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子们不在尚书房读书可不可以?尚书房很厉害吗?

用户62233479黄琛垒


军机处大秘、清代史家赵翼因为工作方面的便利,对清代皇子的学习情况比较了解,过保和殿左手隆宗门内就是军机处,直行的话过了乾清门右手即到尚书房,后于道光年间改为“上书房”,在以后的史料和各项记录均沿袭“上书房”的称谓。

赵翼曾经留下文字记录:

“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就皇子读书这事来说,已经超越以往历朝历代,后又有言,自己这种“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都做不到皇子们这般勤奋(虽然皇子们是被逼的)。

凌晨4点多到尚书房开始学习,年岁小的还好,中午就放学了,年岁稍大就要从早晨4点,学到下午4点。而且非常抱歉,没有休息日,一年到头只有赶上元旦、端午、中秋、万寿、自己生日的时候可以休息一天,陪帝王巡幸也不能断了功课,去颐和园疗养也得带着师傅。

既然融入进了家法,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清代皇帝对家法极其重视,即便乾隆帝中后期的散漫程度超过康雍二帝,但对家法却也不敢怠慢,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简单洗漱进食后,第一件事就是恭读祖宗家训。

再比如咸丰帝,在兰贵人(慈禧)刚刚入宫的时候,两个人几乎天天泡在一起,皇帝也不理什么政务,皇帝这么任性咋办呢?家法~

慈安请了家法跪在门外捧至头顶,一个字还没说咸丰就冲出来了,大吼一声“不要念”,然后就跑掉了,此后大为收敛。

为什么要害怕呢?慈安跪着念,咸丰也得跪着听,整本念完膝盖没几天缓不过来,挨顿打也不过如此。

知道了家法的严苛,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问题,清代皇子们不在尚书房读书可不可以?

可以,除非没有尚书房或者在颐和园、巡幸期间,但即便这样学习还是一样要继续的,并且没有哪个皇子敢偷懒翘课,因为一群兄弟会不满,告密者众多,并且会受到惩戒。

有家法的威慑力在,皇子们不敢不认真读书,师傅不干,皇帝也不干。

从尚书房讲起,在顺治、康熙时期没有尚书房,这个称谓到了雍正元年正月才出现,雍正帝非常重视皇子们的教育,所以在乾清门内南庑特设尚书房,以供皇子们接受教育。

所以在雍正元年以前,皇子们都不知道有尚书房这回事,当然可以不到尚书房学习了,这个地点不存在,还有一点,如果是直接继位的皇帝,他是不会去尚书房读书的,比如同治、光绪、溥仪,但学习任务也不轻,比如光绪帝,不但要完成传统课程表的内容,还要读些外国文献,其中包括外国体制、法制、文化等文献和以往所签订条约等等,这都是自己加课学习的。(受思潮影响,当时有大量的外国书籍被翻译成中文。)

雍正元年后设立尚书房后,想不去学习绝对不可以,上文讲过,做为家法的一部分,没有哪个皇子敢违抗,皇帝也都不会惯着皇子,毕竟自己也是这样一路走来,能力可以有限,但是不能不学无术。

还有一种例外情况,皇子们跟随皇帝去圆明园的时候当然无法去尚书房,但也不是单纯休养游玩,一样要带着老师学习,并且不时查看,永璇不请假就回城的行为就曾受到严厉斥责,这次就是乾隆帝亲自探查时发现的。

由于自身文化的短板,自皇太极开始,就非常重视教育,并规定8岁以上15岁以下,无论皇子、贵族子弟、大臣子女等等都必须接受教育,一本《三国演义》走天下是不利于大清今后持续发展的。(其实即便是《三国演义》,也是入关后才正式定版,这无意中促成了宗室觉罗、王公贵族等满洲人士学习汉学的热潮,而且是控制不住那种。)

与此同时,皇太极也多次给满洲贵胄们敲响警钟,重骑射,重传统,他要讲的就是大金完颜雍当年所面临的窘境,所以皇太极为了避免这些,一再告诫传统和家法的重要性,尤为注意的是如果一旦入关,一定要防止迅速腐化、汉化。

没能入关的皇太极是看不到后续发生的事情了,入关后八旗子弟很多人出于对汉学的推崇,找人翻译经史子集、笔记小说观看的大有人在,以至于官方明令禁止,没想到子弟们虽不敢违犯禁令,但是直接在汉字资料中标注满文,以达成看懂的目的,可谓防不胜防,防来防去的最终结果就是八旗子弟的汉文水平有了一定提升。

这也不能完全怪他们不守传统,毕竟他们是来中原享受世界的,比如各大娱乐场所,或者逛庙会,看不懂汉字,听不懂汉话平时总带着翻译,那是很麻烦的。

这些限制不只针对普通八旗子弟,顺治帝本人也不例外,孝庄极其厌恶并反对顺治帝学习汉学,顺治帝并没有自绝于人民,到了自己说了算的时候,忤逆孝庄的意思,日日手不释卷长达九年,曾因苦读吐血,内臣们的翻译速度哪里赶得上阅览速度,一时间怨声载道,皇帝汲取营养的心情忒迫切。

这也是他们母子不和的原因之一,最终顺治帝福临天花殒命,孝庄替他出具了遗诏一份,说是遗诏基本就是罪己诏,把孝庄自己和满洲大臣们的不满全写在了上面。

孝庄对顺治如此,对康熙也是如此,她要求半大口袋苏麻喇姑探望玄烨的时候要教习满文,其他的?其他的就算了,无奈之下,康熙帝偷偷找太监学习“汉字书写,经书句读【dòu】”,后来的康熙帝,除非病得爬不起来,否则必定经筵不断,而且努力学习西方科学,比如微积分、化学、数学几何甚至解剖学等等,当初为胤礽选了师傅以后,先嘲讽了一番,因为在他看来,师傅的水平还不如自己,他也的确具备傲娇的资本。

康熙不尊重师傅,第一天就让老师们下不来台,雍正帝则不同:“要让皇子们尊崇师傅,师傅自然也会用心教导,‘此古礼也’。”

在建立尚书房后要求皇子们读书的第一天行拜师礼,为了自己的脑袋,张廷玉等人拒不接受,所以最后改为皇子们作揖礼敬。桌椅笔墨纸砚这些常备之物都是有的。

乾隆帝:皇子们的涵养功夫要从幼年抓起,你们(师傅)一定要悉心教导,如果有不听话的皇子,哪怕是过于严厉也不妨事,在教育方面,严格才有益处,宽待只能招致自损,将来皇子们长大就明白了(不会怪你们)。

这样说是因为乾隆帝也是这样过来的,他九岁开始读书,从早到晚都是四书五经、性理纲目、大学衍义、古文渊鉴,不但要用古代圣贤的理论丰富思想,还要写一些心得感受。其实他还少说了通鉴类著作、练字、作画、写诗、骑射和满蒙汉语。

尚书房是习文之地,但是其结构设置也有武事专员,一般来说总师傅是满汉大学士,他们不负责授课,只负责管理和弹劾,师傅才是正经教学的,汉文一般由汉人大学士担任,满洲师傅一般都是教习骑射功夫,称之为谙达,除了教习骑射还负责皇子平时的安全警卫任务。

大清的皇子们在学习上都被严格要求,除了康熙帝不大在意师傅的尊严以外,其他皇帝表现的都不错,道光帝更是因为皇子说“将来我为帝,必先杀汝!”威胁师傅,直接把亲儿子奕纬一脚踢死。

师傅的地位崇高,但是背锅的事儿也不少,有清一朝想要数清皇子们的过错惩罚师傅的事例恐怕不大容易,实在太多太多了。

顺治帝手不释卷,而且入关前就是皇帝无需尚书房,也没给孩子们准备,康熙帝虽然也是如此,但也有固定的场所和师傅教习皇子,到了雍正帝,重视皇子教育的他在雍正元年就建立尚书房制度,所有皇子尚书房学习,没有哪个皇子敢偷懒耍滑,尤其弘历这种人精,到了乾隆帝登基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即便带着孩子去颐和园疗养或者巡幸四方也要皇子们带着师傅,相对来说历代皇帝对教育的态度比尚书房这个学习地点更为重要。

.


古今通史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这个问题让我来!

尚书房是清朝皇子读书的地方,明文规定,一年之中,只有一些重大节日才可以休息,比如端阳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自己的生日等等,可以放五天的假。其他的日子,即使是除夕,也要读书,不能停止。因此,皇子们除非想违抗命令,不然必须去尚书房读书。

所谓的尚书房,就在乾清宫的东南廊屋的北边。皇子读书的地方不能和一般人的一样,清代皇子们要在这里读书。之前这个书房叫“尚书房”,在道光年间,皇上下旨改成了“上书房”。

清朝的皇子们一旦满6周岁,就要上学,进尚书房受教。除了少有假期的每一天早上,皇子早上5:00~5:40期间就要进入上书房,下午14:30才能放学。在放学之后,皇子也没有自由玩耍的权力,还要学习其他东西,比如步射,徒步射击,骑马射击也是要学的项目。

皇子的这种学习状态除了上述假期不可以停止,要日复一日地学习。有时候,皇子就算当了官,结了婚,也要继续去尚书房读书。道光年间的惠亲王当时已年近四十。他掌管内廷职务,处理完事务,还是要回书房继续照常读书。著名的恭亲王奕䜣被免去军机大臣职务之后,仍然要到上书房去读书。因此可见,皇子们不可以不去上书房读书。

在尚书房读书,管理会很严格,对每个内容必须非常熟练,会不时回顾之前学的内容。小测试不过关,还会受到惩罚。据说,皇子幼年读书时,与师傅相对而坐。当日要学习的内容,他师傅读一个句子,皇子也要跟着读一个句子。这样一遍一遍地朗读,记熟练之后,还要再读几百遍。这种读书的方法的周期是五天,一天的学习内容完成之后,在这之前四个天的学习内容,还要再读好几百遍。每一个五天都这样,再过几天,会回顾这之前所有的内容,就这样一直读,一直读,没有间断。如此严格的教习方法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一般人家的学子很难做到。

清朝的大部分亲王、皇子都文雅大度、知书达礼,这和皇室的细心教育,皇子的用功学习是脱不开干系的。这样的良好教育条件、这样优异的学识,也不是普通人家的士子所能达到的。

尚书房如此科学的管理皇子,他们学习到的知识自然更多,更牢固。所以理所应当,皇子们被规定要去尚书房读书,


仰望历史长河,寻觅一份纯净。喜欢就点个关注呗!


历史长河缓缓淌


劝君留一步,小影有话说。

引言:上书房是清朝供皇室子孙读书学习的地方,要是放在清朝以前的历朝历代,这个地方本不会受到宫廷和官宦过多的关注,但由于清朝特立独行的储君选取制度,上书房有了新的寓意。

上书房是皇家私立学院

这里抛开上书房不说,小影举一个当今教育办学的典型理念——私立学校。在当今社会,私立学校严格办学的教育理念和较高的达线率一直为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家长所中意。而私立学校往往在生源质量和教学费用上高于公立学校,这也使得家长们热衷于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读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回归本题,清代上书房(道光皇帝以前叫做尚书房)的“办学理念”和当今私立学校极其类似:

首先是生源选择上。私立学校的生源选择很少按区域划分,而对学生入学前的考试分数或排名门槛设置较高,那么上书房的生源已经超出富与贵的招生范畴,非皇室子孙不能进。

其次,私立学校虽然费用较高,但对于学生教育和管理比较严格,当然这也是私立学校追求高考达线率的主要办学理念。而清代皇子们在上书房学习,也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这里的辛苦,是指皇子皇孙们要日复一日的在上书房中求学苦读,没有过多的文娱和闲暇时间。从清晨3点到傍晚7点,除却午饭的2个小时,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为14个小时,虽然这中间有练习骑射等类似于体育课的时间为4个小时,读书上课的时间仍有10个小时。无论寒暑、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不可谓不苦。

最后,上书房是为大清朝培养国君和亲王的地方。这还要从清王朝皇权传递的特殊性说起。清朝以前,对于皇位的传递延用很长一段时间的制度为嫡长子继承制,简称嫡长制。说白了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虽然个别朝代的个别年代由于皇帝的个人喜好在传位上面也有变动,但都逃不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位原则。而到了清代,从顺治帝福临之前的满清贵族议会制到康熙帝玄烨之后的遗诏制,立太子储君在有清一代成为稀罕事。以此看来,上书房内在座的诸位皇子在其皇阿玛没有驾崩之前,都是有可能成为帝国明日之君的,而君王只有一个,其他一起求学的皇子贝勒们自然就要扮演亲王的角色。从清朝十二位皇帝执政来看,亲王的待遇和地位也会随着其阅历和年龄的增长而水涨船高,却很少遭遇先前朝代那些皇帝动不动就削藩、逼死或逼反藩王弟兄的事。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想进入上书房求学不仅要生的好,毕业之后(甚至还没毕业)国家就管分配,成为皇帝或亲王,实在是件美差。

上书房里有兄弟情,有同窗情,但却没有君臣情

上书房是皇室子孙们共同求学的地方,在先皇未立传位遗诏之前,大家都是皇子皇孙,有骨肉之情。每日同窗苦读,课间十分钟嬉戏玩耍,相信也会建立同学之间的友谊。但一旦先皇驾崩,遗诏传位,昔日的同窗兄弟的命运就会高下立判。例如康熙8岁登基,从苦学的众皇子们脱颖而出,早早脱离凌晨三点上学苦读的苦海(虽然那会儿还没有正式的上书房,但登基后的玄烨能够坚持学习和爱好读书和他作为皇子的求学经历是分不开的);而嘉庆直到36岁才即位,这之前他只能和自己的儿子辈、孙子辈一同待在上书房读书;同样嘉庆的儿子惠亲王绵愉到了40多岁,还坚持到上书房读书,他的儿子奕详、奕询也在上书房里。由此看来,上书房不仅是培养爱新觉罗家族的私立学校,而且也被套上了封建君臣等级制度的枷锁。上书房读书,已经超出了人生教育的内涵,扩展到君臣礼制的的政治外延。父子同窗读书,现在看来令人惊叹不已,但在当时的皇朝宗室却屡见不鲜。

不仅如此,上书房也是训诫皇室宗亲,加强君权思想教育的地方。许多早已毕业的亲王,在辅佐皇兄(弟)期间内,如果有违皇权,甚至欺君罔上,是要被诫令回上书房读书的,这有点类似于一个天赋异禀的三好学生偶尔不听老师的话,被罚去教室后面面壁思过的意思,当然惩罚是暂时的,面壁之后,该学生还是会被老师叫回座位,继续做他的三好学生。小影的比方虽然不是很贴切,但清朝历史上却有其人,例如咸丰年间的恭亲王奕訢。由于在为其生母,也是咸丰帝的养母静太妃死后讨要皇太后的册封时违背咸丰的本意,奕訢被免去宗人府宗令、满州正黄旗都统的职位,回上书房读书。其实就是面壁思过的意思。当然没过多久,奕訢就被召回,官复原职继续当他的辅政亲王。此外还有道光年间的一代贤王惠亲王绵愉,也受到过回上书房读书的待遇。

辛巳,恭亲王奕欣罢直军机,回上书房读书。《清史稿. 本纪.咸丰五年》

二十六年,以皇五子奕誴为绵恺后,袭郡王。文宗即位,命在内廷行走。奕誴屡以失礼获谴。咸丰五年三月,降贝勒,罢一切职任,上书房读书。《清史稿. 列传. 惇勤亲王奕誴》

结语:这就是清王朝的上书房,一所教学严格的皇家私立学校,从这里走出了世代帝王和亲王。同时也是封建君臣等级制度的卫道之所。



小影观史


满清一朝,对皇子是十分严格的。因为清朝的满人并没有像汉人一样采取“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方式来确定皇位继承人。在汉人政权的制度里,嫡长子是至高无上的,他一出生就被确定为太子,住在东宫,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到了该读书的年纪,皇帝会选择饱学之士来教太子读书。例如明朝的朱标,同样都是读书,朱标的老师是当时最好的,用的文具都和别的皇子要好。

而在清朝时期,基本上皇帝生前是不会明确谁是太子的,只有康熙一朝立过太子,结果太子搞得一塌糊涂,连续三次被废,最终圈禁至死。所以康熙之后的皇帝,就算心中有数要把皇位传承给谁,也不会说出来。这样的话,所有皇子其实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皇帝,也就是说所有皇子都得进尚书房读书,长大后分管政务,由皇帝择优录取为继承人。

别看清朝的阿哥们生活优越,有人伺候,风光无限。其实在清朝,皇子们出生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吃苦。皇帝怕皇子的生母宠溺皇子,规定皇子断奶后必须由其他嫔妃抚养。皇子们凌晨三点就要起床去尚书房读书,迟到或者逃学都要受到重罚,皇帝还要定期考核皇子们的学业,学问不好,也要受罚。

虽然清朝皇位继承优先考虑的是出身,但通过后天的努力也一样能成为皇帝人员的有力竞争者。根据正史记载,雍正皇帝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养子,而且孝懿仁皇后没有生育皇子,所以雍正在还是皇子时,身份也是很好贵的。当时的八阿哥胤禩的生母是辛者库人,出生十分卑微,但是胤禩凭借着后天的努力,依然成为雍正皇帝登基路上最有力的竞争者。

所以在清朝,皇子们是必须到尚书房读书的,因为这关系到清朝皇权的传承。而尚书房也是皇帝最关注的地方之一,在尚书房当值的大臣,如果当差不利,轻则受到皇帝训斥,重则革职查办。乾隆皇帝甚至还因为尚书房教习的大臣放任皇子逃学,把大臣抓来打板子。




嘿丝朵瑞


首先纠正一点,皇子读书的地方通常的写法是上书房而非“尚书房”。

提到上书房我们第一印象就是清朝皇子们读书的地方,这个没有错。但清朝皇子读书的地方并非仅仅只是上书房一个地。为什么这么说呢?接着往下看吧!

清朝皇子们从6岁开始就要学习。他们通常要学《四书五经》、《史记》、《汉书》、诗词歌赋等,当然还有满蒙汉三种文字以及弓箭骑射等。

那谁来教这些皇子呢?

皇子们的老师一般都是饱读诗书的翰林和大学士担任,由当朝的皇帝亲自来定人选,可见清朝的皇帝是很重视皇子们的教育。

至于这些皇子们学习的地方就不是很固定了,并非都是在上书房学习。

比方说乾隆、嘉庆、道光三任帝王是在上书房学习的,但到了同治帝时情况就有所改变了。因为同治帝在上学前就已经登基称帝了,所以他学习的地点就改在了弘德殿,后又到毓庆宫学习。

同治帝之后的光绪和溥仪也曾在毓庆宫学习。他们作为皇子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该上学之前就已经成为了皇帝,同治帝6岁登基,光绪4岁溥仪则更小。

清朝早期几位皇帝子嗣都是比较多,他们大多在上书房学习的。到了后期几位皇帝的子嗣情况就很少很少了,尤其是同治、光绪、溥仪甚至一个子嗣都没有。

皇子越来越少,加上情况特殊学习的地点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清早期一直到道光咸丰时期皇子们是在上书房学习的,到了晚期地点就不固定了,如上文提到的毓庆宫。

清朝的皇子们总体来说是比较累的,一年也休息不了几天,根本没有星期天之说。至于上书房的先生本身就是饱读诗书的官员,再加上这个头衔还是很厉害的。


历史差役


上书房或者尚书房是皇帝他孩子们读书的地方,皇帝啥玩意,一个国家最牛的人,未来皇帝就从这里出来,能不厉害吗?

“上书房”是“皇子皇孙上学读书的地方”。清道光之前,叫“尚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为“上书房”。

上书房位于乾清门内东侧南庑,建于雍正初,门向北开,共五间,凡皇子年界六龄,即入书房读书,一般派满汉大学士一人或二、三人为上书房总师傅,并设汉文师傅若干人,称为“谙达”的满蒙师傅若干人,均多以贵臣充任,又有内外谙达之分,内谙达负责教授满蒙文,外谙达教授骑射。总师傅有事则来,不必日日入值。师傅们轮流入值,与皇子皇孙们相见,仅以捧手为礼而不下跪。每日寅时(凌晨3:00-5:00)来到书房早读,卯时(凌晨5:00-7:00)开课,午时(11:00-13:00)下学。各大节日放假一天,暑期上半课。

皇子皇孙们对师傅极为尊重,例如嘉庆帝的师傅朱文正(朱珪)入值上书房十余年,乾隆帝崩,嘉庆帝急召他入京,至京哭临,嘉庆帝执朱珪手哭失声。命值南书房,管户部三库,加太子少保,赐宅第于故宫西华门外。后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朱珪逝世,嘉庆帝亲往府上吊唁,由于朱家大门低矮,御车不能入,嘉庆帝便步入,并哭之深哀,特谥文正。这段师生情谊当时传为佳话。

乾隆54年3月初七,乾隆帝偶查上书房师傅入值门单,发现自2月30日至3月初六共七天里,所有师傅竟都没有到职,乾隆对此师傅失职和皇子皇孙逃学行为极为愤怒,遂召集军机大臣询问,又将旷职师傅狠狠训斥一通,下令将两名满籍内阁学士革职,后来觉得不妥,又采取宽大处理,将两个革职的师傅先打四十大板,仍留上书房行走,以观后效。上书房师傅挨板子,清代历史仅此一次。

清人福格的笔记《听雨丛谈》卷十一中“上书房”一则有比较详细的说明,云:尚书房在乾清宫东南庑北向,皇子读书之所也。皇子年六岁,入学就傅。由上书房总师傅翰林掌院学士,保荐品学兼至翰林官若干员引见,次日诏对便殿,察其器识端谨者,钦点某某为某皇子授读师傅。又派一二员副之,谓之上书房行走。得预斯选者,咸具公辅之望。每日皇子于卯初入学,未正二刻散学。散学后习步射,在圆明园五日一习马射。寒暑无间,虽婚娶封爵后,读书不辍。……皇子冲龄入学读书,与师傅共席向坐,师傅读一句,皇子照读一句,如此反复上口后,再读百遍,又与前四日生书共读百遍。凡在六日以前者,谓之熟书。约隔五日一复,周而复始,不有间断,是非庶士之家所及也。每日功课,入学先学蒙古语二句,挽竹板弓数开,读清文书二刻,自卯正末刻读汉书,申初二刻散学。散学后晚食。每日一朝于上前及皇太后、皇后宫。率以为常,惟元旦、端阳、中秋、万寿、自寿,共放五日,余日虽除夕亦不辍也。



shadow背影


清代皇子问他父亲:“皇阿玛,我可不可以不上学?”

皇帝说:“不行,你不上学,小小年纪你能干啥?想去广东打工吗?”

皇子接着问:“那我可不可以不在尚书房上学?我想去希望小学上学,那儿压力小一些。”

皇帝更生气了:“朕好不容易托关系帮你找到一所重点中学,你却要去一所非重点学校。你太让朕失望了。”

皇子又说:“我想先学好基础科目——八股文,那些美术、音乐、诗歌欣赏、射击培训班可不可以先不参加。”

皇帝怒不可遏:“小兔崽子,朕和你额娘省吃俭用,花高价给你报特长班,就是想让你将来能成为中国队长,盖过日本奥特曼那小子。艺多不压身,知道吗?还有周末,你也不要出去玩了,我已经帮你请了家教,是翰林院的纪晓岚大学士,帮你补习外语。”

从此以后,皇子再也不敢问要不要在尚书房上学这种问题了。


历史老师88


清代皇子们必须在尚书房读书,学习四书五经,而且毎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学习,又专门的老师,尚书房的老师都相当于相国并且德才兼备,另外尚书房就是学校,厉害的也就是学习条件好,师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