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秋節要賞月和吃月餅?從中秋的團圓情節看中國的民俗文化

為什麼中秋節要賞月和吃月餅?從中秋的團圓情節看中國的民俗文化


中秋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在眾多中國人的心目中,它是一個除春節之外最隆重的節日。從歷史角度來講中秋節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周禮》中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記載,這也是有關“中秋”最早的文字記錄。


但在當時“中秋”只是一個時間和節氣的代名詞。直到唐朝初年的時候,才有關於“中秋節”的概念,《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也就是說在唐太宗統治時期,“中秋”才被統治者定為一個節日,這其實就是中秋節的起源。

為什麼中秋節要賞月和吃月餅?從中秋的團圓情節看中國的民俗文化


由於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比較繁盛,所以在唐朝時過中秋節的場面非常盛大。


但中秋節真正流行起來卻是在宋朝,這與宋朝當時比較寬鬆的政治環境有一定關係。同時,也與宋朝的經濟活動比較興盛有關係。到了明清時代中秋節,已經發展成了一個和元旦齊名的重要傳統佳節。


從古至今中秋節的寓意都是團圓和美滿,無論任何朝代在過中秋節的時候,都有非常獨特的飲食習慣和風俗文化。在中秋節當天,人們被濃濃的節日氣氛所包圍,各種水果擺滿几案、吃著月餅、喝著茉莉花茶,在歡聲笑語中訴說著親人團聚之情。


中秋節的起源與寓意

中秋節的起源除了與《周禮》 “中秋夜迎寒”有關係之外,其實還與古人“拜月”的習俗有關聯。在古代無論上至統治者下至老百姓,都有祭拜月神的習俗。“秋暮夕月”就是對當時人們“拜月”習俗的描寫。


古人在中秋之夜祭拜月神之時,會在香案上擺滿月餅以及瓜果梨桃等祭品。在拜月之前還要“淨身更衣”,這其實都可以體現出古人對月神的崇敬之情。拜月的主題除了表達尊敬之外,還要祈求月神保佑一家人身體安康,能夠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的生活。

為什麼中秋節要賞月和吃月餅?從中秋的團圓情節看中國的民俗文化


隨著時間流逝以及“拜月”習俗的不斷演化,人們從“拜月”逐漸演變為“賞月”。由於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月亮都會由虧轉盈並變為滿月,此時的月亮又大又圓煞是好看。正所謂“月圓圓人團圓”,此時此景會激盪起人們無限的思鄉之情。


筆者認為中秋節之所以被寄託了太多寓意,其實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人的“團圓”情節。中秋節的時候月亮圓潤而飽滿,再加上吃月餅或湯圓等圓形食物。除了有祈福的意味之外,就是在期盼“圓滿”的生活與和諧的人際關係。


中秋節賞月與吃月餅習俗


農曆八月正處於秋季中間,所以被古人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一天,恰好在“仲秋”之間,所以“中秋”節一詞開始不斷流傳。中秋節又被人們稱為“八月節”、“月夕”等。中國人對“圓”、“滿”等,一系列的詞彙都具有特別的情節。

為什麼中秋節要賞月和吃月餅?從中秋的團圓情節看中國的民俗文化


  1. 中秋節賞月習俗


八月十五這一天月亮就像一張發光的圓盤,既寓意圓滿又寓意團圓。所以,民間又將中秋節稱為“團圓節”。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記載:“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為什麼中秋節要賞月和吃月餅?從中秋的團圓情節看中國的民俗文化


在中秋節的晚上朋友或家人同聚一堂,看著窗外又圓又大的月亮,不禁舉起酒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醉眼迷離的看著月亮,不禁追古思今賞月之情溢於言表。

皎潔的月光撒在每個人的身上,大家相互訴說著衷腸。“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想象一下這輪圓月竟是,月宮中的嫦娥給人間的祝福。


2.中秋節吃月餅習俗


據《帝京景物略》中記載:“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在這普天團圓的日子裡,除了賞月之外絕對少不了月餅的身影。在中秋節賞月、吃月餅、家人團聚,才是民間過節的最大習俗。

為什麼中秋節要賞月和吃月餅?從中秋的團圓情節看中國的民俗文化


“月餅”即像月亮一樣的圓形餅,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和周朝時期。人們在祭拜月神的時候,所使用的一種圓形供餅,其實就是月餅最早的雛形。月餅在古代又被稱為胡餅、宮餅。這與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有很大關係。


張騫出使西域時從當地帶回了芝麻、胡桃等食品,人們在做月餅的時候,將這兩種食物放入餡料中,不但味道特別甜美而且營養也特別豐富。尤其是以胡桃仁為餡的月餅最受歡迎,為了紀念張騫人們將這種餡料的月餅稱為“胡餅”。

為什麼中秋節要賞月和吃月餅?從中秋的團圓情節看中國的民俗文化


生活在江浙地區的人,為了紀念聞仲製作的“太師餅”,其實也是月餅的雛形之一。宋代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也曾提到“月餅”之名。

同時,由於每年中秋節的時候,人們都要用狀似圓盤的月餅祭祀月神,到了明代中秋節被定位法定節日,而吃月餅的習俗也在民間逐漸流傳。至此中國人在中秋節的就會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


中秋節的文化魅力和影響

每年八月十五日都是普天華夏兒女的盛日,在這一天無論長幼都沉浸在過節的氣氛中。在這一天家裡的長輩會準備一大桌子飯菜,但絕對少不了月餅和各種水果的身影。現在飲食文化越來越豐富,月餅的樣式、形狀以及餡料也越來越豐富。


除了比較傳統的五仁、白糖餡之外的月餅,還有蜜棗、紅棗、葡萄、哈密瓜等水果餡的月餅。當然對於喜歡吃肉的朋友來說,五花肉、牛肉餡的月餅,完全可以滿足你的味蕾。時至今日在我國很多地區,過中秋節除了要吃月餅之外,還還有烙“團圓”的習俗。

為什麼中秋節要賞月和吃月餅?從中秋的團圓情節看中國的民俗文化


在中秋之夜和麵、拌餡,然後將白糖、芝麻、桂花以及多種蔬菜融合在一起。烙餅之前用專用的模子,在餅皮上面印月亮、兔子以及桂樹等圖案。這種烙餅需要一家人一起吃,其實主要的用意就是一個也不能少的團圓情節。


其實,在八月十五這一天,除了中國人會過中秋節之外,中國周邊的一些東亞國家,因為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也過中秋節。比如,越南、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雖然他們過中秋節的習俗與我們略有差異,但在中秋節這一天所寄託的願望基本都一樣。


結 語

借用宋代大詩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來表達中國人過中秋節時的所思所想。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並不只是一個吃吃喝喝的節日,這個節日寄託了華夏子孫的團圓和美之情。

為什麼中秋節要賞月和吃月餅?從中秋的團圓情節看中國的民俗文化


月亮有陰晴圓缺,就像人的生活一樣有好有壞。聚散離別本應該是人生常態,所以大家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因為“此事古難全”,沒人都希望和家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但如果是一個人孤身在外,只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筆者認為中秋節是一個有儀式感的節日,它既包含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同時也彰顯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精神。“獨在異鄉為異客”的遊子,“每逢佳節倍思親”,在中秋節這一天都希望能回到家人的身邊。

父母、兒女、夫妻、兄弟姐妹圍坐在一起,看著天生的一輪明月,嚼著鮮美可口的月餅和水果。杯中的濃酒和醇厚的親情,在中秋之夜凝聚成了“團圓”和美滿。


【參考文獻】

1.徐夢,張劍平《中國應該有自己的感恩節——“中國中秋節”和“美國感恩節”之比較》

2.辛酉生《中秋節後吃月餅》

3.郭元鵬《中秋節不是“吃月餅的節”》

4.高國春《讓中秋節多些“文化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