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縣:植樹造林跑出“加速度”

草長鶯飛春意濃,又到一年植樹時。3月10日,在淅川縣大石橋鄉楊營造林點,車輛穿梭,機器轟鳴,工人們揚鎬揮鍬、扶苗培土;在老城鎮岵山造林點,一個個石塊砌成的樹坑鱗次櫛比,一顆顆新栽種的小樹翠綠欲滴……從築牢北方調水的生態安全屏障到打造環丹江口水庫的生態隔離帶,從讓荒山禿嶺披綠裝到為田疇沃野掛上“致富果”,淅川植樹造林跑出“加速度”。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淅川是守護丹江口水庫的最後一道“生態防線”,庫區的山有多綠,丹江的水就有多清。為了鞏固脫貧成果,促進鄉村振興,淅川拽車上坡勁兒不松,該縣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還搶抓時機,迅速掀起造林綠化熱潮,通過及早謀劃、創新機制、科技支撐、督導落實等系列舉措,向荒山進軍,讓綠色生金。

未雨綢繆,繪就綠色畫卷。為進一步提升綠化理念,打造綠化精品,提高綠化成效,去年4月,該縣就組織相關部門多次赴外地學習造林先進經驗、生態修復經驗,深入鄉鎮實地謀劃年度造林綠化工作;下發2020年度造林綠化工作方案,確定各鄉鎮造林綠化工作重點和目標任務;各鄉鎮快馬加鞭開展土地流轉、整地造林等工作,為冬春造林贏得寶貴時間。疫情難控,但擋不住造林的決心和步伐。今春以來,林業部門超前行動,成立造林、防火、防疫指揮部,協調辦理相關通行手續,確保人員、苗木、車輛全部直達造林現場;組織人員蹲點駐守,搭帳篷,起爐灶,做好造林工人防疫檢測;合理劃分種植區域、分散作業、分時段推進、分批次進場、專業隊機械栽植,搶抓造林時機。

創新機制,激活一池春水。創新造林模式,採取市場化運作,合同化造林形式,與企業和造林大戶簽訂造林合同,按成活率兌付造林資金,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創新資金投入機制,通過“用好財政資金、整合項目資金、打捆部門資金、吸納社會資金”方式,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有效解決造林綠化資金不足難題;創新管護機制,對公益林實行封山育林,嚴禁放牧、採砂等行為,對產業林加強田間管理,科學套種、以套促管、提高效益;創新扶持政策,出臺經濟林果補貼辦法,對連片發展的軟籽石榴等主導產業,每畝補貼500元,新發展的大櫻桃等水果每畝補貼300元,林下套種油牡丹等作物每畝補貼400元,鼓勵林果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科技引路,助力滿地生綠。藉助省林業局、許昌市對口幫扶機遇,定期邀請林業專家,把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培育縣、鄉、村、戶四級技術帶頭人;針對不同林業產業,制定技術標準和精細化管理方法,為全縣林業產業發展提供遵循和指導;實行林業班子成員和技術人員分包鄉鎮責任制,對規劃、整地、栽植、澆水、管護等環節進行技術指導;加強對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大戶的管理,督促其配強技術力量,強化田間管理和技術服務,提高造林成效;疫情防控期間,完善科技服務模式,該縣還積極構建線上線下立體化科技服務平臺,採取“小群體、多批次”模式,組織農民技術員、林果技術“土專家”,示範嫁接、修枝、施肥等田間管理技術要領,多渠道實現技術指導不間斷。

強化督導,確保滿山披綠。該縣把造林工作納入績效考評,列入“一把手”工程,明確責任,細化分工,確保年度任務圓滿完成;實行縣四大家領導包片區、綠化委主要成員單位包鄉鎮、鄉村幹部包公司包農戶“三包”責任制,造林工作納入全縣重點工作督查臺賬,緊盯重點工程、重點區域,督促進度;制定林業工作督查方案,成立4個督查組分赴鄉鎮,對植樹環節進行層層把關,做到“植一片、活一片、綠一片、美一片”;根據年度造林綠化任務,制定觀摩臺賬,開展造林觀摩,評比排名,獎優罰劣。

“淅川激情”催生“淅川速度”。該縣新造林合格面積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縣級前列,造林綠化經驗連續多次在省、市推廣,建成首批“省級森林城市”,全市首屆 “兩山”論擂臺賽榮獲第一名……淅川縣大力開展國土綠化,改善生態環境取得了累累碩果。去冬今春,該縣已投入造林資金3.9億元,完成造林面積12.3萬畝,佔南陽市下達任務的93.8%。(特約記者 石雪帆 楊振輝 通訊員 葛玉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