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抗拒獨自睡覺,其實是夜晚的恐懼感太深,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昨天聽朋友說起他的孩子最近睡覺老是鬧騰,因為下學期打算把孩子放在託兒所,所以就提前讓孩子適應一個人睡覺。平時孩子和自己睡的時候從來沒有這種情況,但是現在要麼是不肯睡覺,要麼是睡到半夜醒來去敲朋友房間的門,要求和爸爸媽媽一起睡。

這麼一聊,便讓我十分感同深受,最近這個問題也讓我們很頭大。自家孩子前兩個月剛好滿5歲的時候,於是我們決定讓孩子獨自睡一間房間,起初孩子覺得十分有趣新奇便欣然接受,並和我們做好約定只要她自己獨自睡覺,每週我們都會給她一定的零用錢,然而到了晚上孩子依舊想讓我們陪著她睡覺。


孩子抗拒獨自睡覺,其實是夜晚的恐懼感太深,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我問朋友平時是怎麼引導孩子入睡的,她和我說心情好的時候便會給孩子講一些睡前故事,哄她早點入睡;但是當工作壓力大煩躁的時候,就會缺乏耐心,用一些大灰狼、小魔鬼等去嚇唬她,使她早點入睡。

孩子獨自睡覺是到了一定年齡必經的過程,然而這個過程如果沒有處理好,強迫孩子接受這個過程可能適得其反,使孩子容易出現恐懼黑夜的現象。孩子為什麼不喜歡自己一個人睡覺呢?究竟是因為什麼孩子會變得害怕黑夜呢?


孩子抗拒獨自睡覺,其實是夜晚的恐懼感太深,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孩子對黑夜的恐懼感

對於事物恐懼一般是孩子在接觸到特定事物或處境時具有的強烈恐懼情緒,所採取的迴避行為,並伴隨著焦慮症狀和植物性神經功能障礙的一類心理障礙。孩子所害怕的物體或處境是外在的,儘管當時並沒有真正的危險,但孩子仍然極力迴避所害怕的物體或處境。

我有個朋友曾經跟我說:

"如今我也是一個孩子的母親了,但是對於夜晚還是十分的恐懼,在沒有人陪伴睡覺的時候都需要開著燈才能有一些安全感,一旦關上燈便會胡思亂想一些鬼怪之說或出現極度焦躁的現象。那個時候太小了,對於身邊的事物都不是很瞭解,但是父母關上門的那一瞬間便發現只有自己一個人了,但是為了當個聽話懂事的孩子只能忍著自己承受黑夜的恐懼。後來久而久之,沒有燈光便無法入睡了。"


孩子抗拒獨自睡覺,其實是夜晚的恐懼感太深,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對於孩子而言,恐懼是一種情緒體驗,是對某種事物或者處於某個情景中所產生的焦慮和害怕:

一方面而言,恐懼是孩子正常發展中普遍具有的一種情緒體驗。孩子對周圍環境的一種必要的、健康的反應。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一般孩子對某些物體或情境,如黑暗、動物、傳說中的鬼怪、死亡、登高、雷電等會產生恐懼,但這類恐懼程度輕、時間短,為正常情緒反應。

但從另一方面而言,有的嚴重的情緒感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若孩子恐怖的表現較為嚴重而持久,並且恐怖情緒已經影響了孩子的正常生活,這種恐怖情緒便成了一種心理障礙或病理症狀,對於正常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是極度不利的。

孩子抗拒獨自睡覺,其實是夜晚的恐懼感太深,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孩子為什麼會對黑夜產生恐懼:

1.對父母的依賴性

由於孩子從出生開始便習慣性的依賴父母,當父母陪伴在身邊的時候有足夠的安全感,當這種安全感消失時,孩子便會出現不安感。換個角度來想,將我們放置於孩子的位置看,當處於孩子這個年紀時,若是離開父母一個人睡覺的時候,對於黑夜除了好奇更多的害怕,乃至於恐懼。

教育學家有個觀點是"安全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當孩子缺失安全感時,便會顯得孤助無援,由於年齡還小,無法給足自己安全感。這也是孩子在夜晚害怕時不願父母離開自己的房間,以及半夜醒來時由於害怕吵醒爸爸媽媽尋求陪伴的原因。


孩子抗拒獨自睡覺,其實是夜晚的恐懼感太深,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2.生活經驗的不足

有的孩子除了害怕黑夜,還害怕黑影一類的視覺看上去為黑色的東西,這與孩子的知識欠缺、生活經驗貧乏有關。5歲左右的孩子由於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不知道天黑了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於是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釋黑暗這個概念,因此越想越害怕。


孩子抗拒獨自睡覺,其實是夜晚的恐懼感太深,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3.父母教育的不當

孩子恐懼心理的形成與父母的教育不當也有關,例如有的家長喜歡給孩子講一些鬼怪故事,或是當孩子看了帶有恐怖色彩的影視片和圖書時,進行種種消極暗示,讓其內心產生恐懼感。最為典型的例子是,有的孩子不肯睡覺或者貪玩,家長便威脅"再不停止,妖怪(壞人)就回來抓你"。


孩子抗拒獨自睡覺,其實是夜晚的恐懼感太深,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家長應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克服恐懼

1. 給予孩子正確的解釋

一般情況下,當孩子哭鬧時,父母容易慣性的用成人的思維去看待孩子遇到的問題,忽略孩子面對發生事物時的情緒。故父母可以針對引起孩子恐懼的具體原因,採取不同的方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

前段時間在看網絡上看到一個視頻:

一個四歲左右的小朋友,有一天晚上在臥室裡玩,他用力關上臥室的門。正好他們家陽臺的門正對著臥室的門,當時陽臺的門沒關緊,小朋友關臥室門的同時,一陣對流風把陽臺的門關上了,發出"咣噹"一聲響,小朋友嚇得大哭起來。爸爸連忙過來安慰小朋友,並給小朋友解釋了陽臺的門為什麼被關上,一邊講解一邊演示,反覆開門、關門。最後小朋友終於聽明白了,解除了恐懼心理,破涕為笑。許多孩子都害怕雷 電、黑夜,這時父母可以買一些科普書籍,一邊與孩子一起閱讀,一邊為孩子講解雷電、黑夜等自然現象的成因,孩子對所懼怕的事物有了瞭解之後,恐懼感就會慢慢消失。

孩子抗拒獨自睡覺,其實是夜晚的恐懼感太深,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2.給予孩子相對的包容

當孩子對某些事物表現出恐懼的時候,也是孩子最需要安全感的時候,這時父母的擁抱撫摸、柔聲細語的安慰,會使孩子有一種被接納、被保護的感覺,從而使恐懼情緒得以緩解。就像當我們遇到難過的事情時,希望得到的是朋友或者親人的關心。

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恐懼加以斥責或譏諷,或是把孩子置於他所恐懼的情境中不管不顧,都會加劇孩子的恐懼心理,給孩子的心靈造成難以彌合的傷害。


孩子抗拒獨自睡覺,其實是夜晚的恐懼感太深,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孩子同班的一個媽媽曾跟我說:

她家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就已經養成獨立睡覺的習慣,但在寒假有一次去旅遊,晚上住在民居,有小偷入門偷東西,孩子剛好醒過來看到,嚇了一跳,從此以後就不敢 一個人睡覺了。現在有時候夜裡去 洗手間還不敢一個人去,原因是"怕小偷",經常是去洗手間走了一半路,她就嚇得躲到牆角不敢動了。

遇到類似的事情,家長應該正視孩子的恐懼恐懼心理,恐懼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孩子出現恐懼的心理是正常的,對於孩子的恐懼心理,要具體根據孩子的年齡、刺激源、恐懼程度等制定相應的諮詢計劃,才有利於孩子真正消除恐懼心理,積極陽光地成長。

孩子抗拒獨自睡覺,其實是夜晚的恐懼感太深,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3.給孩子一個習慣的過渡期

由於孩子的心理年齡還小,很多事情需要一定的緩衝期才能令其接受。孩子睡覺的環境在過去是長期不變的,所以家長在讓孩子獨自睡覺的時候需要給孩子一個接受的緩衝期,讓孩子們慢慢地去接受和適應這種新的環境、新的事物。

例如,家長可以在沒有分房睡之前,經常帶孩子在自己的小房間裡玩、做遊戲,讓孩子在玩中、娛樂中熟悉這個新的環境,甚至開始喜歡上這個新的環境。當孩子對這個環境瞭解及熟悉了再進行分房睡,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環境的陌生而造成其害怕一個人睡覺的心理了。


孩子抗拒獨自睡覺,其實是夜晚的恐懼感太深,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孩子成長的道路必定是披荊斬棘,家長是孩子成長道路的指明燈必定能瓦解對黑暗的恐懼。孩子的心聲 "爸爸媽媽我害怕",家長應該重視孩子所說的話,往往這些看上去平淡無奇的害怕,卻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巨大傷害。正確對待孩子的恐懼源,才能從根源處解決獨睡問題。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兒,關注我,告訴你更多育兒小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