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道理很对,却难以说服别人


为什么你的道理很对,却难以说服别人

循隐者不欲

归山思绝嗔 云梦萦绕存

欲解人之痛 便是痛之人


孟子云:“以善服人未有能服人者也。”


“对错”的误区

不对的话是没有人拿出来说的,你有你的道理,他有他的道理,为什么一定要听你的呢?争执的根源就在于道理本身都没有破绽,故而佛家有云:“穷诸玄辨,如一毫至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即使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张仪在游说的时候也是要顺着游说对象的意思再展开,没有上来就往回掰的。

这个经典的句式是:“您说的非常有道理,我再补充一下……您看这样是不是可行?”

“有点意思,就这么办吧。”

用这种方式即使献策不被采纳至少不会招来反感,有了好主意下次再说别人还愿意听。

道理已经是后手,是“体会”的语言文字总结。比如第一个学会游泳的人是谁教的他?这么一直问下去就没有穷尽。


真知的“不可言说”

所以没有共同的体验做基础一切道理都对接不上。就像旱鸭子不可能知道游泳的感觉一样。于是没有亲自体验过的事千万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在经历过的人眼里都是笑料。

“厚重”的人有个特点——不会拆穿“表演者”,荒唐无知在他们心中泛不起半点波澜。

为什么你的道理很对,却难以说服别人

这个“厚重”就是道理已经深深契入了“行”,甚至是之前并不知道这个道理,而不是拿着这些道理跟别人争输赢。

所以最关键处就在于这些“理”究竟怎么质变成“行”的。也就是人们会经常说的那句话:“道理我都懂,但是一碰到事自己就忍不住。”

这个“质变”的过程没法用语言文字表达,于是会用“机缘”、“悟的”、“参的”等词勉强描述一下。

有手艺的师傅肯定有所感触:有些本事不是靠学就能会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老天爷赏饭吃”,那是“根器”。久而久之,费心耗神也终无法入门者就会打退堂鼓,反而是就怕那些利根但不肯下踏实功夫的。


踏实与否的天壤之别

大慧宗杲禅师言:

“士大夫学道,利根者蹉过,钝根者难入。难入则自生退屈,蹉过则起谤无疑。”

上“知乎”的人无疑都是把自己当作“智者”的。有人展示的是自己“问对了问题”,而有的人展示的是自己的结论,却只是伪装成一个问题。

这两类情况中无论是答案还是提问“本身”绝对无懈可击,有的简直可以说完美,一看就是“利根”之人。然而从他们组织的语言或者交流几个回合后,可以说有的人用“恶毒”来形容都不为过。

倘若自己不会被激怒甚至还能研究一下那些“正确而恶毒”的话,就能明白病根在“知道的多,但是都不深入”上。

为什么你的道理很对,却难以说服别人

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会游泳,却在批评别人姿势不科学。而他们拿出的科学游泳姿势也一定是没问题的,再上张菲尔普斯的图,配点解说的文字,没点真功夫的早被他们气死了,品品是不是这个道理。

反过来,会被气死也是因为自己的功夫火候不行。而有些功夫到家者组织的语言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吞噬感”,无论自己说什么都会掉进对方更深邃的境界中,那种气氛一出来自己就会被真真切切地影响到。


“自欺”的生发机制

六祖偈云: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前四句说的是“转识成智”后的状态,后四句说的是一些坑得绕开。

跟自己过不去就是在“五八六七果因转”上,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是可以直达第八“阿赖耶识”的,这就是“行”,要深入去做,没有深入就会困在“所见”、“所闻”、“所嗅”、“所尝”、“所触”本身上。

第六“意识”是外境,它是“无实性”的,包括那些“正确的道理”。第七“末那识”是“我执”,就是它让“我”对“意识”发生了种种作用。“末那识”的“我”一旦松开,人就不会被“意识”带着跑。临济祖师所谓“老僧只管看”。

“顿悟”就是“五”接受的信息越过“六七”的阻碍直达“八”。也就是“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和“尽人事,听天命”。

所谓“外圆内方”的“内方”是“行深”之后再起用的第七末那识的“我”,而“外圆”则是“行深”之后起用的应对外界变化多端的第六意识。

困缚于外境者接收的信息只能抵达第六“意识”,而后第七“末那识”翻江倒海,这就是焦虑的成因。

而看似对外境应对“游刃有余”者只能“圆”却“方”不起来即“圆滑”——看的书太多,事情一件都不做,没有体验。

至于寻常的“是非对错”,不过是“末那识”直接处理浅层意识信息的结果,有“我”则必然有别人,立场已经先入为主,扯皮是一定的。

为什么你的道理很对,却难以说服别人

现下这个时代,只要求小孩学习好的家长们都在培养这种人。归根结底,虽然他们自认为“聪明”,却实实在在是大慧宗杲禅师说的“钝根者难入,难入则自生退屈”。

因为“难入”,故而要“取巧”,所以“学习好(分高)”就是这个捷径,于是“学习好(分高)=荣华富贵”这个等式就被创造出来了。虽然每条路子都能有一部分人适用,但是这却是条运用最广的,于是就基本成为了共识。


不“自欺”的人什么样子

我看过一个易中天的访谈,记者:“您作为学者给即将高考的学生能提点什么建议?”

易:“很遗憾,我没参加过高考。”

记者:“可您的孩子参加过。”

易:“那得问她。”

记者:“作为父亲为她的高考做过什么工作吗?”

为什么你的道理很对,却难以说服别人

易:“做饭,保障身体健康,不生病。”

记者:“对于高考有什么诀窍没有?”

易:“多余的事情不该做,有本事你替她考去。”

一个不投射的人看上去的确有些冷酷无情,而我看他却是“中气十足”。

不对自己没有参与过的事乱加评论,没毛病;谁参与过你去问谁,没毛病;没有参与过的不该去给参与中的人提意见,这是外行领导内行,还是没毛病。

为什么你的道理很对,却难以说服别人

打小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学的就是这些东西,这就是“赤子之心”。

你可能会觉得易中天有些特立独行或者故意如此,但老易还有一句公开讲过的话:“我只说实话,不来虚的,如果你认为说实话会受到伤害那很简单,你可以不说。”

这就厉害了——心不黏着。不装高人,不装智者,带着面具自己卸会很累,别人帮你卸还是参考一下“杨修”吧。

“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这话没毛病,只不过这是对“行深”者的“状态描述”,却不是什么做事原则。

所谓“共情”,行得浅自然“交浅不言深”,又怎么“共”呢?唯有“深情”方能厚德载物。

道理的虚弱在于懂的人知道不靠说,说得太多哪还有功夫去行。

《易*系辞》云: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