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与病人,应是面对面交谈,而非沉默的技术。医生和病人之间应是人与人的故事,而非人与机器的故事

点右上角“关注”,知道更多

他是学生眼中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良师,他是患者心中亲切贴心、能解自己病痛之苦的良医,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自己眼中,他只是喜欢治病救人、爱好文学、喜欢收藏铃铛的郎大夫。他与妻子是同年级同学,两个人同在1964年来到协和医院工作,彼时,正是中国妇产科发展亟需人才的时代。

医生与病人,应是面对面交谈,而非沉默的技术。医生和病人之间应是人与人的故事,而非人与机器的故事

郎景和院士带领团队赴藏区义诊合影

妇产科的男医生在平常人眼中大概很不平常,在郎院士看来,这个身份也很特别,他说,“我们多干活,少说话,全天候上班,不休例假,不休病假,不休产假,而且我们不会说‘生孩子谁不会生,喊什么,叫什么!’”这话说得风趣幽默又真诚实在。

在妇产科深耕多年,精湛的医学技术是他非常看重的一点,同样,医学人文也是他在各种场合不断强调的重要内容。

“我们不能保证把每个病人都治好,但我们保证好好治疗每个病人。”这句话刻进了不少医生心中。他还强调医生一定要走到患者床边上:“医学的本源应是人们彼此表达善意与关爱。医生与病人,应该是面对面交谈,而不是沉默的技术。医生和病人之间应是人与人的故事,而不是人与机器的故事。”这种贴心、有温度的交流对患者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安慰。

“前年我去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个朋友送了我一条他们的领带,很平常的东西,但上面除了斯坦福的标识,还绣了一个听诊器。听诊器代表什么?听诊器是和患者最亲密接触的东西。林巧稚大夫的听诊器永远挂在脖子上,我的听诊器就挂在床头。”

表达关爱,他身体力行。“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小事!”2017年7月,怀揣着伟大的公益爱心,七十多岁高龄的郎院士不顾路途劳顿、高原反应,第三次带领着妇产科专家团参加“同心·共铸中国心”大型公益活动。“我理解的共铸中国心就是爱的行动!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边远地区!送到少数民族地区!让我们一起共铸中国心、共圆中国梦!”

欢迎合作与投稿,我们的工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医生与病人,应是面对面交谈,而非沉默的技术。医生和病人之间应是人与人的故事,而非人与机器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