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城」四川與日本(五)——百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成都

「讀城」四川與日本(五)——百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成都

「讀城」四川與日本(五)——百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成都

「讀城」四川與日本(五)——百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成都

1909年成都陝西街一帶街景 張柏林/攝


編者按:在這次嚴重的冠狀病毒疫情期間,日本對中國予以很大的支持和幫助,援助物資外包裝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暖情令人銘記。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中國與日本有著漫長的友好往來,這當中,四川亦如此,峨眉月明,富士雪滿,一些歷史傳奇從時光深處閃耀升騰,直抵今日的勃勃脈動。


中野孤山 /文 郭舉昆/ 譯


1906年秋天,應四川總督錫良邀請,日本廣島的中學教師中野孤山來到成都工作,在這座西南故都生活了2年多時間,回國後,他以自己所見所聞,寫成《橫跨中國大陸——遊蜀雜俎》一書,記錄了許多當時四川尤其是成都的真實狀況。世事如蒼狗浮雲,如今,一百餘年過去後,成都的巨大變遷令人驚歎。


「讀城」四川與日本(五)——百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成都

本文作者中野孤山在成都


成都人的年


乾坤一轉,年月更新。蜀人也同樣有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想法。年底逛街時,看見有稀稀拉拉的人在打掃灰塵。從歲末的二十五六日至新年的這段時間尤其盛行燃放爆竹。除夕夜,大街小巷都會放個通宵達旦,爆竹聲吵得人幾乎無法入睡。正月初一,去街上逛了一圈,看到燃放過的爆竹到處都是,狼藉一片。


正月初一這天,家家關門閉戶,街上行人稀少,惟有茶館與往常一樣茶客盈門。城內既看不到國旗,也沒有裝飾松竹的人家(日本人過年有在家門口裝飾松竹的習俗)。千家萬戶都張貼用正楷毛筆字寫的大紅對聯。我在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一連三天都起了個大早,好奇地上街觀看。各家各戶都按自己的意願貼對聯,我有暢遊詩林、欣賞韻花的感覺。


“福”、 “出門大吉”、“三星在戶”、“五福臨門”、“闔闢威宣”等貼在出入口。以下的對聯,則是貼在門板上的(注:這裡的門板與日本有很大的不同,是由八九寸寬、兩三寸厚的木板構成的。要一塊塊地取下來或安上去)。


“一宵竹爆,萬里春風。”

“花開富貴,竹報平安。”


“年從夜半分新舊,春向梅邊問早遲。”

“萬國笙歌醉太平,九天日月開星運。”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服喪期間的人家寫在白紙或黑紙上的文字自然給人一種悽慘悲傷的感覺。凶事決不用紅紙是這裡的風俗。


“思親忘年,守制讀禮。”

“暮雨梨花千古恨,西風蓼葉滿天愁。”

“不迎不送來家禮,自來自去弔客情。”


家家戶戶的房簷上垂掛著少許翠柏,其中,也有添插了松枝的(這裡松樹極為罕見)。不過,此舉非常煞風景,絲毫沒有給新年的景色添光加彩(這也許是按日本習慣的眼光來看待的緣故吧)。有的人家把用銀紙製作的馬蹄銀模型吊在屋簷下,為將來賺錢圖個吉利。初一的早晨,人們要吃一種叫湯圓的糯米粉丸子,仍然是圖個吉利。


據說,男子在正月初一、初二,女子在初五、初六要去拜年。拜年的人把自己的名刺(由七、八寸長,四、五寸寬的紅紙製成的名片)貼在受拜者家入口處的柱子上。在街上走一圈,可以看見很多名刺。據說:誰家柱子的名刺越多就越榮耀。


由於有“酒,無量不及亂”的教訓,平常自不必說,就連過年,也看不到因喝狂醉而步履蹣跚的人。


「讀城」四川與日本(五)——百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成都

清末川西新春民俗 那愛德/攝


到正月十五為止,蜀人有拜佛燒香的習慣。南門外的武侯祠、草堂寺擠滿男女老幼(只有正月的這十五天,男女可以在同一個地方玩耍)。良家婦女平時不能外出,只有在這個時候,她們才可以身著盛裝,或乘轎而行,或蹣跚而去。草堂寺在人日(正月初七)那天,遊訪的人絡繹不絕,有“錦裡春風公佔卻,草堂人日我歸來”等詩句(“公”指的是草堂寺祭祀的詩聖杜甫)。


車道及街道


蜀都的街道完全是用石頭(砂岩)鋪成的。比如東大街又寬敞又漂亮。其街道的中央,有一條筆直的、寬五寸的溝狀路,這就是車道。獨輪車經常沿著這條溝道搬運貨物。我國的車有兩個輪子,是拉著走的,而蜀地的貨車是一個輪子的,從後面推著走。運貨時,可以一直看守著裝在車上的貨物。因此,貨物不會有散落遺失的情況。這一點的確非常方便。有時,還用獨輪車載人。這種時候,一般要在車上牢牢地捆上一把竹椅子,讓人坐在上面,推著車走。偶爾也有讓人坐在貨物上的。


由於獨輪車道是單行道,因此,或許有人擔心往來的獨輪車會不會發生衝撞。其實,這不成其為問題。好像都是裝載貨物少的車離開溝道,讓裝載重貨物的車通過。這一點充分地體現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也許還有人認為獨輪車很危險,因為只有一個輪子,載人的時候有可能翻車把乘客摔出去。不過這也不成問題。首先車輪是木製的,有四、五寸厚,直徑也不大,很穩當。車體左右的邊緣也可以用來防止傾斜。另外,車是從後面推著走的,可以照顧周全。並且,推車的方式也極為巧妙。只是,車軸的輾軋聲嘎吱嘎吱地傳得很遠,聽起來很刺耳。


「讀城」四川與日本(五)——百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成都

1900年成都的街道 約翰.伯奇/攝


轎子與轎伕


蜀都最多的交通工具是轎子,可與我國的馬車媲美。不過,轎子分好幾種,有下等人乘坐的、中等階層以上的人乘坐的和高官乘坐的。根據其種類的不同,其結構有精緻、粗糙之別。下等人乘坐的轎子由兩人抬,中等以上的轎子由三個人抬,高官的由6人或12人來抬。使用最多的是3人抬的上等轎子。轎伕的工錢很有意思,不按時間多少計算,而是按路程的遠近來算。因此,無論花了多少時間,如果路程近,就得不到多少工錢。相反的,只要去遠的地方,既使花不了多少時間,工錢也很多。


還有一個有趣的規定,即按十字路口的數量來增加工錢。轎伕每人一天的工錢,一般是160文至200文。外國人付的工錢要高出很多,與本國人簡直無法相比。隨著對當地情況的瞭解,我們乘轎子也可以不花冤枉錢了,所付工錢幾乎接近一般情況。


「讀城」四川與日本(五)——百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成都

1909年成都郊外的道路 張柏林 /攝


無論到哪裡,看見的轎伕都是衣衫襤褸,皮膚患病,滿身瘡癬。歇腳時,他們一定會抓蝨子。如果休息時間延長,他們就會不擇地方倒頭便睡,要麼就去抽鴉片。乘轎人要上路的時候卻找不到人,打發夥計去找,結果發現轎伕在前面兩三條街的地方抽鴉片,竟恍恍惚惚地進入了夢鄉。他們揉著眼睛、慢吞吞地走回來。不過,他們一旦抬起轎子來,就腳下生風,快步如飛。尤其是在人多嘈雜的地方,他們的號子聲高昂嘹亮,腳步更快,如果行人動作遲緩、躲避不及的話,就會被他們撞倒在地。然而,絕對沒有人對此加以抱怨。這似乎是沾了孔子教誨的光。因為,人們認為自己躲避緩慢才是恥辱。


另外,把客人送到約定的地方之後,或者當天的抬轎工作結束以後,轎伕一定要向乘客討些酒錢。這個習俗是四百餘州通行的,而非蜀都獨有。並且,這種情況,不僅僅侷限於轎伕,苦力自不必說,就連夥計也會如法炮製。這可以說是國風。業務不分鉅細,時間不論長短,結束的時候,不論多少,一定要賞酒錢。


因此,他們認為討酒錢是理所當然的。如果忘記給他們,就會遭到強行索要。酒錢由轎伕和乘轎人的夥計共同分享。在下等人眼中,乘轎人只是有錢而已,誰要是希望得到夥計或轎伕的誠實和忠誠,那簡直是異想天開。不過,在我國,要想得到夥計、婢女、車伕和馬丁的忠誠也絕非易事。在這一點上,大概任何國家的情況都是相同的。


自來水之開端


蜀都的市內也出現了自來水,它是在光緒三十二年出現的。其自來水與我國的完全不同,引水管是由粗大的竹子連接而成的。竹子的連接處用苧麻捆綁,再敷上水泥。各街的要地都挖有蓄水井,井的周圍及井底,用木板圍起來,以防止水的滲漏或外部水浸入。


「讀城」四川與日本(五)——百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成都

1912年成都的水車


引水管從側面插入井內,讓水流進井裡儲存起來。生活用水就從這樣的井裡汲取。水道彎曲的地方要用木桶接水。水源是錦江,自來水不是從錦江直接通到市內的。先用一個直徑為三丈的大水車把錦江水打上來,然後,把江水存放在位於市內一角的一個水泥蓄水池裡,再通過引水管把池裡的水引到各條街上的蓄水井中。這個蓄水池之小,簡直就是一個模型,不太實用,如同兒戲。市內的人也不太用這種自來水。也許這是一個嘗試,但好歹是蜀都自來水之開端。


滿街的挑水夫


在蜀都能見到水井,但當地人完全不把井水用作飲用水。蜀都80萬人口,每天飲用的都是渾濁的錦江水。城內也有一條小河,他們也利用這條河裡的水,但大多還是從城外挑水,因此,需要挑水夫從早到晚拼命地運水。無論住在哪裡的人家都僱有挑水夫,不過,那些生活貧寒的人家沒有辦法僱人挑水,他們只得從開水店一文、兩文地買開水來用。飯菜也是買的,因此,他們不用生水。買開水的時候,既有帶著手提桶去的,也有拿水壺去的,還有提小桶的人,形形色色,五花八門。


「讀城」四川與日本(五)——百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成都

民國初年的成都東門碼頭


想喝茶有茶館,可以去那裡喝,茶館因此晝夜生意興隆。由於挑水夫一大早就要從城外為全體市民挑飲用水,因此他們往來的街道,不僅被水桶裡溢出的水浸泡溼潤,而且有的地方甚至於還水流成河。挑水的路程很遠,蜀都方圓30華里,直徑10華里,佔地面積並不算大,但密集的人口,全靠人的肩頭從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往裡挑飲用水,因此,僅這些來來往往的挑水夫就把挑水經過的主要街道擠得水洩不通了。不過,他們採用靠右通行的方法解決了相互碰撞的後顧之憂。井水似乎只用來洗東西,而且用得不多,衣物等大都拿到河邊去洗。井的構造與我國的大相徑庭。從井底到井口越來越窄,口徑只有一尺五寸至二尺左右,而內部的水面直徑卻有一丈多。並且,井口比四周的地面稍低,或一樣高低,下大雨時,井周圍的雨水都流進井中。從儲水的角度上講,這樣很經濟,但在我們看來,則有些不可思議。不過,當地人認為,井就是儲水的地方,讓雨水流進井裡是理所當然的事。問他們井水用在哪些方面,說是用來澆灌菜園。他們無論走到哪裡,好像都是飲用河水,也不管河水的清濁。如果河水渾濁,他們就把雜質沉澱後再飲用。除河水外,他們決不飲用其他的水。


蜀都出美人


蜀都婦女要纏足,她們雖然步履蹣跚,但個個花容月貌,姿色迷人。她們身著齊臀簡袖上衣,下穿長褲,不用衣帶。不過,便服後面有兩根細帶,打著死結。頭髮一概攏起來,罩著髮網,此乃當時的流行髮型。十二三歲的女子,右邊頭髮紮起來,戴著漂亮的絲纓,還彆著寶石類飾物。她們踢羽毛毽子的樣子,勝過我國用木拍打羽毛毽,天真可愛。下等女子用紅棉線自發根處把頭髮纏起來垂在腦後。婦女的鞋子很小,有的還不足兩寸長,力求只有一瓣蓮花大小。她們步履蹣跚,行走艱難,因此,外出必須坐轎。至於下等婦女,外出時都要攜帶一個小竹凳,因為站立非常困難,在外聊天時她們要坐在竹凳上,哪怕是隻聊一會工夫。無論身份貴賤,自己的鞋子和髮飾都得自己製作。然而,裁縫卻成了男人的職業,下等婦女只能做縫縫補補的工作。有滿臉皺紋、面色蒼白的老婦在大街旁擺縫補攤的,也有挑著花生沿街叫賣的。我在城外散步時,偶爾見過手拿鋤頭幫男人幹活的婦女。我從未在店頭路旁見到過體態豐滿、臉色紅潤的妙齡女子。婦女不隨便在他人面前露臉。


「讀城」四川與日本(五)——百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成都

民國時成都東大街 費爾曼/攝


蜀都的婦女,臉部輪廓分明,面色紅潤,鼻樑高而不尖,眼睛明亮,嘴大小適中,頭髮漆一般烏黑、絲一般細柔,天生麗質。她們上身前傾,走起路來時腳步蹣跚,雙手擺動,這大概是纏足使然。看慣之後,覺得她們的姿態非常優美。


蜀都自古以來是出美人的地方。蜀都出美人,與蜀人重視婦女,不讓她們參與勞動,而讓她們在家養顏,飽以美食等有很大的關係。也許是因為遺傳,也許是因為自然淘汰,也許是因為氣候的原因,她們與滿洲的婦女在人種上的的確確有所不同。


結婚儀式


有一種被稱為算命先生的人,僅三四十文就給人算一卦。媒人事先請算命先生給自己想說媒的男女算卦,看他們的天干地支是否相符。算命先生翻八字經占卜,如果斷定雙方干支相符,性情相投,媒人便先將這個情況告知男方的父母。然後男方的母親就去女方家相親。這時,當事的女子要身著盛裝出來亮相展示。如果去相親的男方母親看中了這個女子,想要她當兒媳婦,就久坐不起,否則,喝完茶就起身離開。久坐不起是要這個女子過門的暗號,女方家裡就拿出飯菜好好款待。這與我國的風俗有些類似。


7天之內,把舉行婚禮的日子通知給女方家,這7天稱為報期。如同我國送彩禮一樣,男方要送給女方化妝品等東西,女方家也要在儀式前一天將新娘的衣服等用品以及送給男方的帽鞋等東西一併給對方送過去。漢族婦女平常都穿長褲,但婚禮那天要穿半截長裙。衣服和裙子上都有刺繡,非常漂亮。與我國不同,她們不用繫帶子。一切準備就緒,大喜的日子終於來臨。婚禮當天,新娘身穿這種禮服,精心梳妝打扮一番,乘上特別準備的轎子去男方家。雖然上流社會也有男方去女方家上門迎親的,但那畢竟是少數。迎娶時間大都在傍晚。兩家都用紅紙寫上“喜喜”字與“福”字,到處張貼,喜慶之聲遠近盪漾。這個“喜喜”字與“福”字相同,有喜事時一定會用到,是表示雙重喜慶的吉利文字。時辰一到,男子就站在設有天地君親師位的房間裡等候。待女子一到,兩個人就雙雙來到家人親戚的座位前,先對天地行三叩九拜之禮,然後對家人施以同樣的禮節,最後男女雙方對拜。


「讀城」四川與日本(五)——百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成都

民國時成都郊外的一戶民宿 邁當斯/攝


儀式結束後,新婚更衣,來到女賓前,招呼她們吃喜酒。新郎則招待男賓。據說,喜酒的費用佔去婚禮費用的大部分,極為鋪張。此後第三天,新娘要回孃家。第十五天再次歸寧。頭一次回孃家時,當天就得返回丈夫身邊,但第二次回去,就會在孃家住上十來天。新娘乘花轎過門、離開親生母親時要號啕大哭,這已成為一種風俗習慣。因自己出嫁,離別愛深恩重的父母,還不得不把他人父母當生養雙親,此種景遇,乃悲傷之由也。一想到自己住慣了的家,從今往後再也不能居留,以女性之情感,也會痛哭流涕的。所謂悲喜交集,大概就是這種事情吧。所有的婚約都按雙親的意思辦,作為兒女的男女雙方,不能對此有怨言,要給人很圓滿的感覺。


東洋車和馬車


蜀都的車是獨輪的,從後推著往前走。搬運貨物自不必說,也用來載人。路上一定有一條溝狀的車道,車軸輾軋的聲音傳得很遠,異常刺耳。東洋車(人力車)和馬車,於光緒三十二年四川省勸工總會(勸工博覽會)召開之際開始出現。當時,在蜀都南門外約有50輛人力車和四輛馬車往來於二仙庵與蜀都之間約七八華里的路段。此乃蜀都人力車和馬車之開端。當時的車道利用的是人行道。在勸工總會召開之際,人行道路面加寬,並改良成弧形。在會議期間,車道禁止一切人乘轎、騎馬及徒步往來。換句話說,就是不乘坐馬車或人力車者不允許在車道上通行。由於沒有專門為步行者鋪設道路,車道一側的田圃,在沒有經過任何人的同意下就變成了人行道。這是原來的人行道禁止通行後的必然趨勢。車道設置有巡查,其服裝為土黃色,德國式的帽子上彆著一枚帶“警”字的銀白色微章。巡查手持一根約三尺長的青岡櫟木棒,腳穿一雙肥大的鞋子。停車場位於南門前不遠的地方,那裡搭有一個棚子,夜間,車子停在這裡。人力車伕與普通人不同,頭上沒留辮子,只有一寸長左右的留海兒,很有趣。乍一看,他們個個營養不良,原來,他們就是那個兩個乞丐工廠的乞丐,他們構成了與眾不同的另一類世界。


「讀城」四川與日本(五)——百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成都

1914年青羊宮八卦亭 謝閣蘭/攝


馬車由一匹馬來拉,塗成黑色,外觀非常漂亮。駕車人為普通人,辮子拖至腳後跟。他們不太會駕馭車馬,顯得狼狽不堪。人力車在蜀地被稱為東洋車,由兩個乞丐一前一後地推拉著運轉。前面拉車的,挺著胸;後面推車的,心不在焉地扶著車身。而且,他們以中國的走路方式慢吞吞地挪步,車輪吱呀吱呀地轉動,給人要死不活的感覺。客人坐在車內,身體往前彎曲,顯得極為不安。由於有4千年來乘坐獨輪車和轎子的遺風,他們即使坐上人力車,大概還是有乘坐獨輪車和轎子時的那種不安全感。車伕和乘客對人力車都不習慣,因此,東洋車的名聲沒有打響,與轎伕的快步如飛簡直無法相提並論。在勸工總會閉幕的同時,五輛東洋車和馬車也就銷聲匿跡了。尤其是在使用了四五十天後,其中大部分車已經破損。從製作粗糙及使用粗暴等情況來看,其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蜀都附近也沒有適合東洋車運行的道路,那些路只能過獨輪車或轎子,因此,要想使東洋車這種雙輪車盛行,首先必須改造道路。大清國國家龐大,設施規模也宏大,可就是道路極為狹窄,沒有便於雙輪車通行的道路。畢竟,他們出行時從來都是乘坐轎子,搬運貨物時,要麼肩挑背扛,要麼利用獨輪車,因此,他們不僅不會抱怨這些路窄,而且還對其加以了充分的利用。這些道路基本上是用石塊鋪成的,不過,很多地方因年久失修,路面或從中央縱向裂開或嚴重磨損,還有的地方因路面石塊破碎,使人無從下腳,寸步難行。


文廟


文廟就是聖堂,是祭祀孔子的廟宇。文廟僅成都就有三個,一個屬成都府,另外兩個歸華陽縣和成都府共有。三個文廟都莊嚴肅穆,花柏四季鬱鬱蔥蔥,顯得非常神聖。尤其是成都府的那個文廟,幽雅氣派,每年的二月和八月,要舉行祭奠。平時,廟門緊閉,不讓人進,但在此祭日,即要把聖域內重重鎖閉的左右大門全部打開,祭祀活動在人人入夢的半夜舉行,令參觀者無限感慨。我曾和兩三個朋友一邊揉著朦朦睡眼一邊參觀。石階下方的水泥地上,鋪有粗毯,總督將軍及文武百官身著大禮服威儀堂堂地跪在上面。石階上方的石庭裡擺放著無數的金石絲竹樂器,有七八十個樂師在演奏舞樂。在點燃一對兩丈多高的火炬的同時,儀式正式開始。總督及以下官員依次從東側上階梯,快步行至靈前三叩九拜,施以最高敬禮,然後從西側下階梯,回到自己原來所在的位置上。祭文在各位官員頂禮膜拜的時候高聲誦讀。如此這般,反覆三次,儀式大約進行半個小時。時至四更,森森古柏,被火炬映照,幽靜森嚴,使孔子更加神聖,其容貌也彷彿顯現在眼前。


「讀城」四川與日本(五)——百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成都

1914年成都文廟 謝閣蘭/攝


學校裡一定設有祭祀孔夫子的聖壇,這已成為華人道德觀念的中心點。這與我國在學校裡供奉孔子的畫像意義相同。無論去哪家看,都有一個上書“天地君親師位”六個大字的牌位,這是家家戶戶的道德觀念的中心點。正如聖壇要安放在學堂最神聖的禮堂裡一樣,6字牌位也要安裝在家中最顯赫的位置,也就是堂屋中央正面的地方,相當於我們日本安放神龕的位置。牌位大多是燙金大字,相當氣派。人們受恩於天地,受惠於君親,因此,把有大恩大惠的天地君親供奉上。又因受業得道於師,所以,師亦被尊崇拜奉。應該說,知其根本,才能知道應當報答的地方。我等偶爾見之,無不為之動容。但不知這些對中華民眾之道德觀念是否真的具有感化的功效。


惜字塔


惜字塔在我國是完全見不到的東西。大的塔有幾丈高。惜字塔數量非常多,各學堂都有,用來焚燒書寫過的廢紙。其命名相當有意思。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尊重文字的國家,歷代的書體以及各個時代的雄筆名墨都會刻於金石,保留至今。兒童一進校門,首先以摹寫字畫開始,然後依照臨摹本書寫。他們的筆記記得非常認真,字跡美觀漂亮,如同出自書法家之手。他們不允許在文字上亂塗亂抹,也很忌諱把寫有文字的紙扔在地上任人踐踏。像我國那樣用來擦鼻涕、擦屁股,則更是一大禁忌。一切廢紙都要收進惜字塔中,並滿懷無限惋惜之情將其焚燒。不過也有把廢紙放在鼎中或乾淨的地上焚燒的情況。此乃該文字大國中不可忽視的習俗之一。


皇城門前


在蜀都的中央有一座蜀王的居城,城中央有歷史上著名的麻姑池(編者注:應為“摩訶池”)。如今這個水池呈方形,四周以磚砌成,中央修有一條寬約九尺的路,把水池一分為二。除降雨多的時期外,池中無水。麻姑池只是保存下來的一個古蹟而已,位於當時的優級師範學堂(小生供職的學堂)庭院內。


「讀城」四川與日本(五)——百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成都

1911年成都皇城內建築 那愛德/攝


皇城內有師範學堂、遊學預備學堂以及補習學堂,還有農政大學、法政大學等設施。整個皇城幾乎被學堂充滿。然而,在其西北角後門處有一個倉庫,藏有武器,倉庫前後有門衛,不隨便放人進入。前幾年,從大門的左側至明遠樓附近一帶全部被貢院佔據,從光緒三十一年到三十二年間,大部門貢院被取締,其材料用於現在的學堂建設等,其遺址也充作學堂。貢院是四川省選拔舉人的考場。


「讀城」四川與日本(五)——百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成都

1917年成都皇城一帶的石獅 甘博/攝


皇城門前是一個寬敞的市場,飲食攤點接二連三,雜亂無序。有說書的,有耍把戲和魔術的,還有站在小攤前吃肉包子和麵條的。有人提著山羊肉匆匆而過,有人沿街乞討,還有人邊走邊啃包子。道路擁擠,轎伕舉步維艱。喧囂聲起伏,吵鬧聲不斷,市場一片混亂。鳳起門的四周,有理髮攤、補衣攤、舊貨店、日用品店,還有從事下流職業的婦女一字排開等待生意。那裡基本上是下流職業者和小商小販雲集的中心。蜀都市場的狀況由此可見一斑。這種繁雜混亂的市場缺乏活力,給人閒蕩散漫之感。那些人完全沒有競爭意識。


「讀城」四川與日本(五)——百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成都

1894年的成都城池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