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故居,法國小鎮吉維尼

品名篇佳作,觀世間百態,享人文情懷

去莫奈故居是我在法國的一次深度遊,吉維尼小鎮是法國西海岸諾曼底地區極有特色的農村,也是法國19世紀印象派畫家莫奈遷居的地方。

莫奈故居,法國小鎮吉維尼

二月的法國天亮得很晚,那天早上,我們從巴黎出發去吉維尼小鎮克勞德·莫奈故居。出巴黎城大約8點來鍾,天邊一片漆黑。天色漸亮,我看著郊外之景,漫不經心地這麼想著,莫奈肯定個性非常強之人,而且喜歡親近大自然,要不然,他不會逃離巴黎城來到這個偏僻的鄉村。

莫奈故居,法國小鎮吉維尼

約莫一個小時就到了這個村子,從村口進到莫奈住過的地方,不過幾百米。大隊人馬急急忙忙地朝前走,我卻放慢腳步,獨自領略周邊之景。大地尚未開春,百合已在花叢中冒出來了,還有一些藍色、紫色、黃色、白色的小花,似乎四季的花兒都在這裡盛開著。不遠處有一條河,山上還有幾頭牛在吃草,遠遠近近,光影下的景物自然、恬靜。眼前之景使我想起幾十年前昆明大觀樓附近的景緻和那些油畫寫生,可是,那樣的景緻後來再也看不到了。莫奈是幸運的,自從他43歲遷居到這個地方,住了40多年,他過世之後百年時間,這裡還保留著原貌。原住居民的房子,沒有一戶拆遷。

莫奈故居,法國小鎮吉維尼

莫奈故居就像房子主人一樣彰顯著個性,粉紅色牆面、翠綠的門窗,牆上爬滿了長春藤和綠色植物。進到院落,綠茵坡地,雜花野草,沒有刻意修剪的花草樹木,也見不到一個花盆,呈現出自然天成的閒適、野趣。後院水園,一池清水,一灘灘睡蓮和一片片水生植物浮在水面,池邊的黃水仙、紅杜鵑、紫藤、垂柳、蒲草,在波光樹影中搖曳,滿園小景就像一幅幅西洋油畫,又似莫奈的《睡蓮》在眼前晃動。

莫奈故居,法國小鎮吉維尼

我最想看的是他的畫室。畫室在底層,牆上掛著大小畫作,都是複製品。那幅照原作尺寸(48cm×64cm)複製的《日出·印象》很搶眼,原作被法國巴黎馬爾莫坦美術館收藏。還有一大幅《睡蓮》讓人看到畫家筆觸下色彩的豐富,水照見了世界上一切可能出現的色彩,馬奈稱它是“水的拉斐爾”。這幅畫過去80多年來一直由私人收藏,後來被一位中國人以2700萬美元拍走。

在這間不算大的畫室,莫奈用過的畫架、調色板和桌椅依舊擺放在原地,桌上擺著幾幅莫奈的生活照和朋友為他做的雕塑,莫奈後半生的許多作品就是在這裡完成的。畫室旁邊的餐廳格調是淡黃色,桌椅與鵝黃色牆布看上去很雅緻,與白色空花刺繡窗簾很搭調。湖藍色的廚房,還保留著他招待羅丹的菜單。上到二樓,是寬敞明亮的臥室和客廳,落地木窗,開窗即景。

莫奈故居,法國小鎮吉維尼

莫奈從1883年定居在這裡,直到1926年去世。很巧合的是他43歲住進這裡,在這裡度過了43年,而這43年又是他創作的黃金時期。莫奈在1873年法國阿弗爾港口畫的這幅寫生畫《日出·印象》,後來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20幅經典畫作之一。 歷史曾經戲弄過這位畫家。1874年這幅畫在一次畫展上一亮相,就引來了爭議,看慣了學院派作品的人們無法接受這種畫風。整個畫展期間,他沒有賣出去一張畫,還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猛烈抨擊,人們在畫前指指點點、汙辱笑罵,甚至向畫布吐唾沫。

莫奈故居,法國小鎮吉維尼

《喧譁》週刊的記者路易·勒魯瓦還發文指責莫奈等人是對“美和真實的否定”,並借《日出·印象》這幅畫的題目,稱此次畫展為“印象主義者的展覽會”……固執的莫奈沒有被罵聲所淹沒,他和朋友們一商量,定下來每兩年舉辦一次畫展,就用這位評論家說的“印象主義”作為畫派之名,“印象派”由這幅畫而得名。

莫奈故居,法國小鎮吉維尼

隨後,跟來了一大批莫奈的崇拜者。1887年至20世紀初,大約有100多位畫家(其中美國畫家佔多數),先後搬到這裡,莫奈故居成了有名的畫家村。二戰期間,莫奈故居嚴重荒廢,莫奈的兒子米歇爾無力修復,1966年將其捐贈給國家美術學院,後來美國人捐資,照原樣修復了莫奈故居。

莫奈故居,法國小鎮吉維尼

李剛,筆名豁達,雲南政協報原副總編、高級編輯,雲南省作家協會攝影家協會會員。出版專著《雲南攬勝》《不識巍山》,合著《納樓土司》《發現巍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