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理学:从意识到藏识,从对抗到看顾


佛教心理学:从意识到藏识,从对抗到看顾

橙全心理

佛教心理学将心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藏识。

意识是积极的觉察,西方心理学称之为显意识。要培养正念的能量,我们需要对自己进行的所有活动保持觉察,真正地存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之中。无论是喝茶或开车,都保持正念。当我们行走时,觉察自己在行走;当我们呼吸时,觉察自己在呼吸。

藏识也称为根本识,是我们意识的基础,西方心理学称为潜意识。那里藏着我们所有过去的经历,使我们具有学习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我们的身心常常不是一体的。面对日常工作,我们身体在做,意识却不在。我们单以藏识便可以处理很多事情,而意识就可以想着其他成百上千件事情。譬如,当我们开车经过一座城市,意识无需想着开车,仍可以抵达目的地,没有迷路或发生意外,因为藏识在独立运作。

心识就像一间房子,我们的藏识是地下室,我们的意识是客厅。心行(亦即心念、心理现象)包括愤怒、悲哀或者是喜悦,是以种子的形式存在于藏识之中。我们有愤怒、绝望、歧视、恐惧的种子,也有正念、慈悲以及理解的种子。 藏识就是由这些种子组成的,它像土壤一样,保存和滋养所有的种子。这些种子留在那里,直到我们听到、看到、读到或者想到一些事情触及了其中一颗种子,那颗种子就会让我们感到愤怒、喜悦或者悲伤。当种子成长,在意识的层面显现,进入了我们的“客厅”后,我们就不再称它为种子,而是一个心行。 当有人说了一些话或是做了一些事情惹恼了我们,触及我们愤怒的种子,种子就会在心识中显现,成为愤怒的心行。 “行”这个字是佛教术语,任何组合而成的或由其他条件聚集合成的东西都是“行”。记号笔是“行”;我的手、花、桌子、房屋都是“行”。房屋是物质现象,手是生理现象,愤怒是心理现象。

在佛教心理学中,我们说有51类不同的种子,会显现为51个心行,愤怒是其中一个。在藏识中,愤怒被称作种子;在心识中,它被称作心行。 当一颗种子(譬如是愤怒的种子)上升到我们的“客厅”,成为一个心行,我们能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接触正念的种子,邀请它也一起显现,“客厅”中便有了两个心行。 这是对于愤怒的正念。正念总是有个对象:当我们正念地呼吸,这是呼吸的正念;当我们正念地步行,这是步行的正念;当我们正念地进食,这是进食的正念。在这个例子中,正念是对愤怒而言的,正念觉察到愤怒,于是拥抱愤怒。 我们的修习是基于一种了悟——愤怒不是敌人。

正念和愤怒都是我们自己。正念不会压抑或者对抗愤怒,而是觉察愤怒和看顾愤怒。正如大哥哥帮助弟弟,正念的能量觉察到愤怒的能量,然后温柔地拥抱它。 每当我们需要正念的能量,只需正念呼吸、正念步行和微笑,便能接触正念的种子,我们因而有能力觉察、拥抱,能够深入观察以及转化。无论我们在做什么:煮饭、拖地、清洗或者行走,觉察自己的呼吸都能培养正念的能量,在我们之内的正念种子就会愈发强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