敌;上之敌,虽吾友亦敌也. 亲之故,不可道吾亲;刑之故,向吾亲亦弃也。惑敌于不觉,待时也。制敌于未动,先机也。构敌于为乱,不赦也。害敌于淫邪,不耻也.敌之大,无过不知;祸之烈,友敌为甚。使视人若寇,待亲如疏,接友逾仇,纵人之恶余,而避其害,何损焉?

译文 ::= 众人之敌,不一定是我的敌人;上司的敌人,即便是我的朋友也要与他为敌。亲戚的缘故,不能说就是我该亲近的人;刑罚的缘故,如果是我的亲人也要舍弃. 在不知不觉中迷惑敌人,以等待时机。先下手为强,这就是抢先占有利时机。以犯上作乱之罪构陷敌人,敌人就有了不可饶恕的罪名。在淫秽邪恶之事上加害敌人,就可以在名誉上让敌人陷入绝境。对敌人不了解,才是大敌;误以敌为友,则更甚于此。假如视陌生人如寇仇,对待亲人像对待陌生人一样,以对敌人的态度对待朋友。虽然被人厌恶,却能避祸,又有什么损失呢?

固荣卷 第六

要懂人心就读《罗织经》
  • 荣宠有初,鲜有终者;吉凶无常,智者少祸。荣宠非命,谋之而后善;吉凶择人,慎之方消愆。

译文 ::= 显达和宠幸有开始的时候,能保持到最后的就很少了;吉利和凶险没有不变的,有智能的人才能减少祸事。显达和宠幸不是命里就有的,先有谋划后才有成;吉利和凶险是选择人的,谨慎小心才能消灾免祸。

  • 君命无违,荣之本也,智者舍身亦存续。后不乏人,荣之方久,贤者自苦亦惠嗣。官无定主,百变以悦其君。君有幸臣,无由亦须结纳。人孰无亲,罪人慎察其宗。人有贤愚,任人勿求过己。

译文 ::= 君主的命令不要违抗,这是显达的根本,有智能的人宁肯牺牲自己也要让显达延续下去。后继有人,显达才可持久,贤明的人情愿自己吃苦也要惠及后人。做官的随形势变化而依附不同的上级,因此要以不同的策略应对。君主都有宠幸的下属,没有门路要创造门路去攀交情。人都有三亲六故,给人定罪,先要查看其亲族有无实力及背景,(不要惹到不能惹的人)人有贤明和愚蠢之别,用人做事,不能要求他们事事比自己高明。

  • 荣所众羡,亦引众怨。示上以足,示下以惠,怨自削减。大仇必去,小人勿轻,祸不可伏。喜怒无踪,慎思及远,人所难图焉。

译文 ::= 显达为众人所羡慕,也能引发众人的怨恨。对上司要表示心满意足,对手下要施以恩惠,怨恨自然就会减少了。仇家一定要铲除,无耻小人不要轻视,隐患就不会酿成灾祸。喜怒哀乐,不形于色,谨慎小心,深谋远虑,就不容易被算计。

保身卷第七

要懂人心就读《罗织经》
  • 世之道,人不自害而人害也;人之道,人不恕己而自恕也。

译文 ::= 这个世界,人们不会伤害自己却可能遭到别人的伤害;做人呢,别人不会宽恕自己,只能自我宽恕。

  • 君子惜名,小人爱身。好名羁行,重利无亏。名德不昭,毁谤无损其身;义仁莫名,奸邪不以为患。阳以赞人,置其难堪而不觉;阴以行私,攻其讳处而自存。

译文 ::= 君子爱惜名誉,小人爱护自身。爱好名声就会束手束脚,重视实际利益就不会吃亏。不去彰显名望德行,诽谤就不能损伤他;不标榜仁义,奸诈邪恶的人就不会把他视为祸患。表面上赞美别人,将他捧到盛名难副的地步而不自知;背地里为达私利,攻击他最致命的地方而保存自己。

  • 庶人莫与官争,贵人不结人怨。弱则保命,不可作强;强则敛翼,休求尽善。罪己宜苛,人怜不致大害。责人勿厉,小惠或有大得。

译文 ::= 民不与官斗,富贵之家不要轻易和人结怨。身为弱者要保全性命,不能逞强显能;身为强者要收敛羽翼,凡事留有余地。责备自己应该苛刻,使人怜悯就不会招致大的祸害。责罚他人不要过于严厉,小恩小惠有时能带来意外收获。

  • 恶无定议,莫以恶为恶者显;善无定评,勿以善为善者安。自怜人怜,自弃人弃。心无滞碍,害不侵矣。

译文 ::= 恶没有统一的说法,不把恶当作恶的显达;善没有固定的评判,不把善视为善的人平安。自己怜惜自己别人才会怜惜,自己厌弃自己别人自会厌弃。心一旦突破良知和道德的羁绊,就百毒不侵了。

察奸卷 第八

要懂人心就读《罗织经》
  • 奸不自招,忠不自辩。奸者祸国,忠者祸身。

译文 ::= 奸臣不会自己招认,忠臣不会为自己辩解。奸臣损害的是国家,忠臣损害的是自身。

  • 无智无以成奸,其智阴也。有善无以为奸,其知存也。

译文 ::= 没有聪明才智不能成为奸臣,他们的聪明劲儿都拿来行阴谋诡计了。心存良善的人做不了坏事,因为他们的良知没有丧失。

  • 智不逾奸,伐之莫胜;知不至大,奸者难拒。忠奸堪易也。上所用者,奸亦为忠;上所弃者,忠亦为奸。

译文 ::= 在智谋上比奸臣更奸,方能锄奸;良知不够坚定,就容易被奸邪蛊惑。忠臣和奸臣的角色是会变的。君主信任的人,虽然是奸臣也被看做忠臣;君主抛弃不用的人,即使是忠臣也被视为奸臣。

  • 势变而人非,时迁而奸异,其名难恃,惟上堪恃耳。好恶生奸也。人之敌,非奸亦奸;人之友,其奸亦忠。

译文 ::= 情随事迁,忠奸也可互相转化。忠奸的名声不足虑,君上信任你,你就是忠,不信任你,你就是奸。忠奸之分,取决于人的好恶。是敌人的,不是奸臣的也被视为奸臣;是朋友的,是奸臣的也被视为忠臣。

  • 道同方获其利,道异惟受其害。奸有益,人皆可为奸;忠致祸,人难为忠。奸众而忠寡,世之实也;言忠而恶奸,世之表也。

译文 ::= 合群同道才能从中牟利,离群叛道只会惹来麻烦。当奸臣有好处,所以人人都可能成为奸臣;当忠臣招致祸患,人们就很难做忠臣了。奸臣多而忠臣少,这是实际情况;说自己是忠臣而厌恶奸臣,这是世间表面的现象。

  • 惟上惟己,去表求实,奸者自见矣。

译文 ::= 如何判断奸邪呢?首先,依据君主的行为。其次,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可以察奸了。

谋划卷 第九

要懂人心就读《罗织经》
  • 上不谋臣,下或不治;下不谋上,其身难晋;臣不谋僚,敌者勿去。官无恒友,祸存斯虚,势之所然,智者弗怠焉。料敌以远,须谋于今;去贼以尽,其谋无忌。欺君为大,加诸罪无可免;枉法不容,纵其为祸方惩。

译文 ::= 君主不用计谋统御臣子,有的下属就无法治理;下属不用计谋对君主,他们自身的官职就难以晋升;官员不用计谋对付同僚,他的敌人不能铲除。官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祸患常在片刻之间,这是形势的必然,有智能的人对此不能松懈。预料敌人能达到远处,必须要在今天谋划;铲除贼人要达到全歼,他的谋划就不能有所忌讳。欺骗君主是大罪,把这个罪名强加在别人身上他就不能幸免;破坏法律不能宽容,放纵他以致出生祸乱才加以惩罚。

  • 上谋臣以势,势不济者以术。下谋上以术,术有穷者以力。臣谋以智,智无及者以害。事贵密焉,不密祸己;行贵速焉,缓则人先。其功反罪,弥消其根;其言设缪,益增人厌。行之不辍,不亦无敌乎?

译文 ::= 君主凭借权势谋划臣子,势力衰弱的时候要依靠权术。下属依靠权术谋划君主,权术穷尽的时候就凭借实力。臣子用智计谋划同僚,智计达不到的时候就用伤害。事情贵在保守秘密,不能保守秘密,就祸及自身;行动贵在迅速快捷,缓慢拖拉就让别人占了先机。设定一个荒谬的说法诬指是他说的,这最能增加人们的厌恶。谋划行为不停止,不是没有敌手了吗?

问罪卷第十

要懂人心就读《罗织经》
  • 法之善恶,莫以文也,乃其行焉;刑之本哉,非罚罪也,乃明罪焉。

译文 ::= 法律的好坏,不在条文本身,而是它的执行;刑罚的根本,不在如何处罚犯罪,而是如何定罪。

  • 人皆可罪,罪人须定其人。罪不自招,密而举之则显。上不容罪,无谕则待,有谕则逮。人辩乃常,审之勿悯,刑之非轻,无不招也。或以拒死,畏罪释耳。人无不党,罪一人可举其众;供必无缺,善修之毋违其真。事至此也,罪可成矣。

译文 ::= 人都是可以定罪的,加罪于人必须先确定对象。罪行不会自动暴露,密告并检举他就会让罪行显现。君主不会容忍犯罪,没有谕旨就耐心等待,有谕旨就马上逮捕。人们自辨无罪是正常的,审讯他们不要心存怜悯,刑罚他们不能出手轻微,这样做了就不愁他们不招认。有的人拒不认罪被拷打致死,就伪造现场说他畏罪自杀。人没有不结党营私的,给一人定罪便可让他咬出同伙;供状必须没有破绽,可以只写出真实的部分而隐瞒部分事实或者虚虚实实使人无从查证。至此,罪名就可以坐实了。

  • 人异而心异,择其弱者以攻之,其神必溃。身同而惧同,以其至畏而刑之,其人固屈。怜不可存,怜人者无证其忠。友宜重惩,援友者惟其害。

译文 ::= 人多则心不一,选择他们的薄弱之处进行突破,他们的精神就会崩溃。人都有身体,也都有畏惧的东西,用他最畏惧的方式给他动刑,他就一定会屈服。不可以存有怜惜,怜惜别人的人并不能以此证明他的忠正。朋友应该从重惩处,帮助朋友的人只能给他自己招来祸害。

  • 罪人或免人罪,难为亦为也。

译文 ::= 死道友莫死贫道,虽然缺德,为了活命也要豁出去了。

刑罚卷 第十一

要懂人心就读《罗织经》
  • 致人于死,莫逾构其反也;诱人以服,非刑之无得焉。刑有术,罚尚变,无所不施,人皆授首矣。

译文 ::= 要置人于死地,以构陷其谋反最为有效;诱导使人屈服,不惩治他们就达不到目的。刑讯要讲究方法,刑罚贵在变化莫测,若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人们就都会伏法认罪了。

  • 智者畏祸,愚者惧刑;言以诛人,刑之极也。明者识时,顽者辩理;势以待人,罚之肇也。

译文 ::= 智者畏惧祸事,愚笨的人害怕刑罚;用言语来杀人,这是刑罚中最高明的。聪明的人能认清形势,愚顽的人却一味辩说有理与无理;择人而任势,是刑讯的首要原则。

  • 死之能受,痛之难忍,刑人取其不堪。士不耐辱,人患株亲,罚人伐其不甘。人不言罪,加其罪逾彼;证不可得,伪其证率真。刑有不及,陷无不至;不患罪无名,患上不疑也。

译文 ::= 痛苦生不如死,死反倒是最痛快的。刑讯要用其最不能忍的手段。读书人受不了屈辱,人们普遍害怕株连到至亲,惩罚人要攻取他们不情愿处。人们不承认有罪,就此加害他的罪名比原来的罪名还大;证据不能得到,可以伪造证据,真假难辨。只有刑讯审不出来的,没有诬陷做不到的;不要担心给人加罪名不正言不顺,只要君上有了猜忌之心,证据和罪名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 人刑者非人也,罚人者非罚也。非人乃贱,非罚乃贵。贱则鱼肉,贵则生死。人之取舍,无乃得此乎?

译文 ::= 被人用刑的人会受到非人的待遇,惩罚别人的人自己也会避免惩罚。遭受非人的待遇就低贱,不受惩罚就高贵。低贱的人就任人宰割,高贵的人就主宰别人的生死命运。人们的选择态度和行为,恐怕是源于此吧?

瓜蔓卷 第十二

要懂人心就读《罗织经》

事不至大,无以惊人。案不及众,功之匪显。上以求安,下以邀宠,其冤固有,未可免也。

译文 ::= 事情不闹大,不足以惊人。涉案人少,功劳不显。君主以之求安定,下臣用之邀功名。岂能无冤?却是难免。

  • 荣以荣人者荣,祸以祸人者祸。荣非己莫恃,祸惟他勿纵。罪无实者,他罪可代;恶无彰者,人恶以附。心之患者,置敌一党;情之怨者,陷其奸邪。

译文 ::= 达一人,非真发达。祸及众,为真祸患。不是自己挣来的显达不要倚仗,只要是他人的祸患就不要放过。罪名没有实证,用其它的罪名来替代;恶行没有显露,用他人的恶行来嫁祸。心腹之患,诬其为敌人同伙;心之所恨,陷其为奸邪小人。

  • 官之友,民之敌;亲之友,仇之敌,敌者无常也。荣之友,败之敌;贱之友,贵之敌,友者有时也。是以权不可废,废则失本,情不可滥,滥则人忌;人不可密,密则疑生;心不可托,托则祸伏。智者不招己害,能者寻隙求功。饵之以逮,事无悖矣。

译文 ::= 官吏的朋友,在以官吏为敌的百姓眼里便是帮凶;亲人的朋友,在和亲人有仇的仇人眼中也成了敌人,所以说敌人是变化不定的。显达时的朋友,败落时就是敌人;贫贱时的朋友,富贵时就是敌人,所以说朋友是暂时的。因此说权力是不可废弃的,废弃了就失掉了根本;善心是不能随便施予的,因为升米恩,斗米仇;与人交往不能过于亲密,太亲密就会招来疑虑;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毫无保留就潜伏着隐患。智者不会为自己招来祸害,有能力的人总是寻找别人的漏洞以求取功劳。引诱他们上钩再据此把他们逮捕,事情就没有悖理之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