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揚州,一場泯滅人性的大劫難,數十萬民眾慘遭殺戮

揚州十日"也稱"史可法抗清"。這是指滿清鐵甲在攻陷明都北京之後,進而又向南明弘光政權發動的一次進擊,血洗揚州的歷史事件。

明帝都北京淪陷後,南明第一帝朱由崧在眾人的擁護下於明朝陪都南京登基稱帝,歷史自此誕生了一個短暫的王朝"南明弘光政權"。

可是,南明弘光過度政權自建立初始,內部各種矛盾不斷,逐漸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

而且,南明政權則牢牢掌控在馬士英、阮大鋮手裡。

同時,明朝衛戍於江北四鎮的地方大員劉澤清、高傑、劉良左、黃得功在滿清鐵騎即日可達之時,

不顧民族大義,互相之間為了一己之私開始了內耗,也由此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大敵當前,兵部尚書史可法臨危受命,統御江北四鎮,抱著勢與滿清拼死一戰的決心。

由於,南明政權於內有奸臣當道,屢受掣肘,於外則有四鎮之將不聽其令。

因而,身為兵部尚書的史可法則有名無實,無兵可調,無奈之下,後撤固守揚州。

血戰揚州,一場泯滅人性的大劫難,數十萬民眾慘遭殺戮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仲夏,闖王李自成攻克明都北京,立國270餘年的大明王朝就此覆滅。

曇花一現的南明弘光政權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南明弘光政權初見之時,實力也不可小覷。

一是,因為江南富庶之地一直在南明小朝廷的控制之下。

二是,因為南明擁有五十萬的雄兵。

按理說,這種軍事力和經濟實力,且不論"捲土重來未可知"。

就論覆盤的機會吧,南明至少有半數的勝算。

但南明第一帝,一則有其名無其權,二則昏庸無能,以至於南明弘光政權自復建初始,就因為利益問題而衝突不斷,腐化之風日盛。

國之君主都聽天由命、及時享樂了。

那麼,臣子們自然也就紛紛開始自尋退路了。

作為南明第一帝的朱由崧,在政治毫無主見,在生活上又荒淫無道。

在外敵入侵的生死存亡之際,南明朝臣彼此之間亦不能同心戮力,以恢復振興南明大業為己任。

而是繼續上演著黨派之爭的陋習,在朝廷內分成兩大勢力集團,相互之間、懷挾私利、勾心鬥角、抨擊政敵。

尤其是馬士英、阮大鋮等人為首的陣營。

藉以擁戴朱由崧登基稱帝之功和放任姑息朱由崧"驕泰淫泆"而頗受恩寵,獨攬政權,享受著窮奢極侈的生活。

並竭力排擠史可法、高弘圖等剛強正直的大臣。

以至於,將南明德高望眾的史可法擠出南京朝堂,到了揚州。由此將南明小朝廷搞的是一塌糊塗。

血戰揚州,一場泯滅人性的大劫難,數十萬民眾慘遭殺戮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史可法並未由此置身事外,反而是將自己再次置於一種絕境之中。

史可法為何退出南京,敗走揚州呢?

是因為其懦弱無能、還是無謀無勇、又或者其本來就是一位志大才疏之輩!

究其在與馬士英、阮大鋮等為首的勢力集團鬥爭中敗北的原因,無非只有一種解釋。

那就是,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雖說其樂無窮!

但唯不能與小人鬥嘴、鬥利、鬥狠。

所以,當史可法在離開南京,抵達揚州之後。

首先、極力扭轉不利的局勢,並妥善控制住因馬士英、阮大鋮所導致的負面影響。

其次、力勉三軍將士積極備戰,全面整治城防戰備,努力周旋於各方勢力之間、團結民眾的力量,共圖抗清復明大業。

公元1645年(弘光元年)桃月,清軍統帥多鐸率領所部人馬經由西安揮師直逼江南防線。

清軍自虎牢關(河南滎陽水鎮)一分為三,進而相繼攻陷了南明弘光政權在中原的軍事重地"歸德",沿途諸州縣駐軍,皆聞風祈降。

"三月,大兵入儀封,破歸、睢,進逼江北,直下徐、潁。"《三藩紀事本末.卷1》

血戰揚州,一場泯滅人性的大劫難,數十萬民眾慘遭殺戮

公元1645年(弘光元年)四月九日,深入中原之地的清軍自歸德兵分兩路向南縱深攻擊。

首先、第一路清軍攻打亳州,意欲進軍淮南腹地。

其次、第二路清軍則攻打徐州,繼而向淮北地區縱深。

千算萬算,不如天算。清軍本以為會有一番惡仗要打。

誰知徐州守將李成棟臨陣倒戈降於滿清,並自為嚮導,指引清軍向江南進軍。

風雲突變,內戰再起。

恰在此時,南明小朝廷爆發內部戰爭。

原駐守于軍事重地武昌,手握重兵的左良玉,因鄙視馬土英等人禍國殃民之舉,毅然豎起正義的大旗,以"清君側"為名,揮師進犯,兵臨南京。

馬士英、阮大鋮得到軍報後,火速回調各路明軍馳援阻擊,自武昌出發的左良玉所部,同時急調史可法所部回防南京。

當史可法行軍至浦口時,左良玉突然病故,其"清君側"之師,進攻南京的勢頭驟然終止。

"四月,左良玉以清君側為辭,提兵下九江;急調得功、良佐御之。"《三藩紀事本末.卷1》

南明政權鷸蚌相爭,清軍坐收漁翁之利。

趁南明政權內爭之時,滿清鐵騎揮師南進,如入無人之境。

先是力克亳州,後相繼奪取淮安、泗州,並逐漸對揚州形成了合而圍殲的趨勢。

所以,史可法在得知揚州日益危急,秉持著為國捐軀的心態,與副將史德威帶領區區數千明軍將士連夜回援揚州,誓死抵禦清軍的進犯。

血戰揚州,一場泯滅人性的大劫難,數十萬民眾慘遭殺戮

公元1645年(弘光元年)四月十四日,星夜兼程的史可法及數千將士抵達目的地揚州,恰遇高傑的部下將各種船隻乃至牲口家畜悉數掠奪一空,潰逃至泰州避難。

此舉令本是城防薄弱的揚州更是雪上加霜。

公元1645年(弘光元年)四月十五日,清軍的先鋒部隊兵臨揚州城下。

數日之內,清軍便在揚州城下已聚集了數萬兵力。

各路清軍在豫親王多鐸的帷幄下,源源不斷地向揚州聚攏,漸漸對孤立無援的揚州形成了重重圍困之態勢。

揚州之戰,迫在眉睫。敵我雙方的攻守態勢是:

清軍十萬餘眾集結在揚州城下,其中不乏火炮等重型武器,而揚州內的守軍只有區區萬餘人。

其中,還包括2000名剛剛招募的新兵,敵我兵力相差巨大,強弱懸殊一目瞭然。

血戰揚州,一場泯滅人性的大劫難,數十萬民眾慘遭殺戮

揚州危在旦夕的關頭,史可法積極消除負面因素。

一方面部署揚州防禦,另一方面寫下血書快報南京,要求朝廷派兵增援,同時籲請各鎮明軍馳援揚州。

當時,偷安於南京的南明政權已經是腐化嚴重,傀儡皇帝朱由崧昏庸荒淫,朝政大權均由奸滑諂媚的馬士英、阮大鋮等奸黨操縱著。

因而說,南明滅亡之路,註定是無法挽回了。

故而南明內閣首輔的馬閣老,出於一己之私,完全不顧揚州數十萬民眾的生死,對史可法的請求棄之不顧。

就連明軍駐守於各軍事重鎮的軍團也都見死不救,僅有駐守在高家集一線,防禦淮河重地的左都督劉肇基和副總兵莊子固率領所部區區千餘人增援揚州。

(劉肇基,明代錦州戰役的功臣,其曾與吳三桂並肩作戰,其也是明代平西伯、清代平西王吳三桂的救命恩人。)

血戰揚州,一場泯滅人性的大劫難,數十萬民眾慘遭殺戮

此時此刻,孤立待援的揚州已被清軍重兵圍困的風雨不透。

清軍統帥多鐸曾屢次派人前往揚州勸降,但皆遭到了史可法等人的拒絕。

清軍屢次勸降都無功而返,面對軟硬不吃的史可法,清軍統帥多鐸惱羞成怒,便下令諸路清軍,不惜一切代價攻打揚州。

望著風雨飄搖的戰爭形勢,危如累卵的南明政權,耽耽虎視江南的滿清鐵甲。

史可法和史德威、樓挺、劉肇基、乙邦才、莊子固等人深知明朝的大勢已去。

但"誓與城為殉"的信念與守城抗清的決心卻沒有絲毫動搖。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戰雲密佈的揚州城內,史可法首先命令:

劉肇基軍團固守揚州北門;

施鳳儀率所部人馬守禦利津門(東門);

黃位帶人守挹江門(鈔關門);

史可法則親自駐守在通泗門(西門)。

同時,揚州知府任民育號召城內數十萬民眾環城死守揚州。

但是,清軍對揚州全面發起總攻後不久,明軍陣營出現了叛變者。

明軍的李棲鳳所部、陣前副史高岐鳳等二人皆是貪生怕死之輩,完全不顧揚州百姓的安危,趁著夜幕降臨的時候,帶著所部人馬共計四千餘人臨陣投敵。

血戰揚州,一場泯滅人性的大劫難,數十萬民眾慘遭殺戮

怕什麼來什麼。揚州城防本以是捉襟露肘,李棲鳳和高岐鳳卻在決戰之際臨陣倒戈,簡直就是落井下石,讓敵眾我寡的揚州戍守越發薄弱。

雖說守禦揚州的兵員數量所剩無幾,但固守揚州的區區之眾都能以民族大義為起點以及被史可法"懷瑾握瑜"的忠節品德所感化。

因而,民眾胸懷誓與揚州同生死,共存亡的堅定信念和視死如歸的決心,晝夜據守,殺敵致果,頻頻擊敗清軍的進攻,以至於清軍死傷較多。

清軍自入關以來,一路南下,所向披靡,就沒有遭遇過如此頑強的抵抗,鬥志略有低落。

清軍統帥多澤見揚州久攻不克,城內軍民沒有絲毫悔悟之意,便下令炮軍部隊馳援揚州。

血戰揚州,一場泯滅人性的大劫難,數十萬民眾慘遭殺戮

清軍在紅夷大炮的支援下,利用炮火覆蓋,打擊揚州守軍。

清軍密集的炮火猛攻揚州,但揚州守軍有效地組織了反擊。

明軍炮彈也如雨點般落在了清軍的陣地,擊殺敵軍數千人。

在史可法的領導下,揚州城內的百姓都前仆後繼地加入到了這場家園保衛戰中。

數十萬軍民團結一致,戮力同心,浴血奮戰,同清軍展開了一番生死之戰。

防守揚州的明軍諸將個個視死如歸,一馬當先,率領守城將士勇猛殺敵。

清軍先後發動了數十次猛烈攻擊,但皆被同仇敵愾的揚州軍民所逐一擊潰。

血戰揚州,一場泯滅人性的大劫難,數十萬民眾慘遭殺戮

公元1645(清順治二年)4月25日,清軍的一支部隊喬裝詭稱是援軍,於凌晨時分將揚州西門城牆轟塌。

於是,清兵猶如潮水般湧入揚州城內,逢人便殺,揚州頓時便是一片屍山血海。

"二十五日,大兵攻城,炮發,城牆、敵樓頃刻崩陷。"《三藩紀事本末.卷1》

揚州城破之後,史可法準備自盡,但為清軍所生擒。

清軍俘獲史可法後,多鐸敬重其是人才,親自前去勸降,施展渾身解術對其危迫利誘。

任你千變萬化,我有一定之規。史可法任憑多澤百般利誘,仍不為所動,寧死不屈,慘遭殺害,以身殉國。

"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州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南疆繹史》

血戰揚州,一場泯滅人性的大劫難,數十萬民眾慘遭殺戮

揚州城破,史可法亡,眾將士雖悲慟欲絕,但仍舊在拼死抗擊。

劉肇基軍團經揚州一戰損失殆盡,其橫戈躍馬帶領僅剩四百餘人的敢死隊,衝向敵陣,在殺敵千餘之後,皆悉數壯烈殉國;

明將莊子固的所部人馬,共計700餘人皆以精忠報國盟誓,在刀光血影,屍橫遍野的巷戰中奮勇殺敵,一直戰鬥到彈盡人絕;

原兵部尚書張伯鯨不甘受辱,也追隨史可法自盡而去。

明將樓挺將自己年幼的孩子託付給同僚之後,也投入巷戰之中,後自刎而亡。

其它諸將,如副將乙邦才、馬應魁、莊子固、江雲龍、李豫、參將陶國祚、許謹、馮國用、陳光玉、李隆、徐純仁;

遊擊李大忠、孫聞忠、都司姚懷龍、解學曾等明軍將領及所部人馬也紛紛在巷戰中與清軍英勇廝殺後捐軀殉國。

血戰揚州,一場泯滅人性的大劫難,數十萬民眾慘遭殺戮

揚州城淪陷後,兵部主官何剛投井而死,揚州知府任民育在一家老小皆投井自盡後,掛官印,穿官服,大義凜然,端坐在知府大堂,被清軍俘獲,不久慘遭殺害。

清軍十分仇恨揚州民眾的負隅頑抗。所以,滿清攝政王多澤便下令實施慘絕人寰的屠城,放縱清軍擄掠燒殺。

最終導致揚州數十萬百姓慘遭大肆屠殺的一個歷史事件。

這就是聞名史書的"揚州屠城十日"。揚州淪陷後,五月,清軍一鼓作氣,渡江而下,繼而攻陷鎮江,奪取瓜州。

血戰揚州,一場泯滅人性的大劫難,數十萬民眾慘遭殺戮

自此,南明政權部署在長江南部的防禦戰線整體崩潰。朱由崧則匆忙潛逃蕪湖。

隨後,留守南京的大臣獻城降於滿清。自此建立不到一年的南明弘光政權走向了國滅種亡。

數日之後,南明第一帝朱由崧被清軍俘獲,同年押運至北京處決。

清軍屠城,殺戮十日,致使擁有數百年曆史的一座繁榮之城"揚州"成了一片殘垣絕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