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四大猛將,死得令人惋惜,其中有一個死得最冤

三國時期的四大猛將,死得令人惋惜,其中有一個死得最冤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時期的中國是一個混亂和割據的時期,形成了以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

東漢末年,由於統治者政權不斷更迭和動搖,以致於朝綱紊亂,政治腐敗到了極點,而社會上流民遍地,暴動不斷出現,一時間全國陷入內戰混亂之中。都說亂世出英雄,確實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的英雄、戰將都出自三國。例如美髯公關雲長、常山趙子龍、臥龍諸葛亮、亂世奸雄曹操、鬼謀神算司馬懿等那是如雷貫耳。

三國時期的四大猛將,死得令人惋惜,其中有一個死得最冤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風春月。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縱然是傳奇,但在戰亂年代,戰死沙場並不是件稀奇事。有的人死得轟轟烈烈,但有的卻死得令人惋惜。

筆者認為關羽、張飛、典韋、魏延這四位猛將的死最令人惋惜,特別是魏延死得最冤枉。

1、關羽

三國時期的四大猛將,死得令人惋惜,其中有一個死得最冤

關羽的名氣在中國可以說是人人皆知,民間的關公廟數不勝數,祭拜關公的活動也屢見不鮮,為何關老爺如此深得民心呢?我覺得不僅是因為他勇猛蓋世,渾身是膽,忠義兩全,更在於他狂傲群雄,是的,狂!這就是關公之於其他英雄的最大不同。

時袁紹統領的十八路諸侯敗軍折將,被華雄殺得無人敢應戰,這時關羽自告奮勇,說"小將願往斬華雄頭,獻於帳下!",於是曹操倒了溫酒一杯為壯士送行,關羽卻說酒先擱著,我去去就來。於是"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這就是著名的溫酒斬華雄典故,這是多麼狂的一個人?

袁紹率軍攻打曹操,打得曹軍無人可擋,當曹操聽說劉備在袁紹帳下時,於是使用計謀騙關羽去殺袁紹的大將。曹操:"河北人馬,如此雄壯",關羽:"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

。於是提刀單騎殺去向河北軍士,如波開浪濤,顏良還沒緩過神來呢,腦袋就已經沒了。這實在是狂到了巔峰啊,蓋世英雄,單槍匹馬,睥睨天下,一路過關斬將。

但,也正是關羽的狂,他為此付出生命的沉重代價。諸葛亮計劃聯孫抗曹,孫權派人來提親,關羽直接一句劈頭蓋臉的"虎女焉能嫁給犬子!",惹得孫權大怒,於是聯合曹操把關羽辦了,加上糜芳、傅士仁等投敵賣國,出賣關羽,一代武聖人關二爺全軍覆沒,就此退出歷史舞臺,實在可惜。

2、 張飛

三國時期的四大猛將,死得令人惋惜,其中有一個死得最冤

與關羽相比,張飛的死似乎更令人遺憾。張飛"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領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為人正直,好打抱不平,為百姓伸張正義。張飛和關羽一樣,一直和劉備在一起,數次救劉備於水火之中,戰場上威風凜凜,身經百戰都能安然無恙。

張飛為人比關羽靈活多了,與各士大夫關係都很好,既懂得欣賞他人,也從不奸人爭鋒,為何結局卻很淒涼?

主要原因是張飛有一個不好的習慣,那就是愛喝酒,且酒品非常差,經常喝醉之後就鞭打士卒,很多士卒對他非常不滿,告到劉備那裡,劉備經常勸說都沒用,就跟狗改不了吃屎一樣。後來,有一個因遭毒打而懷恨在心的人趁其熟睡將其殺死,並割下頭顱前往敵營邀功,實在令人唏噓。

張飛不僅勇猛,還有智慧,可謂是智勇雙全,從他攻巴郡義釋嚴顏、假醉酒智取瓦口隘可見他並非魯莽之人,但因性格上的缺陷,得罪小人,被部下割頭獻降,一代英雄,卻淒涼收場。

3、典韋

三國時期的四大猛將,死得令人惋惜,其中有一個死得最冤

典韋,是曹操部下兩大猛將之一,陳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寧陵縣己吾城村)人。典韋武藝卓越,形貌魁梧,膂力過人,有大志氣節,性格任俠。《三國志》講典韋擅使兩枝鐵戟,重八十斤,所向披靡;曾經為了幫朋友復仇,獨自一人殺向李永府前截殺李永,並提著他的腦袋經過鬧市,數百人不敢靠近,自此為豪傑之士所賞識。

濮陽之戰,曹操與當世第一虎將呂布相持不下,曹操率兵襲擊呂布駐紮在濮陽西面四五十里的部隊,後呂布來援,親自上陣打得曹操節節敗退。於是臨時招募破陷敵陣的人選,典韋第一個站出來,"典韋一馬當先,取短戟十數枝,挾在手中,兩軍對峙,對方箭如雨下。只見典韋冒死衝鋒,鎮靜自若,對隨從說,敵軍距我十告訴我。冒死前進幾步,眾人說,已經十步了,又說距我五步再告訴我,五步的時候,只見典韋小典飛戟,一戟一人墜馬,彈無虛發,立殺十數人。"戰了多時,呂布軍眾撤退,此時剛好是日暮之時,曹操才得以引軍而去,典韋當真是超級猛將。

典韋的死其實與曹操的好色有很大關係,在曹操南征宛城張繡,張繡迎降,曹操很是高興,於是設宴款待張繡。其實曹操設宴還有其他齷齪的目的,就是想霸佔張繡的嬸子,這讓張繡感到非常恥辱,於是在賈詡的建議下,突然反叛,奇襲曹操之營,殺得曹操措手不及,趕緊逃命,留下典韋斷後。

"韋奮力向前,砍死二十餘人。馬軍方退,步軍又到,兩邊槍如葦列。韋身無片甲,上下被數十槍,兀自死戰。刀砍缺不堪用,韋即棄刀,雙手提著兩個軍人迎敵,擊死者八九人,群賊不敢近,只遠遠以箭射之,箭如驟雨。韋猶死拒寨門,爭奈寨後賊軍已入,韋背上又中一槍,乃大叫數聲,血流滿地而死。死了半晌,還無一人敢從前門而入者。"

典韋死後還能擋住敵軍,嚇得張繡軍不敢近前,可見典韋死時多悲壯。因為曹操個人的貪慾,導致一位猛將英年早逝,實在可惜。

4、魏延

三國時期的四大猛將,死得令人惋惜,其中有一個死得最冤

魏延,劉備麾下的常勝將軍,一生對外無敗績,隨著劉備從荊州到成都,立下了不少戰功,可以說是三國後期蜀國最具有個人能力的將領,他的存在為蜀漢政權的建立、發展和鞏固有著巨大的貢獻,客觀的講,他的戰績比關羽張飛出彩。

雖然他戰功赫赫,但是他在劉備集團裡的位置卻非常尷尬,因為他是投降過來的,算是後期入夥的,而且和益州派的楊儀是死對頭。兩人明爭暗鬥多年,爭當諸葛亮的位置,但魏延的性格非常耿直不阿、恃才傲物,除了劉備,他誰的話都不聽。諸葛亮去世前,知道自己時日不多,秘密交代楊儀等人撤軍,命令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服從立刻殺了。果然魏延認為怎麼能夠因為一個人的死亡就耽誤北伐大業,於是非常不滿,率軍趕到楊儀前面,還和楊儀打了起來,這就給他的死對頭楊儀留下了足以置他死地的口實,最終以謀反的罪名,魏延被蜀軍所殺。

魏延的結局實在令人惋惜,作為一名虎將,沒有死在北伐的戰場,卻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而且還背上了天生反骨的千古罵名。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卻沒有取得諸葛亮的信任,這使得他的地位並不穩固;雖然他有過反叛舊主投降劉備的先例,這使得諸葛亮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但其實魏延並沒真想反叛蜀漢,主要是不服楊儀統轄,在諸葛亮去世的時候不願意撤軍而已,就被扣上反叛的罪名,背上了天生反骨的罵名,實在冤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