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原生之罪”的美国“苏明玉”:永远不要被别人决定人生

这是一本非常有力量的书。一个关于成长、教育、家庭、自我救赎的故事。

当我翻开这本书,一个陌生的,让人震惊的世界扑面而来:在我们自以为了解的世界以外,竟还有如此不同的世界。我想,当书中的女孩塔拉走出大山面对一切时,她的感受应该也是如此吧。比尔·盖茨评价这本书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这本书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在此之前,你从未听过塔拉·韦斯特弗(Tara Westover)。而她的第一部新人处女作,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80周后仍高居Top1,全美销售量百万册。

逃离“原生之罪”的美国“苏明玉”:永远不要被别人决定人生

1986年,塔拉生于爱达荷州山区,一个信仰极端的摩门教家庭。父亲经营着一座垃圾废料场,母亲是自学成才的草药师兼助产士,家中共有七个子女,有的孩子在家里出生,甚至连出生证明都没有。

女儿塔拉的童年,就在父亲的废料场帮活,或是跟随母亲制作酊剂和精油。他们与世隔绝,每天囤积粮食、原油、枪械……为2000年世界末日来临做好准备。有躁郁倾向的父亲,不信任任何社会机构,即便他们遭遇了严重的车祸、烧伤、跌伤……他也不肯带家人去医院,而在家中治疗;他不允许孩子上学,认为送子女上学是接受洗脑,是将他们交给恶魔; 他更因为塔拉参加舞蹈演出而勃然大怒,因为演出服“太放荡了”。

逃离“原生之罪”的美国“苏明玉”:永远不要被别人决定人生

十七岁之前,塔拉从未上过学。然而她最终通过自学,考取了杨百翰大学,200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009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14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8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Educated》)。2019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逃离“原生之罪”的美国“苏明玉”:永远不要被别人决定人生

当我们在探讨如何让孩子“赢在起点”,塔拉却实现了难以置信的“人生逆袭”。十七岁,她才第一次走进真正的课堂。她不知道什么是论文,不明白教科书是用来读的,她以为欧洲是一个国家,甚至不知道“大屠杀”是什么意思——她以为纳粹不过杀害了五六个犹太人。她甚至都不知道上完厕所应该洗手,因为她之前接受的教育是:洁净是虚伪,污垢才是诚实。

这四年,她要补上的不仅是各类学科知识,更要面对十七岁以前的世界观被彻底粉碎恐,她不得不恶补对人类社会的一无所知,也必须时刻忍受身边同学把她当做“怪胎”的眼神。她虽已走出大山,但一部分灵魂仍困在山里

不亲历其间,你无法想象这有多难。

最终,凭借勇气、毅力、信念、幸运,以及很多人的善意和帮助,塔拉从不及格生成为全优生,乃至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比尔·盖茨说:“我总是对我自学的能力沾沾自喜。一旦发现自己对某事一知半解,我就会读一本教科书或看一节网上课程,直到弄明白为止。 我自以为很擅长自学,但塔拉·韦斯特弗改变了我的想法。我的自学能力在她面前不值一提。”

逃离“原生之罪”的美国“苏明玉”:永远不要被别人决定人生

除了自学能力,还有她自我改变的巨大勇气。

为了成为新的自己,塔拉与自己的过去决裂,也与她的家庭决裂。她是一个“背叛者”,她成就自我的代价,是背叛了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伦理和信仰:家庭。“家庭就是一切,自始至终,家庭都是人类的开始和最后的归宿。”如同她起初想用的中文版书名: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得到和失去,它们总是如影随形。当塔拉·韦斯特弗写下《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时候,她已多年没见过父母。分离之痛曾让她一度疯狂,在夜晚的噩梦中尖叫,光着脚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梦游狂奔。

塔拉记叙:“最后一次见到爸爸时,他给了我一个僵硬的拥抱,然后对我说:'你知道吗,我很爱你。'我回答说:'我当然知道,这从来不是问题的所在。'”无疑,塔拉的父亲是爱塔拉的,当塔拉离开时,他说:“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尽管他的行为荒诞偏执,但爱依然存在。

但爱真的可以战胜一切么?

当塔拉听着哥哥留给她的音乐,当塔拉阅读书籍,当塔拉日复一日拆下散热器上的铜,当她将第五百块钢扔进分类箱时,她自己的声音也渐渐苏醒:离开家,去上学。塔拉最终明白: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已不在你的生命中。

这样的场景,我们也许会很熟悉。君臣父子,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原生家庭,以爱之名,行控制之事。在许多家庭,孩子需要学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服从。一句“我都是为你好”,是父母可以任意干涉子女学习、职业、交友、婚姻的钢铁理由,也让无数年轻人不得不放弃梦想,选择他们并不想要的生活。

每个人的性格缺陷,似乎总能在童年找到源头。因为缺少关注,而养成某种讨好型人格;因为父母关系恶劣,而畏惧婚姻和亲密关系;因为贫穷,而对金钱病态地执着;因为总被贬低,而总是自卑和敏感;因为父爱的缺失,而喜欢“大叔”,因为经受父母的暴力,而将暴力也施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长大后,你就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这是原生家庭的诅咒,更是无数人想要摆脱的困境。也因此,2019年的爆款热剧《都挺好》,苏明玉和原生家庭的关系,一次次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

逃离“原生之罪”的美国“苏明玉”:永远不要被别人决定人生

家人是我们的牵绊,但也正如圣经所说:“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当你不幸生于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被塑造成既定的模样,当你有了自我的意识,试图摆脱束缚,却被这旧环境一次次拉入死循环。更糟的是,即便你终于离开了原生家庭,但有意无意间,你仍在寻找那些能与你一起重复死循环的人,终其一生,无法挣脱。

但这并不是你无法实现自我的理由。我们不可能完全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它束缚了我们的过去,但不能束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在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被讨厌的勇气》中有这样一段话:一段经历、一段心理创伤,不会是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只有赋予这段经历或伤害的意义,才会决定我们的人生走向。

我们无法选择家庭,但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却可以持续进行自我的教育。

如作者塔拉所说:“我的故事想要提及的教育不是狭义上的职业培训,而是广义上的自我创造。我担心,我们对教育的观念已经变得狭隘,过于注重工作技能。我的教育改变了我。最终,它给了我全新的视角和自信心,让我能够以自己从未有过的方式站起来捍卫自己

。如果你教我Excel或如何编程,我想它不会达到那样的效果。”

教育不应只是教会人成为好员工、让雇主受益的东西;教育更不应该成为区分敌我的工具。

当社会阶层因教育而开始两极分化,当受过教育和没受过教育的人彼此产生敌意,甚至不把另一边的人当人看,教育就走向了反面。

中国今天的教育正在分裂。高考曾是公平的教育机制,尽管一考定终身有些残酷,但也让无数贫寒子弟得以跃升。但今天,人们感叹,寒门再难出贵子。因为金钱,富人可以选择私立校国际校或者干脆直接让孩子去国外上学,中产阶级们则削尖脑袋找关系,购买学区房,好让孩子进好学校,每个圈层都搭建起这个圈层的城墙,而贫寒子弟则只能看着墙越来越高,他们无法进来。

逃离“原生之罪”的美国“苏明玉”:永远不要被别人决定人生

塔拉说:“教育其实只是一个自我发现、培养自我意识和想法的过程。但我们越是和同类人扎堆,让学校成为人们同质化的反映,学校就成为人群分化的工具,后果可能会有点可怕。”

我们本应通过教育,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而不是变得更单一,更狭隘。

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这是塔拉撰写这本自传所要表达的想法:“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他们应该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永远不要被别人决定人生,你要成为你自己。

以教育之名,行救赎之事。

逃离“原生之罪”的美国“苏明玉”:永远不要被别人决定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