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后来廉颇和蔺相如到底如何?

说起“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想必都不会陌生,可能大家还是通过小学课本了解到这个成语的大致意思。无非也就是蔺相如、廉颇这两位赵国大将,从产生怨恨到将相和演绎一段千古佳话。可是在正史中确实是有负荆请罪,然而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人的结局可谓是唏嘘不已。那么“负荆请罪”这个成语背后还有怎样的含义?是否像大家认为那般和和美美?

世人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后来廉颇和蔺相如到底如何?

廉颇和蔺相如是赵国的良臣,对当时的赵国来说,这两位大臣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赵惠文王的儿子赵孝成王,对廉颇和蔺相如有所芥蒂。长平之战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当时在位的赵王,因为一直看不到战局的发展,就派自己身边的赵括去接替廉颇职位,这也就间接的导致了当时40万的赵国大军被击败。长平之战之后,赵国的发展就退后了很多,军队因此也是一蹶不振,还好有其他国家出兵相救,这才避免了赵国被秦国灭掉。蔺相如在之后也是郁郁寡欢,十分悲痛,最后郁郁而终而去世,这就是典型的愤恨而死。

世人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后来廉颇和蔺相如到底如何?

赵孝成王去世后,他的儿子赵悼襄王又不信任廉颇了,他一上台之后,就急忙要撤掉廉颇的兵权。他派乐乘去替换在外领兵的廉颇,这激怒了廉颇,他打跑了乐乘,但廉颇此举也意味着他背叛了赵王,廉颇被迫逃到了魏国。之后赵悼襄王还想重新重用廉颇,便派使者去了魏国,使者受了奸臣郭开的指示,回国后却在赵悼襄王面前说了廉颇的坏话,这让赵悼襄王打消了召回廉颇的念头。最终廉颇被楚王接到了楚国

世人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后来廉颇和蔺相如到底如何?

晚年时期廉颇辗转于楚国魏国,虽然这两个国家的王君,对廉颇有着无比的尊敬。但是谁又放心将整个国家的军权交给一个“外来户”呢?所以廉颇自从长平之战后就像闲云野鹤一般到处游荡,得不到重用这对于一位征战沙场多年的老将也是难以容忍的结局。公元前243年廉颇病死于安徽寿春,寿春离廉颇家乡河北定州可是有不近的距离,廉颇也能称得上是“客死他乡”了。

世人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后来廉颇和蔺相如到底如何?

廉颇,蔺相如这两位绝世名将其下场也是颇为让人惋惜。蔺相如出身低微但是面对国仇家恨时,能做到不畏强权两次当面顶撞秦昭襄王,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老将廉颇与蔺相如这两人典型的不打不相识,从误会到结下友谊,也是古往今来不可多得的文臣良将。只可惜造化弄人如果赵王听从蔺相如和廉颇的建议,或许赵国也就不会那么快灭亡了。燕赵大地古往今来尽出英雄,“文死谏,武死战”,或许也是对廉颇和蔺相如最好的概括。

世人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后来廉颇和蔺相如到底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