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開封地勢無險可守,為什麼北宋王朝還要定都開封?


明知道開封地勢無險可守,為什麼北宋王朝還要定都開封?

北宋,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王朝。它結束了自唐朝之後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建立了一個以文人為中心的政治權利體制。繼承了唐朝文學的繁榮,也為明清時期的文學打下了基礎。北宋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沒有遷都的王朝之一,都城開封對於北宋的興旺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是北宋王朝最重要的統治基礎。

但是開封僅僅是中國六朝古都之一,它的歷史地位相對於洛陽和長安還是要次一些。在北宋的歷史上,只有趙匡胤提出遷都西京洛陽,後經考慮之後取消了這個計劃。之後北宋的統治者一直沒有推行遷都計劃,可見都城開封對於北宋的重要性。那麼北宋王朝始終定都開封的緣由在於那些方面呢?

明知道開封地勢無險可守,為什麼北宋王朝還要定都開封?

一、北宋定都開封的政治因素

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以“禪讓”形式取代後周,兵不血刃,實現了改朝換代。由於追隨趙匡胤起家的文臣武將大多為後周舊臣,他們在汴梁安居多年,置下了產業,早已過慣了汴梁的安逸生活。定都汴梁符合多數大臣的心願,甚至可以說是順應民心。也正因如此,當趙匡胤接出西遷洛陽時,那些安土重遷的大臣才紛紛反對,以至於使宋太祖在趙光義“在德不在險”的勸說下,不得不對這種強大的習慣勢力做出妥協。

這種妥協,對於開封來說,是福音,是機遇,因為它為這座城市帶來了空前的繁榮與鼎盛。可是對於趙宋王朝來說,卻是隱患,是災難,因為它為這個王朝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病根。

二、北宋定都開封的經濟因素

城市經濟的繁榮對封建王朝定都有很大的影響。當時的長安和洛陽,由於連年戰亂,受到極大破壞,經濟凋弊不堪。對於實行強幹弱枝政策、在京城駐守著龐大軍隊的趙宋王朝來說,要解決官府和軍隊的給養問題,汴梁無疑是建都的首選城市。開封漕運發達,宋初,汴河每年便可漕運糧食百萬石,以後更達六百萬石,最多時則達七八百萬石,再加上黃河、惠民河、廣濟河的漕運,為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三、北宋定都開封的軍事因素

開封無山川之險,不利於守,卻未必不利於攻。北宋政權在初期也只是一個地方割據政權,由於後周世宗的改革,逐漸強大起來,加之南方其他割據政權在此時普遍衰落、腐敗,統一天下的重任就落在了宋太祖和宋太宗的手裡。開封處於四戰之地,擁有發達的漕運,是發動軍事進攻的絕佳之地。趙匡胤為實現統一,戰略上是攻勢而非守勢,在別人的土地上擺開戰場,對自家後院的擔心似乎有些多餘,定都汴梁仍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明知道開封地勢無險可守,為什麼北宋王朝還要定都開封?

小結

北宋定都開封順應了政治重心東移,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潮流,是政治、經濟、軍事、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是綜合比較古都長安、洛陽的產物。定都汴梁符合多數大臣的心願:開封水運漕運的發達,天下貨物聚集於此,為開封建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大約地處中原中心,通過發達的交通網絡,便於對全國的控制,抑制地方勢力的過分膨脹,加強中央集權,有利於宋初積極進取的軍事戰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