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視野之外恪守底線

儒家所謂“慎獨”,《中庸》謂之“慎其家居之所為”,即無他人在場和監督時也能嚴格要求自己,不當“兩面人”、不違道德,不違法紀、不違良心,為個人道德修養最高境界和衡量道德水準試金石。

在視野之外恪守底線

“慎獨”者高尚。不當眾做壞事易,獨處時為好人難。所謂“小人閒居為不善”,德高者即便在視野外也能保持清醒、慎重行事,無修養者平時偽裝,一旦閒居獨處或“隨大溜”而原形畢露。時有娛樂圈“大咖”等公眾人物身敗名裂遭人唾棄惟因欠缺“慎獨”。


“慎獨”者智慧。獨處最可領悟人生和社會、責任與使命,為天下和眾生計。諸葛亮“錦囊妙計”皆為心血力作。思考為生命之高尚存在,或如管子冷眼“榮華花間露,富貴草上霜”,或如周恩來“面壁十年圖破壁”。


“慎獨”最具意志品格。“慎獨”比自律更高級。所謂“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就是始終如一約束言行、人前人後一個樣,於細節思忖成敗、於暗處體現人品。如柳下惠坐懷不亂、屈原被流放後仍“沐後彈冠,浴後更衣”,今人鑑之可遠離是非避免陷入糾紛漩渦。


“慎獨”者最可成事。品德高尚者做事“不學燈籠千隻眼,只學蠟燭一條心”。有似干將、莫邪三年鑄劍,又如武媼一生鐵杵磨針,對事一絲不苟、不忽視細節,內心強大、始終如一,經得了誘惑、耐得住寂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