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讀後感?看一看宋朝士大夫們寫的各色邸報詩

在去年熱播的古裝電視劇《鶴唳華亭》裡,有一個邸報案,真假邸報的背後是太子黨和齊王黨的激烈鬥爭,其實質就是對輿論武器的爭奪,可見邸報作為一個輿論載體,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報紙讀後感?看一看宋朝士大夫們寫的各色邸報詩

鶴唳華亭邸報案

邸報,就是中國古代的官方發行報紙,文字的力量早就被古人深刻認識,所以電視劇里老奸巨猾的李柏舟會第一時間想到用邸報造假的辦法來挽回頹勢,並且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邸報在我國的起源很早,但是沒有具體結論是哪個時代產生,當然,邸報作為官方報紙,也是逐步發展的,可能最開始也就是內部資料而已,因此真要具體考據這個,就未免難度太大。

目前影響較大的是漢代說唐代說,說是漢代,因為"邸"是在漢代產生,是各諸侯國的駐京辦事處,"邸,屬國舍也",因此其往來傳遞的消息自然就是邸報;說是唐代,那是因為唐代產生了邸報制度,當然唐朝是叫進奏院狀,"進奏院每五日具定本報狀,上樞密院,然後傳之四方",所以也有很多人就說中國的報紙,起源於唐朝,是封建王朝的機關報。

繁榮發展——宋朝邸報概況

當然,不管怎麼說,報紙絕對是中國人的發明創造,這是由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屬性決定,報紙在中國是源遠流長。到了宋朝之後,隨著文化繁榮、經濟發展,特別是出於士大夫政治的需要,加上活字印刷術的技術突破,使得邸報在宋朝興盛發展到一個全新高度。

  • 發行制度

唐朝的進奏院狀是邸報前身,進奏院其實是地方藩鎮設在京城的辦事處,性質和漢朝的邸一樣。在宋初的時候,地方權力還很大,因此繼承了唐朝的進奏院制度,全國250多個州,最多的時候有200個州在汴梁設置了進奏院,往來傳遞消息,也就是邸報。

報紙讀後感?看一看宋朝士大夫們寫的各色邸報詩

唐代進奏院狀

隨著宋朝中央集權的加強,必然也得對這個混亂的邸報制度進行改革,不然地方派駐這麼多人在京城,導致邸報及其從業人員管理混亂,中央朝廷沒有主導地位和權威。在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宋進行進奏院改革,設都進奏院,遴選一百五十名進奏官,將邸報發行權收歸中央。

都進奏院的長官為監進奏院,多由京官或三班使臣充任,一般辦事人員為進奏官,其上級機構為銀臺司和通進司,隸屬於門下省。後來相關制度屢有變革,影響都不大,直到南宋時門下省併入中書省,都進奏院就由宰相控制掌握。

報紙讀後感?看一看宋朝士大夫們寫的各色邸報詩

時人戲作宋朝邸報

邸報的發行,隨著都進奏院機構的設立而規範完善,其基本流程是:皇帝批閱,門下省編定成樣本,給事中審查通過,都進奏院抄錄,而後發往全國各州。

  • 刊發內容

宋朝加強對邸報的管理,其目的就是要讓邸報發揮更好的作用,為全國廣大士大夫階級提供幫助,以達到發揮其教化、動員的思想功能,從而鞏固統治基礎、維護社會穩定。這樣,邸報就有了非常豐富的素材來源。

報紙讀後感?看一看宋朝士大夫們寫的各色邸報詩

邸報

首先是皇室動態,特別是皇帝各種活動,不斷地宣揚皇帝以達到絕對尊崇皇帝的目的,因此皇帝的詔令、起居、朝覲、祭祀、婚葬、封禪、立儲、狩獵、賞罰等重要活動,都會成為邸報的重要板塊。此外,皇家其他成員的重大活動也會被納入,比如皇太后、皇后的冊封,皇子、公主的出生、受封,以及重要皇室成員的去世等。

其次是時政近事,主要包括中央的政治動態、政事舉措、法令條例、軍事動態、邊疆戰報以及官員的時政評論。當然,邸報中最為常見也最引人關注的內容就是人事任免,這個絕對是大家關注的焦點,通過看邸報,就能知道朝堂人事變動、朝局發展,也有人能夠藉此溝通聯絡,老同學升官沒有,老領導退休沒有,邸報都寫的很清楚。

最後是社會文化,出於維護統治秩序、教化百姓的目的,邸報會有選擇性地刊登一些災異類新聞,推廣一些好的經驗做法。當然,擁有浪漫人文色彩的宋朝,其邸報雖然是官方報紙,也會反應時代特點,一些詞作優美、應景適情的詩歌也經常會在邸報裡出現。

報紙讀後感?看一看宋朝士大夫們寫的各色邸報詩

明朝邸報

  • 主要受眾

邸報作為報紙,那肯定有讀者,但是在封建時代,報紙以及其包含的各種信息,從來就不會有大眾讀者,它作為官方發行,其主要目的是為官方服務,因此其受眾也是以官員為主,從而輻射擴散。

報紙讀後感?看一看宋朝士大夫們寫的各色邸報詩

清朝邸報

其基本讀者是官員。宋初設立都進奏院統一管理邸報後,中央的各級官員就很自然地成為了邸報讀者,各個衙司,也就中央各部門都可以領到邸報,其所屬的官員都能閱讀。地方的各級官員是邸報的最初目標讀者,因為遠離中央,邸報更多地也是為他們服務,宋朝路、州、縣三級官員都可以閱讀邸報,當然各級屬官和幕僚也能看到。

還有各類擴散讀者。邸報因為有嚴格的審查制度,也不是屬於特別的機密,所以會在一定的圈子裡擴散。退休的官員仍然能夠讀到,雖然致仕後邸報閱讀權會被收走,但畢竟在圈子裡混過,肯定還有渠道。此外,各衙門的吏人,也就基層辦事人員也有機會讀到,他們不是官員,但是也是屬於官府的在編工作人員,政事必須依靠他們才能落實。當然,未入仕的知識分子也是有機會閱讀邸報的,畢竟他們屬於官員預備隊。還有官員的親屬,以及被貶謫的犯官同樣都機會閱讀邸報。

開創先河——宋朝與邸報詩

宋朝有著十分寬鬆的政治環境,"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可是得到普遍認可並堅持的治國理念,所以知識分子有十分強大的內在動力參與朝政,而邸報有廣泛普及並且信息含量巨大,二者一結合,以詩言志的士大夫們就創造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邸報詩,也就是邸報讀後感。

宋朝的邸報詩數量眾多,"以議論為詩"和愛國傳統又是宋詩的一大特點,所以邸報詩內容及其豐富,主要有這麼幾類:

  • 反應政務時事

邸報的重點是時政要聞,邸報詩的重頭戲自然也是士大夫們對時事的感慨與意見。

現有記載宋朝最早的邸報詩是石介所寫,講的就是他對自己好友工作崗位調動的喜悅與祝賀,即《嘉州讀邸報見張叔文由御史臺主簿改著作佐郎》

驚聞除目到遐荒,病眼偏明喜倍常。

古節舊如臺柏直,青衫新惹閣芸香。

中廬夜宿群經蠹,北戶朝移滿簡霜。

而宋代號稱李白轉世的著名詩人郭祥正也寫過一首《邸報》,其中就有"不才思獻賦,天路恐難通"的詩句,因為在邸報上了解到朝廷實施新政,帶了氣象更新,所以他為之振奮,表達了願意為國效力,卻又擔心報國無門的複雜情緒。

  • 加強人際關係

因為邸報會反應很多官員信息和近況,因此很多人就能通過邸報發現自己親朋好友的活動情況,也會寫詩表達各種情感。

比如宋朝江湖詩派的重要人物,素有"江湖遊士"之稱的詩人高翥,就寫了首《小樓》,表達看邸報時對親友的牽掛之情,詩中這樣寫到:

家書遠寄憑遊子,邸報頻看念故人。

自嘆此心清如水,為他閒事惱天真。

而在信息交流非常困難的古代,邸報裡的零星半點可能就是數十年未見的一個悲痛總結,南宋愛國名臣、紹興二十七年狀元王十朋,通過邸報得知自己好友陳阜卿去世後,就寫了《哭陳阜卿》,表達對失去朋友的悲痛之情,他直接就寫,"邸報知兇訃,傷心不忍言"。

報紙讀後感?看一看宋朝士大夫們寫的各色邸報詩

宋朝士大夫

  • 表達愛國之情

宋朝因為一直多面臨著較強的外部壓力,因此愛國、報國一直是詩歌的主旋律,這個內容自然在邸報詩裡面也會有所體現,大都是詩人通過邸報瞭解到國家時局、邊關軍情之後的憂國憂民之情。

南宋詩人裘萬頃寫過一首詩,名字就叫《邸報》,開頭就是"紛紛天下事,翻覆良難期",表達對國家的關心,結尾則是"天乎儻人從,何時可臻茲",遙相呼應,重點突出了內心愛國的赤誠。

面對紛飛戰火和家國動盪,文人的武器自然就是手中之筆,詩歌就是他們聲嘶力竭的吶喊,詩人陳杰在《讀邸報》裡這樣寫道,"戰骨如山血未乾,補瘡遮眼肉都剜。向來手詔真哀痛,間者人言已治安",說的就是兩宋之交國家遍地烽火,統治者卻屈辱求和粉飾太平反,竟然有制止岳飛收復失地的荒唐舉措。

報紙讀後感?看一看宋朝士大夫們寫的各色邸報詩

宋朝士大夫

  • 抒發人生感慨

當然,看邸報的人有各色,其寫的詩自然就各有側重點,有些人志不在官場或者難以進入官場,更多的則是從邸報詩中表達一種人生態度,抒發自己悠遊山林或感昔傷今的情緒。

南宋豪放派詩人劉克莊也是江湖派詩人,他久有文名,最後官一直當到煥章閣學士,仕途一直很順,但是他對田園生活非常向往啊,在《春旱四首》裡就有這樣一句,"林下散人看邸報,也疏把酒廢遊山"。

還有的詩人,通過邸報,看到自己的故人一路升遷受到重用,自己卻仍然事業難成,自然也會有壯志難酬的感慨,宋朝詩人黃彥平寫過一首《讀邸報有感》,讀來真是讓人心酸,同學們都混成了邸報上的人物,自己還是一事無成。

江城留滯鬢毛斑,六縣三年幾往還。

遷客東流驚建德,懷人秋浦更齊山。

平生深愧田園志,陳跡真成俯仰間。

同學少年都上道,欲將長鮮向誰彈。

報紙讀後感?看一看宋朝士大夫們寫的各色邸報詩

宋朝士大夫

邸報詩起源於宋朝,並得到了快速發展,因為邸報內容的多樣,邸報詩的主題也呈現出多樣化,並且風格迥異。這種詩歌與邸報新聞將結合的新題材,自從問世之後就受到了歷代文人的高度關注,以邸報入詩的傳統一直傳承到清代,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邸報詩也不斷成熟完善,成為反應時代特徵以及社會現實的一種文學樣式。

並且宋朝的邸報詩,大量記錄了宋代政事、軍事以及官員情況,為後人瞭解宋朝的真實歷史提供了一個非常有用的窗口。

1.《四庫全書》

2.《宋代邸報研究》,李亞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