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管仲鲍叔牙:友谊长存;秦末张耳陈余:友谊小船说翻就翻

我们经常说,友谊长存,患难与共。在古代也有不少佳话流传,除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革命友谊以外, 我们还知道有个成语叫“管鲍之交”。不过也有我们不太知道的,比如秦末时期有个张耳与陈馀的故事。为什么这段故事没有象前面说的那几个流传这么广呢,因为他们最初确实相互扶持,共同创业,但到了关键时刻,不仅分道扬镳,还非要以处死对方为快,反目成仇了。

春秋管仲鲍叔牙:友谊长存;秦末张耳陈余:友谊小船说翻就翻

管仲像

一、管鲍之交的前后过程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有个贤相,叫管仲。管仲本来是齐桓公的仇敌,桓公不计前嫌,大胆任用管仲,不仅使桓公能称霸于天下,也带领齐国臣民们过上了优厚的物质生活。

管仲本来是颖上(安徽省阜阳市)人,流落到齐国。据管仲自已讲;以前穷困时就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但管仲经常多吃多占,鲍叔也不以为意,他知道管仲比较贫困;管仲多次试图求官显达,但都失败了,鲍叔说他时运还未到;有三次打仗,管仲临阵脱逃,鲍叔为他辩解,因为管仲老母在堂,不敢丢命。也就是说,无论管仲如何不堪,鲍叔牙都没有丢下这个朋友。

等到他们都从政以后,因齐襄公残暴,他的两个弟弟都外逃,其中公子小白由鲍叔等追随,跑到莒国;公子纠由管仲等拥护逃到鲁国。齐国发生暴乱,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返回齐国,为的是争夺已经空出的君位。管仲为了让公子纠上位,在路上截杀箭射小白,但射在小白衣带钩上,小白佯死,提前跑回齐国顺利上位,也就是前面说的齐桓公。然后要求将管仲抓回来,要处死他。作为好友的鲍叔牙力保管仲,桓公也尽释前嫌,君臣二人把齐国推向了一个历史发展高潮。鲍叔牙虽然长居管仲之下,但一直心安理得,并无丝毫妒忌之意。

春秋管仲鲍叔牙:友谊长存;秦末张耳陈余:友谊小船说翻就翻

二、张耳陈馀的故事

张耳和陈馀最初都是魏国人,后来流落到外黄(今商丘市民权县境内),两个人运气不错,都娶了当地白富美为妻,家境不错。两个人也是意气相投,加上陈馀又特别崇尚儒学,虽然张耳比陈馀年纪大许多,两个以父子相论,但“两人相与为刎颈交”,意思就是两人建立了断头不悔的患难情谊。

秦朝统一天下以后,听说两个人都是天下名士,就下令悬赏,捉拿两人。他们就隐姓埋名,逃到陈地,充当里正门卫来维持生存。有一次陈馀因为过错,受到责打。陈馀压不住怒火,就想反抗,张耳暗示他不要轻举妄动。过后两个交换意见,为了一点小的委屈,不值得以死相拼。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义以后,两个跑去,向陈胜争取了三千人马,去开拓原来赵国的地盘。经过若干曲折经历后,拥戴原来赵国后人歇为王,两人也分别担任了丞相和大将军。不过好景不长,秦将章邯攻破都城邯郸,然后又将赵王和张耳围在了钜鹿城中。陈馀手下虽然有几万人马,但看到秦军如狼似虎的勇猛情景,根本不敢向前施救。

春秋管仲鲍叔牙:友谊长存;秦末张耳陈余:友谊小船说翻就翻

张耳陈馀

钜鹿城危在旦夕,几次派人出去向陈馀求救,张耳也派人责问陈馀:当初我们结为生死之交,现在我与赵王被困,你手握几万兵力,难道就不能与我们一同战死吗,何况还有二两成把握取胜呢?陈馀回道,与其一起送死,还不如以后我强大起来以后,为你和赵王报仇呢。

等到项羽率军打败章邯,救出赵王和张耳后,两个又当面争执不下,陈馀赌气把将军印授扔在桌上说:你以为我就舍不得这颗将军印吗,然后起身入厕,张耳在别人指点下,真就把陈馀的将军印收归已有了。事已至此,陈馀只得带了百十人到河泽之中渔猎去了。

此后张耳归顺刘邦,陈馀又拉起队伍,刘邦劝陈馀也来归顺。陈馀竞然要求只要把张耳的人头拿来,就归顺刘邦。这不正是刎颈之交,变成了要对方脑袋了吗?

公元前204年10月,张耳随韩信攻打赵国,在俘虏了赵王的同时,也在河水边上斩杀了陈馀。

春秋管仲鲍叔牙:友谊长存;秦末张耳陈余:友谊小船说翻就翻

三、评论

管鲍和张陈,在和平时期与贫贱时期,都是能相互帮扶与支持的。但真到了生死之际,张耳和陈馀的友谊还真经不得考验。如果对比他们友情的话,我觉得有这么几点异同。

一是鲍叔牙从齐桓公手里救下管仲,要比陈馀从秦兵包围中救出张耳的风险要小的多,把握性也大。鲍叔牙本来就是跟随桓公多年的部下,对于桓公的宽大胸怀,早就心里有数。再说,鲍叔牙对管仲的才能也确实了解,相信管仲在以后的相处中,确实也能让他这个推荐人过得去。而陈馀对于解救赵王和张耳的把握性也是很明了的,结果肯定是玉石俱焚。

二是鲍叔牙才能不及管仲,但特别能站在对方角度上考虑问题。也对管仲充满了信任。不管是合伙做生意,管仲多吃多占也好,打仗提前逃跑也好,鲍叔牙都能给予足够的谅解。但张耳在危难时刻,只看到了自已的风险,就算陈馀飞蛾扑火也要与他同归于尽。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对方不能达到自已的要求,就把其码的信任也丢掉了。当时陈馀确实拨了五千人给来求救的张黡、陈泽,是他们两个把命丢给了秦军,过后张耳怀疑是陈馀把这两个人给杀了。

三是陈馀的气度也确实没有鲍叔牙大。管仲与鲍叔牙共同辅佐桓公,管的地位一直比鲍的高甚至是直接的上下级关系,但两人能和平共处,而丝毫没有那种常人都有的羡慕妒忌恨,也真的难能可贵。陈馀自从被张耳抢了将军印后,也对张耳恨之入骨,非要至对方于死地不可。张耳虽然是在别人唆使下抢了印授,但这种贪滥之心也彻底沾污了这份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