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十户一把菜刀,大家平时是怎么做饭的呢?

岳祥聘


这些事情从咱们汉人口中听过,从蒙古人口中也听过。我家在是蒙藏自治州,这里是和硕特蒙古,高中蒙古同学给我说元的时候按颜色分人,汉族红色,最低。藏族黑色第二,蒙古蓝色第一。还有保长问题,牧区蒙古老人给我说是真的,一个村由一个蒙古夫妇主持。菜刀在蒙古人家中,谁用去他那里拿,粮食收成要按时交税。初夜问题他没说但应该也差不多真的。还有八月十五本来是蒙古人的什么节,蒙古人摆好吃的喝的吃好喝好后睡着了,汉人在月饼里塞纸条商量好后晚上杀了保长,然后分散在各个村的亲人团聚,吃蒙古人留下的东西。还有手帕,蒙古老人很反对年轻人用一次性纸巾用完扔了,因为古代的时候蒙古王母手帕掉了,汉人捡起来后意思是让汉人种地。他是这个说法。还有其他的相爱相杀,比如以前是盟友一起打金国等等。过年偶然的机会去了牧区老人家,他还是很感谢现在的政策的,对我们也很热情,喝了点后给我们说的。不知真假。


灰色轨迹11466


关于元朝有四大谣言。

分别是:“女子结婚初夜权归蒙古人”、“摔头胎(将第一胎出生的小孩摔死)”、“杀绝王张李刘赵五姓汉人”,还有就是“十户共用一把菜刀”。

元朝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黑暗,朱元璋都说过“元以宽失天下”,要是做饭连菜刀都没有,算什么宽?


(元朝统治者)

如果元朝统治者认为菜刀算武器,那我想问一下,锄头算不算?钉耙算不算?收稻子的镰刀算不算?

这几样家伙打起架来,比菜刀威力大多了吧?

要是这些农具都收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谁来养统治者?

自古统治者怕老百姓造反,这不单单只有元朝。

秦始皇收天下之铁在咸阳铸了十几个金人,目的也是一样的。

历代都不允许老百姓家里有甲胄,但没听说菜刀都不许用的。


(元朝的百姓生活场景)

《元史·刑法志》记载:“诸郡县达鲁花赤及诸投下,擅造军器者,禁之。诸打捕及捕盗巡马弓手、巡盐弓手,许执弓箭,余悉禁之。

诸汉人持兵器者,禁之;汉人为军者不禁。诸民间有藏铁尺、铁骨朵,及含刀铁拄杖者,禁之。

诸私藏甲全副者,处死;不成副者,笞五十七,徒一年;零散甲片下堪穿系御敌者,笞三十七。枪若刀若弩私有十件者,处死;五件以上,杖九十七,徒三年。弓箭私有十副者,处死;五副以上,杖九十七,徒三年。”

大家看看上面的规定就知道,十户共用一把菜刀有多荒唐了。

元朝法律规定,不许老百姓私造兵器,除了猎户不许家里有弓箭,不许拥有铁尺、铁骨朵等长兵器,不许家里有甲胄、枪驽,但是根本没有说不许有菜刀、锄头。


(元朝菜刀)

《元史》也记载了民间一个叫王初应的人,他在山上遇到老虎,之后“抽镰刀刺虎鼻杀之,得生。”

你看,王初应上山,是随身携带镰刀的,如果朝廷禁止,他哪里来的镰刀?

还被记载到史书里,成为人人景仰的英雄?

(元代社会)

《元史·刑法志》上说:“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缓弛而不知检也”。

忽必烈也说过:“朕治天下,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必命对再三,果实而后罪之”。

元朝根本不是大家印象中的魔鬼王朝。

所以不可能制定不符合常理的政策,成吉思汗的子孙又不是傻瓜。

不管任何朝代,菜刀都不是兵器,而是生活用品。再愚蠢的统治者都明白这个道理。

要是逼着老百姓退回茹毛饮血的社会,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肯定保不住,傻子都知道这个道理。

我不知道这种不靠谱的传闻始于何时,但历代史书都没有这种记载。

也许有人在网上会发布这种“伪历史”来博君一笑,大家笑笑就好。 谣言止于智者,到我们这里为止吧。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元朝有一个“十户一菜刀”的说法:在蒙古人建立元朝以后,由于汉人太多,为了防止他们发生动乱,元朝统治者给各地的官府下令,要求收缴汉人家中的菜刀,每十户人家只能留下一把来做饭使用,并且严禁私人铸造铁器,朝廷会定期抽查。这个说法其实在情理之中,而且在很多历史书籍中,都有作者把这个说法写成历史冷知识,还有一些作者在自己的书中认可了这个说法,甚至还替元朝官员们发明了一个“收菜刀”的机器。

“十户一菜刀”这个说法最开始盛行是在民国初期,一些历史学者提出了蒙古禁菜刀的说法,但最开始是五户一把菜刀,后来变成八户,最终变成了“十户”一把。在《元史》中其实是找不到官方的收菜刀的记载,但《刑法志》中有这样一句话:诸汉人持兵器者,禁之;汉人为军者不禁。翻译过来意思就是汉人不允许拥有任何兵器,但对于参军的汉人,这个禁令无效。

从这里可以看出元朝统治者对于汉人的戒备很严谨,但这也是可以得理解的,毕竟一个普通百姓即使是一辈子不摸兵器,也完全不妨碍过日子,如果每到饭点都得去官府领取菜刀来做饭,那就太荒谬了。在古代,农民起来造反,大多使用锄头等长兵器,用来应对官兵的长枪、长刀,在造反过程中,如果农民军使用菜刀当武器,很可能还没靠近前来镇压的官兵,先被官兵用长枪挑死了。因此只要农民不傻,就不会将菜刀作为造反兵器,因此元朝朝廷没必要禁菜刀。不管任何朝代,菜刀都不是兵器,而是生活用品。再愚蠢的统治者都明白这个道理。要是逼着老百姓退回茹毛饮血的社会,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肯定保不住,傻子都知道这个道理。


元朝对汉人老百姓持有武器的防范心理还是比较严重的,毕竟是外族占领中原,但是,这里面没有提菜刀的事儿。除了禁止私藏兵器,元朝还禁止老百姓私自开采和贩卖铁器但是对于农具,就不再禁止了。凡私铁农器锅釜刀镰斧杖及破坏生熟铁器,不在禁限。这类生活用具和生产用具,是不可能禁止的,朝廷毕竟还要要百姓养活。《元史》里就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菜刀、镰刀、斧头等朝廷是不禁止的。
漳州长泰人王初应,为了就自己的父亲王义士,在刘岭山遇到老虎,他抽出镰刀与虎搏斗,救下了自己的父亲;还有一个叫惠士玄的人和孩子一起死了,他老婆也不想活了,“屡引刀自杀。家人惊救,得免。”;有个叫施合德的人,为救耕作的父亲,用斧头和老虎搏斗,最终把老虎杀死,官府嘉奖他“并旌其门”。从《元史》中的三个故事可以看出,不但菜刀不禁止,就是杀伤力更大的镰刀、斧头都不禁止。元朝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算是短命王朝,他的灭亡和菜刀没多大关系。元朝的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守旧的蒙古贵胄掌握者军权,皇室不稳,权臣辈出,内部分裂;然后是元朝政府仇视防范汉人,执政简单粗暴到胡来,每占领一个地方,不是强化管理,而是大肆掠夺,高压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三是政治腐败,统治黑暗。说到这儿,大家也就明白了,所谓的“十户一刀”,你就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好了。


大老二爷


一提到元朝,除了忽必列的名字很响之外,恐怕再就是那些禁菜刀、初夜权、摔头胎等说法了。没办法,忽必列当年作为一个蒙古人得了汉人的天下,自然好的、坏的名声都格外显著一些。但那些各种有汉人受歧视的传说又是真的吗?想来还真的需要一点科谱才行。

十户人家用一把菜刀,做饭怎么办?想来相信此言论的人,最关心的莫过于此了。不过有关这个传说,最多的只是臆想,实际可信度不高

对于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的现实,在当时乃至封建社会灭亡之后,都是极受非议的。毕竟蒙古一个目不识丁的草原民族,却堂而皇之地领导起受几千年文化濡染的汉人,这可实在不怎么理想。

大概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些有关元朝的传说便被有鼻子有眼地传播开来了。其中,十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这件事,是被传得非常逼真的,差不多蒙蔽了很多不看历史的人。

其中,朱元璋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据而当年朱元璋带着人马起义,就是一度因为没有兵器而迟迟得不到实施。就在老朱愁得找不到“家伙什”,更没办法给起义者送消息来开创江山的时候,他的军师刘伯温想出了一个主意。

这个办法就是利用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于饼中放入纸条,约定一起起义的时间,从而到时一起出动。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古人才有了“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如此,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的相信了若干年。

可如果真的相信这一事实,那问题就来了,朱元璋起义时间与元朝初的时间那是相差太多了,这到底是哪一个时代的记录出了问题呢?

最重要的一点,在元朝的明文法律条文中,有这样的记载:诸铁法,无引私贩者,比私盐减一等,杖六十,钱没官,内一半折价付告人充赏。伪造铁引者,同伪造省部印信论罪……

这里面确实有着对关于铁器的规定,但是,它还有后一句:凡私铁农器锅釜刀镰斧杖及破坏生熟铁器,不在禁限。

明白了吗?什么锅子、菜刀、镰刀、斧子的,都不在禁限之内。当然,如果你高兴还可以去搜一下元朝用刀的事例,相信会有很多的。

传说多有其愿景,之所以有禁菜刀的说法,与当时汉人的地位有关。那么在元朝,汉人的真实地位是怎么样的呢?

这是一个事实,元朝时候的汉人是真的等级不高。而且,当时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江山,国内百姓确实是被分成四等来统治的。

第一等:蒙古人。这个很好理解,人家是主导者嘛,自然要高于其他人了。这不只是等级高,地位高,其生存待遇肯定也更有“有面子”。

第二等:色目人。色目人是什么人?其实就是那些与蒙古有着相近的地区,他们都是少数民族,比如当时的回回、畏兀儿人、西夏人等。

第三等:汉人。对,就是金朝曾经的百姓。这就清楚了另外一个事实,三等公民中肯定不包括南宋政权统治过的汉人。另外,契丹、女真都是划为三等公民身份的。

第四等:南人。南人这个名字在当时是有所特指的,即南宋时期统治的百姓,以及其他民族。南宋的百姓属末等公民,这就是国亡之苦了。

但就忽必列而言,其对汉人以及宋文化是并不排斥。修复宋史的提议就来自于他的主意,而且汉人入军也是很受重视的。

另外,对于汉人的文化,元朝是极为尊重的。以君主常用的“文字狱”统治手段来说,与元朝便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包括那些对元朝并不怎么友好的文艺作品,从来不用担心被官方“和协”掉。

虽然说一部分汉人的等级为末等,但这更多的似乎只是一种说法。至于区别方面,似乎与其他等级(高级的蒙古人不计其中)也没有太多不同。

综其种种,元朝之于汉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或者说元朝统治者也并没有傻到一直贴标签,将国家始终放在分裂状态。

禁菜刀其实就是一种排满思维,而排满思潮一度流行,特别是辛亥革命时期,曾经将排满视为“民族觉醒”之要纲

当我们寻着元朝禁菜刀的说法一路推进,慢慢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排满思潮的暴露。所谓排满,自然是与大清的“满族”统治划清界线,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挑起国民自我种族意识的行为。

其实,我们对大清历史还算了解一些,在那个时候的满族人、汉人之间,似乎并没有不可调和的敌对现实。满人也好,汉人也好,实际都是生活在一个朝代下的不同种族。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汉之分也越来越不明显。特别是普通人之间,是什么民族其实并没什么特别意思,这就如同姓氏不同是一个道理。

但到了清朝末年,满人一词突然非常热络地出现在报端,从而开始刺激公众眼球。如此无意之间,汉人内心的“炎黄子孙”情绪悄然被唤醒。

特别是到了二十世纪初,排满、反满成了爱国的象征,这就是严重对于满族的仇视,以及公开区别对待的开端。

如此我们便可以明白,那些将元朝菜刀禁用、初夜权、摔头胎,杀昔日王姓的说法,事实上就是另外一种排满思潮的推广。因为只有让汉人们意识到自己身受劣势的现实,他们才有反抗的动力。

当年梁启超就针对排满现实发表过看法,其中有一句为:革命之说一起,而思满人平日待我之寡恩。

说直接点,所谓排满其实就是一种革命者的策略,那些生活于上流社会的人,需要民族主义去打动,去影响,而下流社会的人呢,则要用复仇主义来唤醒,来激励。

这恐怕才是排满,或者说黑元朝者的真正意图吧?时至今日,如果我们还要听信这样的流言,那就显得我们太好骗了。

如此,我们可能就了解了,元朝还没有傻到禁菜刀之类的自我加速灭亡法令。那些传说,我们只当个笑话看一下就好了,实在没必要认真去研究什么。


汗青正浩


看到这个题目,守仁君想起了刀削面的来源。

相传元蒙入主中原后为防止汉人作乱,规定十家人用一把菜刀,一天一家人和好面后去取刀,结果刀已经被别人拿走了,无奈只能返回,半路上看见一块薄铁皮,他就把这铁皮揣回去了,回到家里没有刀,但是一家人等着吃饭,那人遂将铁皮掏出来开始削面,这就是刀削面的来源。


实际上纯粹是以讹传讹,元朝确实有很严格的禁令,但是只限于兵器铠甲。“诸郡县达鲁花赤及诸投下,擅造军器者,禁之。诸神庙仪仗,止以土木彩纸代之,用真兵器者禁。诸都城小民,造弹弓及执者,杖七十七,没其家财之半,在外郡县不在禁限。诸打捕及捕盗巡马弓手、巡盐弓手,许执弓箭,余悉禁之。诸汉人持兵器者,禁之;汉人为军者不禁。诸卖军器者,卖与应执把之人者不禁。诸民间有藏铁尺、铁骨朵,及含刀铁拄杖者,禁之。”

规定不让造弹弓,但是只限于在城里,你出了城哪怕天天拿弹弓射人家玻璃也没人管你。弓箭私藏十套以上处死,刀枪剑戟私藏十把以上者处死,私藏一副全套铠甲处死,在这些限定之下,只是有所惩戒。

而且像正常从军的汉人或者是公安机关的,是不禁武器的。

上述才是元朝禁武器的真相,其中并没有规定说不能用菜刀。这些规定比以前汉人王朝严是严了点,但是也差不到哪去。周亚夫曾经因为私藏铠甲被汉景帝下狱。《宋史》里也有记载:“京都士庶之家,不得私藏兵器”。


在元朝,曾经有人上奏说禁止民间使用两股的铁禾叉,但是立刻就有人反驳说铁禾叉是农具,是必备品,禁了农民还怎么生产,遂作罢,铁禾叉都是必备品,就别说菜刀了。


守仁读仁


”元朝十户一把菜刀“,岂有此理,蒙古人入侵中原后长期对汉族进行压迫,对其进行限铁制和赡养制,要求每十户汉族家庭要养活一名蒙古族人,称作大家主,并将其菜刀进行没收,每十户分发一把菜刀归所赡养的大家主管,具野史记载,大家主通常长得都普遍高大,他将菜刀用铁链系起挂在脖子上,闲来没事就到酒馆溜达,平常百姓家庭需要做饭的时候便会前往酒馆将大家主接入家中,一番仪式后才将菜刀求来,才能开始做饭。


一开始因为做饭时间的冲突,导致其它九户人家只能在屋外排队等候,而大家主也要不停的吃三十顿饭,吃到最后往往会吃的上吐下泻,为了解决这一麻烦,大家主提出了”时辰制“,大家分不同的时辰做饭,这样就不用辛苦的排队了,大家主也有时间消化前面所吃的食物了,由于一天吃了三十顿饭,大家主体型慢慢变的巨大,最后变成了一个巨人,抬手便捅破了天,有一次大家主睡着了,他的身体变成了高山、血液变成了河流...这便是所谓的'先有小编后又天'故事。


其实这种事情是完全禁不住推敲的,说十户一把菜刀,那么锄头呢?镰刀呢?耙子呢?这几样那个没有菜刀的杀伤力大,随便改一下就变成了”戈“,菜刀充其量只能算个小匕首,所以这个是彻彻底底的谣言。

那么元朝真的对汉族没有一点限制吗?其实不是的,在元朝的《刑法志》中明确禁止民间私自持有武器、甲胄的,同时也禁止民间私自开采和贩卖铁,而菜刀以及其它农具则不在其中之列,关于民间使用菜刀在《元史》中也有很多记载,所以说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历史伶俜者


这个说法是在元朝时为了防止汉人造反,每十户为一甲,每甲设一甲长,由蒙古人担任,一甲只保留一个菜刀,由甲长保管。谁需要的时候谁去借。现实情况是,元朝根本没有甲长这一制度,何谈借刀一说呢?


这个说法来自于清末的笔记小说《烬余录》,署名是南宋人所作,被发现此书是在清末。同样上面还记录了一些荒诞不经的事情,比如初夜权,摔头胎,这些都是历史抹黑,都是谣言。


南宋在元朝之前,出《烬余录》这本书的人,这是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啊!在清末此书才被发现,那得保存得多好啊!



小说本是高于生活的东西,不可信,何况再加上这些“悬疑”呢?


甚至相传“刀削面”的发明还与元朝的菜刀有关呢:


元朝一老人想吃面条,于是去甲长那借菜刀,结果去晚了,菜刀被借走了。老头越想越生气,这叫什么日子,一把菜刀还借来借去的。老人一边往回走,一边唉声叹气。走着走着,脚下有一声脆响声,原来一个生锈的薄铁片。老人灵机一动,胜于无吧,用它来当刀吧!


家里老婆子等得急,看老头子拿了一个铁片子回来。只好将就着一边用它切面一边骂老头子,这是个什么玩意,根本不好用。老头子也恼了,借不到又有什么办法?你傻呀,切不动不会刷刷的削吗?切不细,你还不会削的粗一点吗?


好吧,老婆子赌气般拿起面刷刷的往锅里削啊削啊!还别说,面做好了,又浇上了点卤子,老头和老婆两人吃得大汗淋漓,喜上眉梢,刀削面就诞生了。


当然,这“刀削面”的故事也是一个传说,说出来只是博君一笑,千万别当真。



《元史·刑法志》里记载了民间不许私自持有兵器,如弓箭,铁尺,甲胄等,菜刀则只字未提。


诸郡县达鲁花赤及诸投下,擅造军器者,禁之。诸打捕及捕盗巡马弓手、巡盐弓手,许执弓箭,余悉禁之。诸汉人持兵器者,禁之;汉人为军者不禁。诸卖军器者,卖与应执把之人者不禁。诸民间有藏铁尺、铁骨朵,及含刀铁拄杖者,禁之。诸私藏甲全副者,处死;枪若刀若弩私有十件者,处死;弓箭私有十副者,处死。

从上面可以看出,元朝限制的是兵器,目的是防止有人养兵,蓄意谋反。对生活用品的菜刀、镰刀、锄、耕地的犁等等都没有限制的记录。


因为这都是生活必需品,想禁也禁不住,除非不让老百姓生活,做农活。



《元史》列传里也有几个故事可以作证民间是可以持有刀具的:


1、故事一:


王初应,漳州长泰人。至大四年二月,从父义士樵刘岭山,有虎出丛棘中,搏义士,伤右肩,初应赴救,抽镰刀刺虎鼻杀之,义士得生。


上述故事的意思是,王初应,是漳州长泰人,至大四年二月,和叔叔王义士去刘岭山砍柴。从荆棘中突出窜出了一只老虎,王义士在和老虎的搏斗中,右肩伤了。


王初应去救人,用镰刀去刺老虎的鼻子,把老虎杀了,他的叔叔王义士得救了。


从上面可以看出,元朝老百姓是有镰刀的。



2、故事二:


胡烈妇,渤海刘平妻也。至元七年,平当戍枣阳,车载其家以行。夜宿沙河傍,有虎至,衔平去。胡觉起追及之,持虎足,顾呼车中兒,取刀杀虎,虎死,扶平还至季阳城求医,以伤卒。县官言状,命恤其母子,仍旌异之。


上述故事的意思是,姓胡的一名女人,性子挺烈,是渤海刘平的妻子。一家人坐着车去枣阳上任,晚上睡在沙河旁,突然有老虎窜出来,叼着刘平就跑了。


刘平的老婆胡女士就追了出去,用手拽这老虎的脚,呼喊车里的儿子,让他取刀出来杀老虎。


儿子拿刀杀了老虎,他们带着刘平取城里就医,结果刘平伤势过重就死了。县官知道后,抚恤了她们母子,表扬了她们的行为。


从上面可以看出,元朝老百姓是有类似与防身的刀的。


综上,元朝十户一把菜刀的说法不足信!史书上没有记录,是以讹传讹罢了。


校书郎工作室出品,柒月夏


历史漫谈君



一个不顾实际看不起别人、贬低别人的民族,往往会被欺负。

元朝作为少数民族入驻中原的朝代,对中国统治近百年,之后我们反思了什么?

一个几千万人口的民族被几十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征服,难道仅仅是输在缺乏战马?




明朝推翻元朝的统治后,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好好总结。明太祖朱元璋还算头脑清醒,为元朝说了不少公道话,肯定元朝的正统地位,承认元朝初年的治理成效。其他人呢?多是对元朝不削一顾,还是把他们成为虏寇、鞑贼,而不分析他们当年是怎么样以少胜多的。

民间更是盛传蒙古人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第一等,南方的汉人第四等;汉人结婚要让蒙古人除夜;十户一把菜刀;等等。他要是这么low,还能建立这么大帝国并维持百年统治?反正说什么都有人信。




朱元璋在总结元朝失败的经验时说:元朝失之于宽。意思是说元朝管理太宽松了,毕竟是放牛羊出身的,管理方式当然也是放牧式的宽松粗放。有鉴于此,朱元璋建立明朝才实行严刑峻法。

元朝曾经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一度实现了经济发达,对外交流频繁,文化繁荣,宗教兴盛,社会面宽松,让来华参观学习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惊叹不已。




蒙古人是信仰长生天的,一个对宗教虔诚的民族,大体不会干出违反人性的事情。不是为蒙古人喊冤,实在是汉人自己需要不断检讨。元朝灭亡的时候,不少汉人追随元顺帝退到草原,不肯效忠明朝。

明朝建立后,一些浮躁的文人开始恶意贬低蒙古人,把少数民族的包容开放、不拘一格、任人唯贤、效率至上没有好好学习,明朝末年更是党争不止,使得大汉民族的政权再次亡于少数民族,以清代明不仅仅是偶然,满族人的团结和协商精神,明末的君臣学不会。


坐看东南了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王朝:因为元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极为陌生的朝代:最起码元朝的帝王,绝大多数人只知道忽必烈,甚至知道元顺帝的人都占少数。

关于元朝有这样的一个传说:元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民间有人造反,于是命十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只是很多人想不通:十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那应该如何做饭?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先从兵器管制史说起。

兵器管制渊源

商朝历史给人印象最深之处,在于商朝统治者热衷铸造大鼎。有专家认为,商人铸鼎的目的之一,也起到“阅兵”作用:通知周围处于石器时代的方国,要记得向殷商进贡,因为殷商有着高明的冶炼技艺,这些可以转化成战争能量。

秦朝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也曾收集民间的兵器。很多人为此感到费解:张良谋杀秦始皇的时候,制作暗器所需要的材料从何而来?事实上,从行政学角度来说,在秦始皇的年代,秦的行政到了地方,会出现很大折扣,因此,存在大量铁器遗留民间,也很正常。

宋朝建立以后,赵匡胤为遏制中唐以来藩镇弑君的传统,认为应该让天下人重文轻武。于是,赵宋一朝,对武人打压很大,对武器的管制,也较为严格。不过即便这样,宋朝依旧不断爆发民变,方腊起义军依旧能割据州县:这说明宋朝朝廷对兵器的管制,在基层依旧执行力度有限。

而根据兵器管制的渊源,可以知道:对民间持有兵器进行管制,是历朝历代所奉行的政策,并非元朝独有,并且从行政落实情况来看,在古代没有大数据统计、数字化管理的情况下,想杜绝民间有人私藏兵器是不现实的。

菜刀谣言的产生

元朝和其他王朝一样,出于稳定社会角度考虑,禁止民间私藏兵器的法度确实确立过。但是,查遍任何可信度较高的史料,都找不到关于元朝颁布禁止民间私藏菜刀的政策记录。并且,元朝也没必要禁止菜刀;在古代,农民起来造反,大多使用锄头等长兵器,用来应对官兵的长枪、长刀,在造反过程中,如果农民军使用菜刀当武器,很可能还没靠近前来镇压的官兵,先被官兵用长枪挑死了。因此只要农民不傻,就不会将菜刀作为造反兵器,因此元朝朝廷没必要禁菜刀。

一般认为,关于元朝禁止菜刀的说法起源,源自清末。当时革命党人为了“排满革命”的需要,创作了诸如元朝管制菜刀之类的谣言,目的是让汉族民众借此对清朝满蒙贵族产生不满心理,进而参加革命。


藤树先生


今天我们也应该严格实行一个小区五把菜刀,平时由专职保安保管,保管菜刀的保安应该是根红苗正之人,并且受到公安机关特别培训,持证上岗,要用的时候排队等待领取,签名做人脸识别,用过马上上交刀库,刀把上的指纹也应该存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