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大家——“易水學派”鼻祖張元素

張元素(1131~1234年),字潔古,金之易州(今河北易縣)人。自幼聰敏,8歲應“童子舉”27歲試“經義”進士,因犯“廟諱”而落榜,遂棄仕從醫,時年二十七歲。

張元素行醫一生,專注醫術,為人低調,重視臟腑辨證及扶養胃氣的理論,著名醫家李東垣、王好古、羅天益都是他那個時代的大醫家。同時,也都是他的弟子。

知識科普

童子舉(亦稱“童子科”,是科舉考試中特為少年應試者所設的考試科目。唐始置,凡1 0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者均可應試,每卷試誦經文1 0道,全通者授官,通七以上者予出身)

經義(科舉考試的一種科目,以經書文句為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中義理)

廟諱(封建時代稱皇帝父祖的名諱)

中醫大家——“易水學派”鼻祖張元素


成名之路

行醫之初,他沒有什麼名氣。有一次,在社會上享有盛名的劉完素病了,害傷寒八天不進東西,正不知該怎麼辦,張元素趕去探望他的病。劉完素有點瞧不起他,臉轉過去衝著牆壁不作聲。張元素說:“你憑什麼對我這樣不客氣呢?”

中醫大家——“易水學派”鼻祖張元素

等到他診完脈,說出脈情,又問是否服用的某種藥,劉完素點頭稱是。張元素說,你這就錯了。那種藥是主寒的,只能越服越重。你的病情這樣,應該服用某某藥才能奏效。劉完素聽了,大為歎服。按他指示的藥服後,病很快就好了。

張元素從此名聲大震,與劉完素相差無幾。後來,竟獨成一家體系,成為易水學派的開山鼻祖

中醫大家——“易水學派”鼻祖張元素

張元素故鄉如今的水口村

經典傳承

張元素著有《醫學啟源》、《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藥注難經》、《醫方》、《潔古本草》、《潔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 其中《醫學啟源》與《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最能反映其學術觀點。

中醫大家——“易水學派”鼻祖張元素

《醫學啟源》系張氏為教授弟子而作。以《內經》理論為本,旁參各家學說,結合個人心得編成。上卷論述天地六位髒象圖、手足陽明、五臟六腑、三才治法、三感、四因、五鬱之病、六氣主治要法、主治心法等。中卷論《內經》主治備要、六氣方治。下卷論用藥備旨,分述藥性、氣味厚薄、寒熱陰陽升降、用藥升降沉浮、補瀉法等。論證簡要,選方不泥於古,分析藥物歸經有創新見解,是張元素代表作之一。

人物評價

張元素醫學思想的可貴之處,首先是他具有革新精神。他虛心研究學習古代的醫學理論,但不拘泥古方。他明確地聲稱:“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就是說,時代不同,具體氣候和患病者的體質等情況不同,病情有變化,不能完全再按過去的處方用藥。他就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靈活地吸收前人經驗,結合自己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不斷總結,有了新的建樹的。

張元素以研究臟腑病機為中心,成為一派醫家之開山。對於脾胃病的治療方法成為易水學派師弟相傳的家法,其弟子李東垣、王好古均為中國醫學史上青史留名的人物。張氏對藥物學的貢獻很大,其所撰《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一文,探討藥物功效及臨床應用,後被李時珍收入《本草綱目》之中,可見其學術影響之一斑。

後世影響

張元素具體的醫學成就對於後世影響廣泛,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他的臟腑辨證說。即從人的臟腑寒熱虛實來談病機辨證的學說。對於一般內科雜病的治法,主張先從辨臟腑的虛實著手。如對肝病,他首先提出肝臟的正常生理,然後列述肝脈在各種不同病理情況下的變化,進而定出較標準的藥物和處方。其它臟腑也大致如此,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經驗,比前人的論述,更為深刻,有了大的發展和提高,自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二是他的遣藥制方論。即根據藥物的特性處方的一療病處方的一套理論。中醫學上,把寒、熱、溫、涼看作藥的氣,把酸、苦、辛、鹹、甘、淡看作藥的味,氣與味合,而成藥性。也就是藥效作用的根本所在。張元素認為各種藥物的氣味厚薄是不相同的,從這個觀點出發,他把藥物諸品分成五大類,這是他的創見。他還發明藥物歸經之說,取各藥性之長,使它們各歸其經。如同一瀉藥,有瀉肝火的,有瀉肺火的,等等。在這個基礎上,張元素擬定了制方的原則,共分“風、溼、暑、燥、寒”五種製法,十分詳盡。他以什麼特性的藥,治什麼症候的病,借相生相剋的關係,說明療病的原理,具有樸素的辨證因素,這一點是很可貴的。張元素在臟腑辨證,遣藥制方兩方面的理論,不僅在當時具有指導意義,就是今天,也仍為我們借鑑和運用,是對我國醫學發展的重要貢獻。張元素同劉完素一樣,弟子也很多。其中以李杲、王好古(均為河北人)為最著名,他們二人在易水學派中的成就最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