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的筆法,師從何貼?怎麼樣?

半坡居士趙武寧


對於顏真卿行書風格的淵源,歷代書家、學者多從其繼承“二王”傳統,並具體師法張旭、褚遂良等唐代書家的事實進行梳理和探究。



但是,隨著近現代敦煌遺書、高昌遺書的出土,結合中原地區當時遺存的書法碑帖,發現他在繼承“二王”的同時,與當時的民間書風有著極深的淵源。

敦煌遺書中有一件《草書殘紙》,其風格與顏真卿《劉中使帖》十分相近,這說明在中唐時,遠離都城的敦煌地區,與顏氏風格類似的寫經書風已經十分盛行,並非顏真卿一人獨有,只是其他人默默無聞而已。


在敦煌遺書中,還有一付二《妙法蓮華經》,這件寫於公元691年的作品,具備明顯的顏氏行書特徵,但它至少比顏真卿行書早50年。

可見,與顏氏類似的書風在當時具有普遍性。

就《祭侄文稿》而言,與之風格類似的有出土於吐魯番的《西周高昌縣王渠堰堰頭牒》、東晉王弼註釋的《周易注》抄本,以及《開元十三年徵物殘牒》等。

其中,《周易注》抄本比《祭侄文稿》早數百年。

所以說,顏真卿的行書源於二王,但受民間書風影響極大。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的行書代表作之一,另外一個代表作是《爭座位貼》,顏真卿的行書筆法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單一地就說是師法某一帖,這樣理解太片面。

顏真卿行書筆法的最終形成,是受到了家學、張旭和民間書法的影響。

家學影響

顏真卿小的時候雖然父親去世的早,但畢竟是在一個大世家中。顏真卿的五世祖就是著名的《顏氏家訓》的作者顏之推,因此顏氏家族歷代都注重學問,以儒雅著稱。曾祖父顏師古是隋朝時期著名文學家和史學家,後來入唐之後成為唐太宗弘文館的學士,也擅長書法。他的母親和外祖父一家也以學問和書法名重一時。

《祭侄文稿》

顏家上祖多以草、隸、篆、籀為當代著稱,因此我們從《祭侄文稿》中以及顏真卿其它的書跡當中可以看到相當多的篆籀筆法。

師從張旭

根據文獻我們知道,顏真卿後來拜唐朝的狂草大家張旭為師,學習筆法,這一點在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都有記載:

“予罷秩醴泉,特詣東洛,訪金吾長史張公旭,請師筆法。”“吳郡張旭長史,雖姿性顏逸,超絕古今。而楷法精詳,特為真正真卿早歲,嘗接遊居,屢蒙激昂,告以筆法。”

《張旭古詩四帖》

通過張旭的指點,顏真卿領悟了張旭的筆法,這主要就反應在顏氏的行草書上。從《祭侄文稿》、《爭座位貼》中都可以看得出來,顏真卿的行草書的氣韻與張旭十分接近。師從張旭可以說是奠定了顏真卿行草書圓勁、豪放的主調。

另外跟隨張旭不僅僅是學到了筆法,更是學會了從自然現象中感悟書法的用筆,例如他提出的“錐畫沙”、“屋漏痕”、“折釵股”等用筆之法。

從民間書法中汲取營養

顏真卿的祖輩因為多從事文書遺蹟和文字整理的工作,因此有大量的機會接觸到魏晉以來流落到民間的手書墨跡。因為長期的耳濡目染,這些手書墨跡自然也對顏真卿的自然書寫產生了影響。

《樓蘭殘紙》

這一點我們從出土的樓蘭殘紙上,可以看到有些手書墨跡與顏真卿的行書非常接近。

從以上三點來看,顏真卿的代表作《祭侄文稿》的筆法絕不是簡單地師從某一家或者某個字帖,而是在他的學習、工作、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行書筆法。


翰墨今香


《祭侄文稿》,顏真卿於公元785年創作,全稱《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與顏真卿為世人所熟悉的一貫風格不同,這件作品通篇由行書寫成。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蘇軾的《寒食帖》並稱天下三大行書。顏真卿早年受到書法名家張旭的指點,用筆力透紙背,宛如刀刻,這一點在他的楷書中可以感受很深。

🍵《祭侄文稿》①內容美。作品內容有血有肉,飽含真情。主要講述顏氏一家面對強賊,奮勇殺敵,堅決抵抗,視死如歸的忠義精神。與《顏氏家訓》一貫倡導的“立身修養,忠義誠勇”思想一致。②結構美。書法章法講究的是密不透風,疏可跑馬,通篇《祭侄文稿》一改晉唐“結體茂密”的風格。整個作品的字勢寬嚴相濟、平正險齊,這與顏真卿一貫剛正不阿的為人處世風格相一致,可謂字如其人。③線條美。《祭侄文稿》線條遒勁,筆勢舒和。這篇《祭侄文稿》雖然是行書寫成,但是強勁的筆力還是很明顯。④章法美。與王羲之的《蘭亭序》字體瘦長秀俊的風格不同,《祭侄文稿》裡面的字顯得闊綽,豐滿。整篇作品反覆塗抹,絲毫不考慮作品的外觀,這本來是書法作品的大忌,但是正是這種看似故意的塗抹,成就了作品的自然美,渾然天成。

🍵人文價值。《祭侄文稿》不僅是一件非常珍貴的書法作品,它更是我們祖先在個人危險面前,誓死也要保護國家利益的象徵,更是我們民族的氣節。《祭侄文稿》承載的不止是顏真卿舉世歎服的書法造詣,更是一顆赤膽忠心,一個寧死不屈,一心為國的凜然氣節。


安蓮居士


顏真卿為琅琊後裔,家學淵博,秉承家教,初學書法以實用為重,法度為第一。

幼年時期得母族殷氏親授,又學褚遂良書風,後又師承於張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的風格特點,取其精華,形成獨特風格,自成一家,後世稱“顏體”,樹立了唐楷的典範。

“顏體”一改初唐書風,結體方正,橫輕豎重,雄渾莊嚴,與顏真卿崇高的人格相統一,是對書法的個性美完美結合的典型代表。

楷書作品主要有《多寶塔碑》《東方朔畫贊》《顏勤禮碑》《麻姑仙壇記》等。然顏真卿的行書絲毫不遜於楷書的成就,其行書《祭侄文稿》《爭座位貼》《劉中史帖》《告伯父貼》等都名於天下。

其中,《祭侄文稿》的名聲最高,是顏真卿在極度悲憤中寫下的。正如蘇東坡所說“書法無意乃佳”,其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與王羲之的《蘭亭序》相媲美,對後世書法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祭奠就義於“安史之亂”的侄子顏季明所作。唐天寶年十四年(775年),安祿山謀反,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擔任常山郡(今河北正定)的太守,賊兵進逼,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叛軍攻陷常山、城破,顏杲卿與其子顏季明被俘虜,並先後遇害。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顏真卿命泉名(季明的哥哥)前往常山尋訪,卻僅尋得顏杲卿的一足,顏季明頭骨,攜歸安葬。乃由此作。時年顏真卿五十歲。

世人提及顏真卿的書法,多指的是其法度森嚴的楷書,其實,顏真卿的行書藝術的成就,遠遠在楷書之上。

有“天下第二行書”之稱的《祭侄文稿》,讀者看來震心動魄。

行書到了唐代,變成了表情達意的手段,顏真卿《祭侄文稿》是一個典型代表。

從主觀上說,顏真卿的行書得益於向前人學習,在繼承前人風格基礎上,創造了一種新風格,推動了行書的變化與發展。

“唐尚法”概括了唐代的典型書風,在這一個崇尚法度的社會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卻是依據個人的情緒隨意揮灑,表情達意,是書法抒情化,也是唐代書法的革新。

之後,許多的書家不為法度所束縛,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體系。


書法功課


此書是一個人的草稿,不是讓後人學的字帖,哪有學誰的一說。


藝國神殿


祭侄文稿筆法師從何帖,這個我還真不知道,顏真卿學王是真的,筆法更強調自然,結體與王羲之一樣,有些更優於右軍。章法技巧也不在右軍之下。祭侄稿的情緒表達比蘭亭更加強烈感人。又是真跡有些評論家將其列為第一行書也不為過。


醜書學


顏師從草書大家張旭。從他那得運筆之道。


zbz63


巜祭侄文稿》最大的特點運用“篆籀”筆法。這種方法其實就是金石味的點畫形體和先秦的籀書結合而產生的。簡單的說就是運用側鋒使轉。這種筆法難度係數較高,我至今都不敢嘗試去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