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風格、細節與開放式結尾解析韓國經典電影《殺人回憶》

改編自真實事件",是電影字幕中最觸動人心的字眼,往往根據真實改編的電影比事件本身的效果更令人震撼,

因為源頭的真實性,總是會讓人想起這些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不寒而慄

而本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奉俊昊執導的電影《殺人回憶》,就正是這樣一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在IMDb的影史Top250榜上,《殺人回憶》排名第202名,在豆瓣電影Top250榜上,排名第124位,可見在影迷心目中的經典程度。從2000年開始 ,韓國電影在中國影迷裡傳播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韓國電影的既有印象。

從電影風格、細節與開放式結尾解析韓國經典電影《殺人回憶》

披著犯罪外衣的反類型電影,微小細節讓觀者身臨其境

《殺人回憶》這部電影之所以經典,一方面是因為它聚焦了一個轟動性的懸案,真兇一直沒有抓到,整個故事拍得也非常精彩。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奉俊昊在這部電影,不僅是在拍一個懸疑的罪案故事。基於案件本身,導演融入了太多的社會話題、集體回憶、其中有太多潛臺詞,共同構成這部電影。而案件背後的那些無奈與憤怒的情緒,才是奉俊昊更想說的,它使得影片有了更多回味,供觀者讀解。

奉俊昊曾經這樣闡述他的拍片標準:"在碟店會看到電影被按照動作、喜劇等各種類型分類,但我想拍的就是那種不知道該放在哪類的電影。"顯然《殺人回憶》正是一部無法被定義類型的"反類型傑作"。影片運用了很多攝影技巧來營造懸疑氛圍,緊扣人心,如使用了大量的慢鏡頭,比如在警察們抓捕疑似兇手的時候,樸警官尋覓兇手的神態被放慢,因而他與每一個工人擦身的瞬間都被延長,讓人心生緊張,以及各種揣測。

奉俊昊一貫喜歡用鏡頭述說對社會的種種感悟,他的《漢江怪物》也是用怪獸類型片的外殼隱藏內裡的社會政治批判。漢江怪物不僅僅是駐韓美軍實驗的產物,更是韓國社會諸多弊病的凝聚,順便還內涵了一把韓美關係。

從電影風格、細節與開放式結尾解析韓國經典電影《殺人回憶》

影片的各種細節也十分到位,各個人物的時間線穿插,形成巧妙的交織,看似無關的拍攝總能在後期讓人恍然大悟,真是一環扣一環,銜接得十分自然。如工廠女人被殺害前,有一個她在家晾衣服的畫面,突然天開始下雨,她慌忙收起衣服,後來又接到親人的電話,於是她出門去工廠送傘,在工廠前慘遭殺害。雨夜對兇殺案一向起到氣氛烘托和情緒感染的作用,去年受到眾多好評的《誤殺》,就運用了雨夜殺人和運屍。

而在《殺人回憶》這一場戲中,不單單使用了雨夜這一元素。工廠女人她家的收音機裡面一直在放《悲傷情書》這首歌,並且她也一直跟著哼唱。正是因為這些小細節,每一個場景都顯得那麼真實,讓觀眾的情緒都被調動起來,為片中的人物擔心。也更能讓觀眾身臨其境,瞭解這一件事。

從電影風格、細節與開放式結尾解析韓國經典電影《殺人回憶》

極具韓國特色,充斥著對社會的諷刺

如果細看《殺人回憶》,就會發現,影片明著在講緝兇,實際暗中處處都在描繪韓國八十年代的社會氛圍。那裡有糟糕的大環境。軍政府統治下,社會反抗運動頻仍。遊行、鎮壓,永無寧日。還有"燈火管制",為防止敵人夜晚偷襲,全城所有燈光都要熄滅。那是一種"人造的黑暗",為兇手提供了無形的庇護覆巢之下,人人自危。這是不安的底色。

同時,《殺人回憶》也是一部極具韓國特色的電影,它並沒有為警察開脫,而是赤裸裸地展現警局中一些被正義外衣包裹住的黑暗:暴力執法、完全主觀判斷,以及種種作為執法人不該有的惡習。

這所有的所有加在一起,就是那個黑洞。它籠罩一切,也黑化一切。由此你也就明白,為什麼這片土地戾氣叢生,為什麼真兇得以藏身。

就像鏡頭不斷呈現的那片洶湧的麥田一樣,它是社會的真實寫照:危機四伏,又難以猜透。它在無聲地訴說著一個殘酷的真相:如果一個社會病了,誰先抽風,其實是個隨機事件。

從電影風格、細節與開放式結尾解析韓國經典電影《殺人回憶》

這樣深刻的主題更彰顯了電影的強大,它敢於曝光社會黑暗,併為社會所接受。這樣的電影才是有力量,有作用的,能夠撬開上層建築的一絲縫隙,讓光亮得以照進來。

除了奉俊昊外,韓國導演"黑"自己的國家也彷佛成為了一種特色。同樣在韓國忠武路備受尊重的導演羅泓軫在自己的首部長篇電影《追擊者》裡充斥著對社會的諷刺,韓式的冷幽默彰顯無遺。以"釜林事件"為故事背景的《辯護人》重現的歷史氛圍與《殺人回憶》更是如出一轍,形象描繪了那個特殊年代正義對抗惡勢力的過程到底需要付出怎樣的努力。

2003年,《殺人回憶》一上映,觀影人數就高達500萬。韓國人異常關心此案。面對如此大的反響,奉俊昊透露了他的創作初衷。"我出生於1969年,我的少年時代充斥著80年代的軍事獨裁和政治暴力。這部片子裡有我的少年記憶,暴力不僅僅限於政治,壓抑的環境孵化暴力,它就在我身邊。"一部劍指國家歷史最根本問題的電影背後,是影視創作者的良心。

從電影風格、細節與開放式結尾解析韓國經典電影《殺人回憶》

影史經典結尾,一場沒有結果的追擊

最讓人難忘的,是電影的高能結尾。多年後改做小生意的樸警官無意間來到當年的犯罪現場舊地重遊,當他聽路過的小女孩說不久之前也有人來過,"他說很久之前在這做過某件事,就回來看看",突然轉向女孩同時也是轉向觀眾,眼睛直直的瞪向屏幕之外,影片戛然而止。結局最終並沒有告訴我們誰是兇手。一方面符合當時實際情況,另一方面也留給了觀眾更加廣大的想象空間。

從電影風格、細節與開放式結尾解析韓國經典電影《殺人回憶》

這也是很多開放式結局電影的優勢所在,開放式結局使得故事本身沒有一個固定的結局,而是讓觀眾去思索結局的可能性,這效果就如同維納斯的斷臂般奇妙這種結局較之傳統結局更容易引起觀眾對影片的思考和回味,使得影片更有意思或更有深意。比如同樣是奧斯卡最佳導演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的最後一個關於"動物或人"的兩個故事你更願意相信哪個?將劇本本身拉到了對人性探討的層面,既譜寫了一個美夢給觀眾,卻也用殘酷的現實告訴觀眾,童話裡的美好不一定都是存在的。

《殺人回憶》沒有侷限在普通犯罪電影的小格局中,而是上升為對世界本質是否存在、事情真相究竟有無的探討。是誰說犯下滔天罪行的人一定也長得一張窮兇極惡的臉呢?或許他文質彬彬,或許他弱不禁風,或許他眉清目秀,或許他其貌不揚,或許他待人有禮。壞人,其實也是芸芸眾生中很普通的人。但誰又能知道,那顆陰險歹毒的心,藏在一副怎樣的皮囊之下呢?

從電影風格、細節與開放式結尾解析韓國經典電影《殺人回憶》

也許,那些真正冷血無情的殺人兇手,正潛藏在人海之中,戴上了一張沒有任何特徵的普通人面具,平凡地活著。法律能不能堵住狡猾的兇手逃脫的道路,終歸還是要看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希望世間所有的罪惡終受懲罰,所有的正義終得伸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