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中醫與城市裡的中醫

一直關注中醫的發展,我認為中醫的繼承和發揚核心在於人,這個人包括中醫的所有從業者,商業的、醫療的、服務的、管理的、科學研究的、教育教學的,而最核心的還是醫療的。中醫之所以能夠長久的延續,臨床看病是根本。

臨床的人按照區域分佈主要是農村和城市兩種,農村的中醫主要是國家安置的縣級以下的中醫醫生以及村裡的鄉村醫生,這些醫生以中醫為主的臨床工作者,美稱是鄉醫,他們是中國醫療特別是中醫醫療的兜底者。城市的中醫有國家醫院的中醫人員、民營的中醫機構人員其中包括自由執業者。

農村的中醫與城市裡的中醫

一、無論哪裡的中醫,能夠做好臨床的才是好中醫

對於中醫的評價核心還是臨床,這個臨床的核心是醫德和技術帶來的口碑。在具體的操作上,城市醫生特別是大醫院的中醫與基層評價是有區別的,可能會考慮很多科研教學的內容,這個含量常常沖淡臨床的分量。

農村的中醫基本上就是看病,搞科研的很少,也寫論文,但整體上質量並不高,這主要是長期不需要以論文來作為衡量的標準,所以看病看好病,看的病人多,這是核心。

從理論上講,天下的中醫是一家,秉承的都是振興中醫的責任,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有這個責任,而傳承好中醫靠什麼?核心還是人,具有中醫基礎的人和有待培養價值的人,這方面城市具有巨大的優勢。

城市裡人不缺,做中醫的人和繼承中醫的人很多,原因是優質資源都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和高校,所以做中醫的高手專家基本上都在這裡,而與之形成的醫學教育、醫師培養和繼續教育讓繼承學習成為可能,學生質量很重要,這就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學習、繼承、發揚的團隊,這目前是中醫的主幹。

農村缺的恰恰就是這個,一方面名醫不多,有技術但是沒有學術的不少,這樣寫東西的不多,得到發揚的機會不多。很多縣城鄉村的中醫,一輩子就看病,看病看病,基本上沒有著書立說,沒有這個愛好或者興趣,當然也缺乏一種能力;而圍繞這個名中醫建立的學術梯隊也層次不齊,導致學術梯隊沒有。

這樣的結果會導致基層中醫的斷層,人才培養沒有,會出現中醫難以為繼的局面。老中醫退了,新的中醫可能就接不上來。這是農村中醫與城市中醫不同的地方。

城市中醫目前可以做到階梯化的發展,高中低的優勢結合,這樣的模式會逐漸的讓中醫繼續堅持下去,而且從目前的趨勢看,這是最為核心的力量,名醫帶徒弟、國醫大師評選基本上都集中在在這裡。

目前的情況,城市與農村之間還有不小的差距和鴻溝,農村人才梯隊建立不起來,會中醫的越來越少,有資質不足,有學術的沒有,只能依賴臨床。而這個臨床會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口的變化出現很大的移動,有些一直搞中醫的搞著搞著會發現,病人越來越少,一個村子的人越來越少,一個鎮上的人越來越少,特別是交通的極大便利之後,很多人直接的去了大的醫院。這對地方的中醫的考驗也是很大的。

農村的中醫與城市裡的中醫


二、農村應該成為中醫發展的重點區域

農村中醫沒有會帶來中醫的完結。這個觀點是與中醫自身的發展相關聯的,中醫的特點與農村農業農民天然聯繫,從古到今都是離不開的,所以骨子裡人們信任中醫、接受中醫,但中醫的堅持需要的是中醫人以及圍繞中醫人形成的醫藥體系。沒有中醫,一個村子就沒有中藥味;有個中醫,村子就會有中醫的文化、中醫的醫療,這對人都是潛移默化的。

而現在村落的合併,以及村裡人口的減少,過去一個村好幾名醫生的情況已經不多見了。很多時候因為村子小,根本養不住一名中醫。這樣就會導致一個存在長時間見不到中醫的影子,而安置的衛生室可能從業者並不會中醫。

這個現狀是全國性的,在一個鎮上可能衛生院會有幾名中醫、也有一些私人的中醫診所。

整體上講,是少了。

如果沒有中醫,可以想象,一個鎮上將找不到中醫的味道,慢慢的當地的中醫氣息就沒了。從全國來看,當前不少醫生能夠開中藥,但做到有專業底子的並不多。

這其實就是一個矛盾,如果現在會開中藥的,會中醫的,慢慢的就會變得稀缺起來,而這些稀缺的醫生可能就是當地有名的中醫了。

但這樣的中醫能不能持久的保持中醫在鄉村的延續,是一個大的考驗,很多人年齡大了,身體不好,頂不起來。而當地人口減少,現代醫學的衝擊,吃中藥的也變得少起來。如果這名醫生是有良好中醫底子的,他可以精確的辨證施治,保留中醫的特色;而如果技術一般,可能就會在亂用藥中,丟掉當地對中醫的信任。

對中醫沒有信任,將是很多鄉村面臨的現實性問題。一方面來自於沒有中醫,另一方面是因為沒有好中醫。這樣的農村中醫,就會出現大量的空白。如果不予重視,可能帶來農村中醫的真空,沒有中醫、沒有好中醫,老百姓看了假的中醫,那麼對農村的影響是很大的。

所以,農村的中醫必須考慮當前和今後的現實性問題,一是要有中醫,不論技術如何,中醫要有,這是基礎。二是要有好中醫,有中醫底子。這個來源需要國家層面的解決和民間的覺悟參與。國家要引進中醫人才到基層來,堅守住鄉鎮衛生院中醫的底子,能夠保證這個陣地不丟失;另外就是對民間中醫熱愛中醫者的價值評判,如果他們有真才實學而又對中醫一往情深,這些人給予一定的學習機會,他們會成為農村中醫的堅守者。


農村的中醫與城市裡的中醫

三、城市與農村互動是未來的方向

農村飢餓,城市飽和。現在城市並不缺醫院醫生,中醫也不缺;農村的缺乏不是數量的缺乏,是質量的不足。真正的中醫在農村的缺乏,這是當前的矛盾。

那麼,怎麼解決?當前依靠基層的生血功能是有限的,城市優秀中醫大學生下農村現在也有不少的困難,很可靠的辦法就是城市醫生與農村的對接,這就需要充分的信息技術、高效的交通工具和條件以及為此提供的經濟的支持。

這中間就是互動的機制,城市和農村動起來,特別是城市的大醫院,中醫專家需要擔負一些社會的責任。如果不做好,農村空起來,百姓對中醫沒有信心,日久城市中醫也靠不住。這並不是不可能,有個專家講了,一個上午幾十個門診病人,現在很多人已經不願意自己熬藥了,很多選擇代煎或者顆粒劑,而且這樣的城市人越來越多,那麼未來中醫院還有沒有中藥味呢?

這個現象需要引起思考,如果一種產能不足必然會被淘汰,而替代的如果代表不了本質,結果將更為可怕。由此,我覺得城市的中醫不能只看到當前發展的良好,而應該站在行業的角度去思考中醫的存亡,那就是要支持把農村基層中醫搞起來。

只有越多的人保留對中醫的興致,中醫才有發展的希望。如果一味的趨向於現代提純藥物的方向,這將是死衚衕,再回來可就難了。

(未完待續,個人觀點,歡迎批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