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甄-市民哲學家

唐甄-市民哲學家

“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殺一人而取其匹布鬥粟,猶謂之賊;殺天下之人而盡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謂之賊乎?”

敢把至高無上的封建君主,稱作掠奪天下人財富的最大盜賊,而且是慘殺天下人生命的罪惡兇手。如此血性直爽男人,就是唐甄,中國歷史有重大影響的“傑出思想家”。唐甄與遂寧呂潛、新都費密,合稱“清初蜀中三傑”,與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並稱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啟蒙思想家”。“恩格斯有句話說,這是一個需要巨人併產生巨人的時代,唐甄就是那個時代的巨人。

民主思想先鋒完成啟蒙思想讀物《潛書》

明末清初百餘年間,戰亂此起彼伏,封建專制壓榨,民不聊生。明崇禎三年(1630年),唐甄出生於四川達州,幼年一直在此度過。8歲時,因為父親唐階泰考中進士,上任吳江縣令,唐甄從此跟隨父親宦遊,先後在江蘇、江西、北京、南京等地待過。

唐甄從小展露才華,“十四五歲,即嗜古學,精進淬礪,不拘於師說,落筆卓有端緒。善為歌詩,如《散病》、《獨飲》、《春遊》諸詩,皆少作也。附居舅氏李研齋(抗清英雄李長祥)家。太夫人督課甚嚴,故先生有‘晝當課其文,夜當課其詩’之句。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28歲的唐甄回四川閬中參加鄉試,中舉人。第二年他還赴北京參加過進士考試,未中,旋即參加吏部考試。清康熙十年(1671年),42歲的唐甄任山西省潞安府長子縣知縣。

上任之初,唐甄意氣風發,體恤民情,看見民不聊生,便首先發動百姓栽桑養蠶。他“以身率之,日省於鄉,三旬而樹桑八十萬本,民業利焉。”他看見當地官吏採用酷刑,欺壓百姓,過於殘忍,紛亂不斷,便整頓吏治,廢除酷刑,“夾棍非刑,廢置不用。民化其德,獄訟衰息。”深得百姓好評。

正當唐甄大刀闊斧實施自己政治理想抱負的時刻,卻因為逃犯的事情被牽連,被免職,唐甄只當了10個月縣令。彼時,因張獻忠率部進川后,四川山河破敗,唐甄難以歸鄉,於是客居江蘇潛心苦讀筆耕。在這裡,他當過家庭教師,賣過字畫,做過小生意。但經商賠本,晚年的唐甄越發窮困潦倒,甚至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蕭然四壁,炊煙嘗絕。日採廢圃中枸杞葉為飯。衣服典盡,敗絮藍縷”,處境十分淒涼。

物質生活敗落的唐甄,並沒有走上封建社會落魄文士的老路,反而整日“陶陶焉振筆著書不輟”。他堅持信念,用畢生的力量實現理想,並把力量貢獻給社會,哪怕自己是一個窮困書生,“豈可求諸外而忘其內,顧其小而遺其大哉!”

最終,這個讀書人的社會良知,經三十多年嘔心瀝血,鍛造成一部精神財富--《潛書》。《潛書》共97篇論文,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論學術,重在闡發“儘性”與“事功”相互統一的心性之學;下篇論政治,旨在講求實治實功抑尊富民的治世之術。

他以激勵的言辭、犀利的筆鋒猛烈抨擊封建專制制度,提出自己的社會主張、政治革新、治學思想、軍事謀略等,被後來的學者推為中國民主思想的先鋒。

市民經濟家提倡商品經濟自由貿易

經商失敗,是唐甄學術生涯的一筆財富。因為這次經歷,唐甄深刻體會到統治階級利用封建特權,扼殺工商業資本的暴行,是阻礙商品經濟發展的根源。在他看來,這是“窮其寶而攘其命”的“虐取”。

唐甄認為,如果“官不擾民”,工商業者“因自然之利無以擾之,則財不可勝用矣。”官府應該允許自由經營。他強調的是“天地之道故平,平則萬物各得其所。”也就是說,“自然之利”不該是皇帝私人的產業,而是天下所共享的。

改革貨幣是唐甄最有特點的想法之一,是其推崇的促進流通的商業措施。他指出,以白銀作為貨幣,限制了財物的交換,阻礙了商業的發展。“夫財之害在聚。銀者,易聚之物也。”要促進商業的繁榮發展,實現民眾的生活富裕,“救今之民,當廢銀而用錢”。因此,唐甄認為,用銅錢取代白銀,商品交換才能更好地得以進行,並可消除白銀易聚之弊,發揮貨幣的流通作用。

經濟上主張自由經營,政治上也要求平等。披著古代聖賢的外衣,唐甄卻提出了近代人的要求,有社會平等的渴求。他說人不應該分貧賤、尊卑,當然也就無分等級,無分族類。這是從“聖眾同道”,“得志於所生”推論出人人都可以成為“治世”聖賢的政治平等結論。如此一看,唐甄提出了同時代最徹底的民主思想。

平民政論家主張老百姓富起來才是真正的富

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唐甄真真切切認識到普通老百姓的歷史作用。比如有了老百姓,土地才有人耕種;土地有人耕種,社會財富才能創造出來;有了社會財富,才能保證消費。“立國之道,唯在於富,富在編民,不在府庫。”

唐甄主張的富民政策,讓人眼前一亮。“國無民,豈有四政!封建,民固之;府庫,民充之;朝廷,民尊之;官職,民養之。”意思就是,只有民眾豐衣足食,國家才能興旺發達;如果民眾貧窮困苦,必將導致國家滅亡。最重要的,立國之富不在國庫財富充盈,而在民眾生活富裕。

唐甄說,“古之賢君,舉賢以圖治,論功以舉賢,養民以論功,足食以養民。官有百職,職有百務,要歸於養民。”也就是說,從足食到養民,從養民到論功,從論功到舉賢,從舉賢到圖治,一切都要從保障老百姓的物質利益出發。

他深刻地認識到,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對人民的意識、觀點、道德面貌、社會風尚有決定性的影響。一切圍繞富民,“財者,國之寶也,民之命也,寶不可竊,命不可攘。”國家要有“其舉事任職雖多,不過使不困窮而已”的認識。

兵學軍事家獨創軍事辯證法思想

唐甄的軍事思想獨樹一幟,表現在他從政治、軍事、天時、地利等客觀具體情況去分析“知兵”的“自然之理”,而不是靠天命迷信,特別是對於戰爭的勝負,唐甄主張正確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力除以談論鬼神來代替談論人事之兵。

他認為,戰之必勝除了客觀因素之外,還取決於主觀指揮正確與否,而主觀能動性是建立在客觀規律之上的。在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上,唐甄提出了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

《潛書》中反覆申述戰爭切忌帶主觀性、片面性,不僅要了解矛盾著的敵我雙方,而且對矛盾著的任何一方都要一分為二,勝利才能有完全的把握。這是唐甄軍事辯證法思想最有價值的內容。

李自成、張獻忠和吳三桂的故事,唐甄暢談。他認為李自成、張獻忠起義失敗,都是因為沒能先“自固”,也就是沒有可靠的根據地所致。而吳三桂“身為王者,其軍多宿將戰卒,蓄積數十年,金錢之富,甲兵之多,等於京師”,但是,一朝覆滅,為何?“不好計策,不下謀士,恃其強圍之勢,適以其滅亡也。”也就是說,吳三桂忽略了攻守之計。

此外,唐甄提出了“圖危在安,定亂在暇”,“以戰去戰”,“不知兵,則仁義無用”等等諸多軍事思想。相較於同時代的進步思想家如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等,唐甄是唯一人進行了系統的軍事思想思考的。

率直四川人批判封建專制,敢罵君主“賊”

《潛書》所代表的唐甄思想,實則基於他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批判,由此提出具有進步意義的政治主張等。不得不提,唐甄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批判深刻、尖銳、大膽。

他直言,“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殺一人而取其匹布鬥粟,猶謂之賊;殺天下之人而盡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謂之賊乎?”他批判封建君主至尊權勢的取得和專制極權的統治,是建立在殺天下之人、掠天下之財的殘暴野蠻行為上的。

他犀利指出,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社會,就是一部“殺人如麻”、“血流漂杵”的悲慘歷史。對於這些禍國殃民、惡貫滿盈的封建君主,唐甄則厲言,“其上帝使我治殺人之獄,我則有以處之矣。匹夫無故而殺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斯足矣;有天下者無故而殺人,雖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殺一人之罪。

”他覺得即使以極刑去處死暴君昏主,亦難以抵其屠戮禍害天下人之罪。如此大膽的作風,有人曾懷疑是因為唐甄在政治上失意,家庭經濟敗落,宣洩的個人情緒。事實上,唐甄基於探索救民治國的真理這一強烈的思想動力,以其艱苦卓越的從事學術研究活動,已經做了最好的回答。並不是為了“賣文為生”,他也不怕“觸時忌”,不為“應酬之文”,也不管別人“詆湮”。

有學者說,《潛書》所表現的唐甄的進步人生觀,具有民主主義的戰爭風骨。正如唐甄在《潛書》中曾經提到,他之所以有著直率樸實的性格,和生養他的四川這片土地有關。

唐甄-市民哲學家

唐甄

唐甄(1630~1704),初名大陶,字鑄萬,號圃亭,四川達州市通川區人。中國近代百名進步思想家之一,與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同稱“四大啟蒙思想家”,與呂潛、費密並稱“清初蜀中三傑”。唐甄擁有啟蒙元勳、民主先驅、市民哲學家、平民政論家、農賈經濟家、兵學軍事家、詩人等頭銜,彪炳千古。

嘔心瀝血三十載而成的《潛書》是其主要代表作,是我國早期啟蒙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是猛烈抨擊封建專制主義的旗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