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只跟科技巨头有关?小公司如何在AI时代竞争?

月亮再亮丶終究冰涼


可以肯定的说,AI不是巨头的独角戏,AI和互联网一样,未来将是底层基础设施,任何企业无论大小都可以找到自己的AI应用场景和服务用户的方式。就像互联网时代一样,经历一波波企业的迭代,才诞生了如今的互联网巨头格局,AI也会有巨头,但不妨碍中小企业已经数千万,他们是共生关系。


  • 从前期投入来看,AI的确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数据积累和应用场景训练,而科技巨头们恰恰拥有资金、人才和场景这些基础要素,所以科技巨头最开始受到的关注度和成果更多。比如,百度的无人驾驶技术、阿里巴巴的AI芯片、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视觉计算、支付宝的人脸识别技术、智能机器人等等。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京东的无人配送车已经投入到了武汉的疫情防疫中。

  • 对中小企业来说,AI恰恰提供了创新的新机会,完全可以通过科技巨头开放的AI技术接口,研发属于自己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科技巨头是平台化思维,比如,2018年公开数据显示,百度大脑日产生调用量4000亿次,2019年,阿里巴巴AI调用规模首次披露,每天调用超1万亿次,服务全球10亿人。

  • AI基础设施搭建之后,中小企业有了很多创新空间。比如,通过AI技术做营销方案,测一测你年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吸引大量的用户参与,并积极转发,带来了很大的营销曝光量。也有食品安全领域的创新公司,借助AI技术进行远程巡店,节省了人力巡查的成本,而且做到24小时不间断。对于一些实体类的企业,可以引入AI人工智能生产线,提高作业生产效率,降低人员成本,尤其是疫情期间,凡是需要大量人员参与的企业都面临巨大的风险。再比如,有的制造业企业引入AI识别技术检测产品的合格程度,比人眼检测更快,准确度更高。

总之,小企业和科技巨头提供的AI平台是共生关系,只需要专注在自己的核心领域,和AI成熟技术高效结合,打造自己的产品方案。就像前几年互联网+一样,使得传统企业和互联网进一步结合,为下一步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基础。因此,小企业的创新灵活空间大,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AI当成基础设施。

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感谢大家的关注!


老景职道


目前整个AI行业,不管是科技巨头还是小公司,AI变现都进行得非常艰难。不过总体来说,不管是科技巨头,还是小公司,均以实际需求出发,将AI放在传统产品的能力提升的位置,做自己公司体量可以承担得起的产品。

在AI起步阶段,不管是大厂还是小公司,对现阶段AI可实现的产品过度自信。那段时间科技巨头花了很多的成本在全行业进行布局,寻找产品方向。

  1. 大厂以IBM的Watson为例,从2015年开始,接连收购医疗成像公司Merge和医疗管理公司Phytel,内部成立IBM Watson Health组,但是由于各种疑难杂症的病历数量实在过低,无法通过基于统计的大数据进行机器确诊;

  2. 同时间小厂在各种秀肌肉,铺天盖地的各种机器人层出不穷,以集成了机器人视觉,NLP的人机交互,传感器而构成的“多模态交互”大行其道,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人工智障”;

从18年开始资本市场环境变化,给依赖资本的AI行业很大的变革。在资本燃烧过程中没有找对路的企业,不管是科技巨头,还是小公司,全部面临着或多或少的现金流压力。18年下半年,IBM Watson Health爆出裁员;很多小公司直接面临资金流断裂,就连声名大噪的AI机器人玩具明星公司Anki也在前不久爆出倒闭。

看现在市面上的AI公司,大部分都在为变现做减法,科技巨头与小公司的区别在于,大公司做大市场,小公司做小市场,其中无不例外的是,目前的AI产品从之前的大而全转向对于特定环境的特定产品进行AI赋能,进行服务体验升级。

  • 大厂以百度为例,虽说最近百度由于2019年季度财报亏损被送上热搜,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何况百度自打移动互联网落后,就将战略押在了人工智能上。在百度云和AI开放平台两条业务线上不断打造不针对于固定业务场景的AI基础设施,同时在产品化业务线上,智能驾驶Apollo无人车也开上了春晚。我一直坚信一句话,真实需求的产生比创建一个顶级研发团队还有意义。更何况中国目前对新科技的开放态度让大家都隐约看到无人车正式商用的那天。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信息显示:我国已为32家自动驾驶领域关联企业发放了101张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百度独占一半(超过50张)自动驾驶路测牌照。

  • 除了体量较大的产品线外,大厂借助自身强大的资金流,进行生态部署,以最近几年五花八门的智能音箱为例,小米有小爱同学,阿里有天猫精灵,百度有小度在家。之前那些华南硬件生态链条下输出的各式各样的小品牌智能音箱,受内容版权问题,受硬件补贴政策,均已经不见踪影。
  • 反观小厂,则各有各的活法,不过同样遵守着直接面向市场需求,AI行业比起其他的科技类公司,员工成本,服务器费用都会更高,再加上AI行业目前属于吐泡沫阶段,大环境融资困难,保持健康的现金流成为了每家AI小厂的重要问题。经历了资本浪潮的洗礼,目前独角兽等级的,语音行业有讯飞,图像行业有商汤和旷视,芯片行业有寒武纪和地平线;其他行业有基于图像识别的自动抄表设备,有基于人机交互的智能客服,儿童陪伴机器人。例如Roobo,以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姿态,对外输出集成ASR,NLP和TTS的一键接入SDK,联合智伴强大供应链,与2018年上半年打开了市场。
AI行业随着资本浪潮的起起伏伏,目前依然被很多人认可其价值,在大公司主生态,小公司主产品的市场中,游戏才开始没多久,依然大家都还有机会。

姚鹤鹤


1 AI肯定不是只跟科技巨头有关,小企业也有很多胜出的机会

要知道人工智能是极其复杂的技术概念,是融合了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哲学的交叉学科,凡是使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决策等功能,均可认为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

巨头可能在资金上面有优势,但是AI不止是资金就可以搞定,是绝对的智力密集型产业

阿里巴巴这么大的体量,它的人脸识别核心技术却不是自己研发的,而是来自旷视科技。

旷视科技是计算机图像和视觉领域的四小龙之一,这家公司最初只是由3位清华大学的毕业生设立。

2 小公司如何在AI时代竞争?

小公司如果想在AI时代竞争,有几个方面:

1)如果是小的AI技术公司

首先,你得有非常好的技术基础(通常是创始团队技术很牛),有好基础才有突破的可能;其次,找到一个非常细分的应用场景,通过开源代码(自己做源技术开发,除非创始团队是技术天才,否则还是要认清现实,很多公司已经做了探索性工作,借鉴即可)快速打造解决方案;再次,快速卡位占领小众市场,先养活自己(因为头部公司已经把融资都拿走了),并根据市场情况向大众市场扩张。

2)如果是想利用AI技术实现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

首先,你得了解当前市场主要技术形式;其次,结合自己行业特征和痛点,选择AI解决方案;再次,通过AI解决方案建立一定竞争优势,将这种短暂的优势尽可能放大。

至于企业该做的其他经营动作,也是必不可少的,AI只是赋能!


感谢阅读,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交流!


Famay心喜欢生


AI的底层技术已经被巨头公司搞定了,小公司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可以做的工作还是很多的,尽快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得足够好的数据,依然还是可以有很多的机会的。


王煜全


ai还不算啥时代,现在顶多算个题材,想玩玩也可以看看很多的开源框架


肥刀肥刀


省市区县为为单位,企业个人为点,还是自己想想,机遇有很多,怎么做还得自己出谋划策,别人说的做的不一定都一样,未来更多的是合作,平台化更重要,有什么,没有什么,可以做什么,能改变什么可以多想想,一定有用。


广州固銘信息何布斯


AI只是个方向,最终会落地在比如自动驾驶等领域,小公司没有资金在这种大领域里去竞争,可以做一些小领域,可以快速获利的小产品。像什么智能空调,台灯,等小方面,投入小,竞争也相对小些。容易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