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帝,兩人有10點相似,但結局天壤之別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年號貞觀。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他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發揮了決定性作用。而後李世民即位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

“最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帝,兩人有10點相似,但結局天壤之別

唐太宗李世民

因為唐太宗的功績,後世也有人稱之為“千古一帝”,但是縱觀中國歷史上的400多位皇帝,與李世民最為相似的一位皇帝,竟然是他的對手隋煬帝楊廣。

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一個是千夫所指的獨夫民賊,一個是萬人敬仰的賢君明主;一個被釘上了暴君的“恥辱柱”,一個被戴上耀眼的“光環”;一個被罵作“萬世暴君”,一個被譽為“千古一帝”。兩種截然不同的歷史評價,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然而,他們的人生歷程卻有著極其驚人的形似之處。

“最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帝,兩人有10點相似,但結局天壤之別

隋煬帝和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與隋煬帝楊廣的十大驚人相似

一,他們都是英武將才,一統中華

楊廣統率水陸大軍50餘萬渡江滅陳,此役逼降陳後主陳叔寶,陳亡,並陸續招降三吳、嶺南等地區。助隋文帝完成了大一統,成功結束紛亂近400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

而李世民也不遑多讓,從小就通曉軍政之事,並施計巧逼父親李淵於晉陽起兵伐隋,並一直擔當唐軍南征北戰的主力軍,多次率領大軍平定各路農民起義的義軍和割據一方的大小軍閥,對唐王朝的建立與發展立下了不朽戰功。

“最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帝,兩人有10點相似,但結局天壤之別

李世民

二,他們的皇位都是“名不正言不順”

兩人在繼承皇位過程中都汙點重重,因為兩人最初都不是太子,都屬於第二子,不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然而兩人面對皇位,都不甘心屈居人下,最終雖然都登上了皇位,但雙手都沾滿了鮮血,特別是同室兄弟的鮮血。

三,他們都對自己的父皇都不忠不孝

“最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帝,兩人有10點相似,但結局天壤之別

隋文帝楊堅

一個現實裡裝老實人,包裝自己,最終翻臉,殺父弒兄(楊廣這個有待考究);一個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了兄弟之後,又讓大將尉遲威逼自己父親立自己為太子,雖然事後父子兩常常上演“父慈子孝”的戲碼,但內心怎麼想的,只有當事人知道了。

四、他們都廣開四邊,拓展中華版圖

楊廣滅陳,收吐谷渾部落,在滅國前為中國擴大了72萬平方公里;而李世民就更不用說了,一生中發動多起滅國之戰,被尊稱為“天可汗”。

“最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帝,兩人有10點相似,但結局天壤之別

五、他們都讓北方的突厥族膽顫心驚,俯首稱臣

隋朝與唐朝一樣,對於突厥前期都是以防禦為主,但是楊廣和李世民,都對突厥發起過戰爭,鎮壓了突厥,防止了草原民族對中原的踐踏。

六、他們都頗具文采,都有名篇千年流傳

“最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帝,兩人有10點相似,但結局天壤之別

楊廣雖然被後世稱之為昏君,但留下了《隋煬帝集》傳於後世,並得到唐太宗的稱讚:文辭奧博;而李世民不僅在書法上造詣匪淺,尤善隸書,而且在詩歌、散文方面也是很有見地,傳於後世的作品甚多。

七、他們都親征高麗,均無功而返

楊廣一生三徵高麗,但均以失敗告終,最終導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而李世民戰果輝煌,但是在高句麗上也栽了跟頭,最終兒子高宗幫老爹報了仇。

八、他們都通過“讖語”屠殺大臣

“最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帝,兩人有10點相似,但結局天壤之別

楊廣的“當有李氏應為天子”,朝中李性大臣遭了殃,而李淵通過好色裝傻逃過一劫;李世民則因“唐三世之後,則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冤殺名將李君羨。

九、他們都有過服食“仙丹”的荒唐經歷

長生不老對於古時候的皇帝誘惑力實在是太大,因此歷史上有許多皇帝沉迷於此,楊廣和李世民都曾追求過長生不老的“仙丹”。

十、他們都英年早逝,在世50歲左右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享年49歲;李世民(598年649年)享年51歲。

“最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帝,兩人有10點相似,但結局天壤之別

在年代接近、環境相仿、出身相近、機遇雷同的歷史條件下,其所作所為又有著如此驚人的相似,在某種意義上,如果說唐太宗是隋煬帝的“翻版”,也未嘗不可。

但是,歷史對他們的認可為何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這固然有“短命王朝多暴君”的歷史因素,也存在“亡國之君名聲差”的人為因素,但最重要的他們在執政細節上,具體一點講就是在爭取民心方面,有著天壤之別。

隋煬帝自恃其才,隨心所欲,既沒有把大臣們放在眼裡,更沒有把百姓放在心上。一句“我性不喜人諫”,一下子冷了大臣們那拳拳報國之心;幾次橫徵暴斂,終於激活了人民的反隋怨氣。

“最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帝,兩人有10點相似,但結局天壤之別

平心而論,隋煬帝的歷史功績並不比唐太宗遜色,但李世民明白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他一再節制徭役、安撫民心,廣施善舉、籠絡人心,禮遇大臣、固其忠心,從而形成了內有忠臣傾心輔佐,外有順民安居樂業的“貞觀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