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中医与城市里的中医

一直关注中医的发展,我认为中医的继承和发扬核心在于人,这个人包括中医的所有从业者,商业的、医疗的、服务的、管理的、科学研究的、教育教学的,而最核心的还是医疗的。中医之所以能够长久的延续,临床看病是根本。

临床的人按照区域分布主要是农村和城市两种,农村的中医主要是国家安置的县级以下的中医医生以及村里的乡村医生,这些医生以中医为主的临床工作者,美称是乡医,他们是中国医疗特别是中医医疗的兜底者。城市的中医有国家医院的中医人员、民营的中医机构人员其中包括自由执业者。

农村的中医与城市里的中医

一、无论哪里的中医,能够做好临床的才是好中医

对于中医的评价核心还是临床,这个临床的核心是医德和技术带来的口碑。在具体的操作上,城市医生特别是大医院的中医与基层评价是有区别的,可能会考虑很多科研教学的内容,这个含量常常冲淡临床的分量。

农村的中医基本上就是看病,搞科研的很少,也写论文,但整体上质量并不高,这主要是长期不需要以论文来作为衡量的标准,所以看病看好病,看的病人多,这是核心。

从理论上讲,天下的中医是一家,秉承的都是振兴中医的责任,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这个责任,而传承好中医靠什么?核心还是人,具有中医基础的人和有待培养价值的人,这方面城市具有巨大的优势。

城市里人不缺,做中医的人和继承中医的人很多,原因是优质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和高校,所以做中医的高手专家基本上都在这里,而与之形成的医学教育、医师培养和继续教育让继承学习成为可能,学生质量很重要,这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学习、继承、发扬的团队,这目前是中医的主干。

农村缺的恰恰就是这个,一方面名医不多,有技术但是没有学术的不少,这样写东西的不多,得到发扬的机会不多。很多县城乡村的中医,一辈子就看病,看病看病,基本上没有著书立说,没有这个爱好或者兴趣,当然也缺乏一种能力;而围绕这个名中医建立的学术梯队也层次不齐,导致学术梯队没有。

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基层中医的断层,人才培养没有,会出现中医难以为继的局面。老中医退了,新的中医可能就接不上来。这是农村中医与城市中医不同的地方。

城市中医目前可以做到阶梯化的发展,高中低的优势结合,这样的模式会逐渐的让中医继续坚持下去,而且从目前的趋势看,这是最为核心的力量,名医带徒弟、国医大师评选基本上都集中在在这里。

目前的情况,城市与农村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和鸿沟,农村人才梯队建立不起来,会中医的越来越少,有资质不足,有学术的没有,只能依赖临床。而这个临床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变化出现很大的移动,有些一直搞中医的搞着搞着会发现,病人越来越少,一个村子的人越来越少,一个镇上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交通的极大便利之后,很多人直接的去了大的医院。这对地方的中医的考验也是很大的。

农村的中医与城市里的中医


二、农村应该成为中医发展的重点区域

农村中医没有会带来中医的完结。这个观点是与中医自身的发展相关联的,中医的特点与农村农业农民天然联系,从古到今都是离不开的,所以骨子里人们信任中医、接受中医,但中医的坚持需要的是中医人以及围绕中医人形成的医药体系。没有中医,一个村子就没有中药味;有个中医,村子就会有中医的文化、中医的医疗,这对人都是潜移默化的。

而现在村落的合并,以及村里人口的减少,过去一个村好几名医生的情况已经不多见了。很多时候因为村子小,根本养不住一名中医。这样就会导致一个存在长时间见不到中医的影子,而安置的卫生室可能从业者并不会中医。

这个现状是全国性的,在一个镇上可能卫生院会有几名中医、也有一些私人的中医诊所。

整体上讲,是少了。

如果没有中医,可以想象,一个镇上将找不到中医的味道,慢慢的当地的中医气息就没了。从全国来看,当前不少医生能够开中药,但做到有专业底子的并不多。

这其实就是一个矛盾,如果现在会开中药的,会中医的,慢慢的就会变得稀缺起来,而这些稀缺的医生可能就是当地有名的中医了。

但这样的中医能不能持久的保持中医在乡村的延续,是一个大的考验,很多人年龄大了,身体不好,顶不起来。而当地人口减少,现代医学的冲击,吃中药的也变得少起来。如果这名医生是有良好中医底子的,他可以精确的辨证施治,保留中医的特色;而如果技术一般,可能就会在乱用药中,丢掉当地对中医的信任。

对中医没有信任,将是很多乡村面临的现实性问题。一方面来自于没有中医,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好中医。这样的农村中医,就会出现大量的空白。如果不予重视,可能带来农村中医的真空,没有中医、没有好中医,老百姓看了假的中医,那么对农村的影响是很大的。

所以,农村的中医必须考虑当前和今后的现实性问题,一是要有中医,不论技术如何,中医要有,这是基础。二是要有好中医,有中医底子。这个来源需要国家层面的解决和民间的觉悟参与。国家要引进中医人才到基层来,坚守住乡镇卫生院中医的底子,能够保证这个阵地不丢失;另外就是对民间中医热爱中医者的价值评判,如果他们有真才实学而又对中医一往情深,这些人给予一定的学习机会,他们会成为农村中医的坚守者。


农村的中医与城市里的中医

三、城市与农村互动是未来的方向

农村饥饿,城市饱和。现在城市并不缺医院医生,中医也不缺;农村的缺乏不是数量的缺乏,是质量的不足。真正的中医在农村的缺乏,这是当前的矛盾。

那么,怎么解决?当前依靠基层的生血功能是有限的,城市优秀中医大学生下农村现在也有不少的困难,很可靠的办法就是城市医生与农村的对接,这就需要充分的信息技术、高效的交通工具和条件以及为此提供的经济的支持。

这中间就是互动的机制,城市和农村动起来,特别是城市的大医院,中医专家需要担负一些社会的责任。如果不做好,农村空起来,百姓对中医没有信心,日久城市中医也靠不住。这并不是不可能,有个专家讲了,一个上午几十个门诊病人,现在很多人已经不愿意自己熬药了,很多选择代煎或者颗粒剂,而且这样的城市人越来越多,那么未来中医院还有没有中药味呢?

这个现象需要引起思考,如果一种产能不足必然会被淘汰,而替代的如果代表不了本质,结果将更为可怕。由此,我觉得城市的中医不能只看到当前发展的良好,而应该站在行业的角度去思考中医的存亡,那就是要支持把农村基层中医搞起来。

只有越多的人保留对中医的兴致,中医才有发展的希望。如果一味的趋向于现代提纯药物的方向,这将是死胡同,再回来可就难了。

(未完待续,个人观点,欢迎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