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瘟疫,无药可治的古人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至今仍用

这一招,便叫作:隔离!

春秋那会,孔子有个学生叫伯牛,患上一种病。孔子便去探望他,可是到了病人的住处,他却不能进去,而只能在门外呼唤学生的名字。

于是伯牛从窗户伸出一只手,孔子握着他的手,发出哀号的声音:“这是命吧,你这样的人,怎么会得这样的病!”

面对瘟疫,无药可治的古人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至今仍用

伯牛,其实就是冉耕,孔子最欣赏的十个学生之一。但是,孔子去探病,为什么不敢进学生的家门?因为冉耕,得的是不治之症麻风病。

当时,一旦发现某人患上麻风这样的病症,就会将此人送到专门的场所,到秦朝,这种办法,甚至已经成为法律,即一旦发现麻风病人,就要将他送入一个叫做“疠迁所”的地方。

事实上,这就是先秦版的隔离!

如果不得了传染病,却又不愿意去“疠迁所”,那该怎么办呢?另一个办法就是自己离开家人,到一处深山老林隐居起来。

所以,不要以为隐居山林的只有诸葛亮,说不定就是患了恶疾的病人。

当然,其实“疠迁所”的条件也并不是很差,尤其是到隋代,“疠迁所”升级为“疠迁坊”,已经出现了男女分住两套病房的设置,应该说,确实与时俱进了。而与隔离场所相匹配的隔离制度,也越来越完备。在西晋那个时代,已经出台了这样的政策:家里有三个人同患一种病,那么这家人里当官的那个人,即便是身体健康,看上去一点事也没有,一百天之内也不许上朝,更不许进宫。

面对瘟疫,无药可治的古人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至今仍用

显然,虽然当时没有带菌传播这个概念,可是中国人已经有了一些隔离意识。

而到清朝,干脆设立了一个官职,叫做“查痘章京”,他的职责,就是四处检查,有没有患痘(即天花病)的人,一旦发觉,就要将此人强行迁徙至一个指定地点居住。

中国如此,西方也不例外。最早的纪录,出现在《圣经》里,说以色列的撒玛利亚这个地方,就禁止麻风病人入城,只许他们在城外专门区域生活。

也正是这个缘故,当耶稣经过撒玛利亚之际,十个麻风病人就远远地站着高声呼喊:“耶稣,夫子,可怜我们吧!”

面对瘟疫,无药可治的古人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至今仍用

中世纪世纪夸张的医生隔离装置

而当基督教统治欧洲的中世纪,各地的修道院,便开始建造单独的麻风病人住所,实际上,这便是隔离所。到梁山好汉的那个时代,即12世纪,欧洲国家更是大量出现此类机构,单是教会管辖的,便多达近2万座。

当然,纵然是古代,传染病也绝不止天花和麻风而已,随即更厉害的黑死病便袭击了欧洲,而那个时代,欧洲人便在黑死病人聚居的村落标上一个大大的“P”字。所以如果你穿越到那个年代,千万不要以为那是让你停车的地方,看见这个字,基本上就抵达了地狱的门口。

而在水城威尼斯,他们想出了一个因地制宜的办法,那就是在海面上圈出几个岛,把所有的病人都送到这个岛上去,然后撤走一切船只。当然岛上也不是一无所有,威尼斯人建造了一些房屋给他们居住,基本的衣食还是有的,关键在于:你没有办法离开这个岛,就传染不了别人。

面对瘟疫,无药可治的古人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至今仍用

从隔离岛的铁栅栏,可以望见蔚蓝海面

这种办法后来被很多国家仿效,希腊东南海上有一个斯皮纳龙格岛,曾是威尼斯人和土耳其的军事要塞所在地,可是二战期间德国入侵,别的岛都攻陷了,偏偏这个岛一个德国兵都不见,为啥?因为这里是麻风病人的隔离岛。

事实上,最终人类发现,当遭遇一种未知或是暂时无法治愈的传染疾病之际,最切合实际的办法,只有隔离!天花、麻风、鼠疫(黑死病)、霍乱、疟疾、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埃博拉病毒等等,莫不如此。

而隔离,有时候也能结出莫名之花朵。譬如1348年,黑死病洗劫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年轻的薄伽丘被迫出逃,在乡间别墅里“自我隔离”,这一待就是五年。在那些独处的日子里,

百无聊赖的他,幻想十位年轻人为了躲避瘟疫而来到城郊的一栋别墅里,在此度过了十天,十个人合计讲了一百个故事,而这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十日谈》。

面对瘟疫,无药可治的古人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至今仍用

至于1666年发生于英国的另一波黑死病,则让一位在剑桥学习的年轻人不得不离开课堂,前往乡下隔离。就在隔离期间,他实现了力学的伟大发现,物理学奠基之作《原理》由此落笔成文。他,便是艾萨克·牛顿。

从这点来看,遭遇隔离,也并非完全是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