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宜家淘寶代購?

再見了,宜家淘寶代購?


作者|劉然

宜家終於開出了自己的官方旗艦店。就在今天(3月10日),宜家家居(IKEA)宣佈正式入駐天貓,開出全球首個第三方平臺的線上旗艦店。

至此,苦於為購買宜家產品奔波的擁躉們,終於有了在線朝聖的統一去處。

能向宜家代購說拜拜了嗎

打開這家嶄新的店鋪,宜家已經上架了3800餘款產商品,包括傢俱、床品、廚房、家裝配件等品類的經典產品,截至發稿,這家旗艦店已經有了超過20萬粉絲。

再見了,宜家淘寶代購?


不誇張的說,一直以來辛苦為宜家電商奮戰的,不是宜家自己,而是各路代購和經營多年的代理商們。


坐擁宜家這樣難以下沉的品牌,部分一二線城市中誕生了經久不衰的代購大軍,他們在淘寶上輸出著那些近在眼前,卻難以買到的產品。如今再在天貓搜索“宜家”,前兩位搜索結果已經屬於IKEA宜家家居官方旗艦店了,並且打上了“天貓”的紅色標籤。


不過,宜家本尊能不能端走代購們的飯碗,還是要看這個網店的使用體驗。目前,這家旗艦店還只有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的用戶可以使用,北京以及其他地區還未開放配送,而它現在的SKU也還不到門店商品數量的一半——宜家線下門店如今共有9500種商品。


我們能不能向宜家淘寶代購說拜拜,以及宜家能不能在天貓平臺上打開局面,還要靜待其日後的拓城效率。

宜家的狂追

旗艦店高調的開啟了,但宜家的線下店還在等待回溫。


1月29日,宜家宣佈從當日起暫時關閉約半數中國內地門店,並調整部分門店的營業時間。一天之後,宜家又做了最終決定,臨時關閉其在中國的所有30家門店。


其官方今日給出的說法是,截止到3月9日,宜家在中國大陸開設的30家標準門店中,已經有14家標準店、1個小規模商場和1家體驗店恢復營業。另外還有11家標準店和1家體驗店將會在3月11號恢復營業。其中,已經在3月8日恢復營業的北京西紅門薈聚購物中心的宜家,還無法允許大量客流聚集,熱鬧程度和平常不可同日而語。

被期待多年的第一個“網店”開在了疫情當下,可謂及時,但

它卻並不是宜家抗疫的產物。

宜家在近一年內不斷劇透自己對未來數字化矩陣的規劃,只有其和阿里的合作一直都沒揭開面紗。今天的發佈會後,於2月初上任的英特宜家集團CEO Jon Abrahamsson Ring透露,宜家在“幾年前”就已經和阿里巴巴接洽,真正的合作探討是在6~8個月之前。


再說起宜家的數字化決心,就更早了。


宜家公佈2018年財報時,瑞典宜家集團就發佈聲明稱要加速轉型,加強對現有及新建宜家商場和物流配送中心投資,拓寬中心商場模式,加強電商平臺建設。不過,其數字化的成果並不明顯。


比如,宜家中國曾經推出過IKEA Place APP,已經可以提供實景的智能傢俱推薦,但並不提供APP內便捷的直接購買服務。其於2018年10月份在中國試運營的網上商城,也一直不溫不火著,直到今天,宜家才又推出宜家家居APP,和旗艦店一同高調面世。


落於電商大潮之後,宜家拼命追趕線上化,終於在近兩年將網站、旗艦店、APP、小程序一把抓在手上。但對於如何平衡各渠道之間的資源、它們互相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宜家並沒有對外作出具體的回應,只說對天貓旗艦店的定位是“與宜家實體店和其他數字渠道互為補充”。

當然,傢俱家居行業轉型線上不易,不然宜家踏入電商領域的腳步不會這樣遲疑和沉重,畢竟宜家做電商,光是物流配送和售後等問題就足夠棘手。


界面在《宜家追趕電商》寫過,傢俱的加上保護傢俱的珍珠棉和泡沫後,宜家產品的包裝成本將增加約15%,物流和上門安裝的成本會增加10%,宜家原有體系在運輸、上門安裝等方面較為薄弱,都需要較長的時間補課。


而即便增加了包裝成本,引入第三方物流這個不可控因素後,也很難保證體驗。電商需要配送環節多、路途遠,很難識別究竟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

再見了,宜家淘寶代購?

宜家家居APP“送貨服務”條款


如今還沒有完全放開旗艦店業務的宜家和天貓,看起來也還十分謹慎。對於這家旗艦店的物流和倉儲的解決方案,宜家方面除了回應“倉儲是宜家自有,配送是第三方合作伙伴”之外,也未再多言。


靠一己之力難以將過於龐大和笨重的業務挪到線上,宜家終於意識到了自己需要第三方平臺的協助。


再加上,它的面前還有著一個個令人眼紅的例子:2018年雙十一,居然之家業績超120億,紅星美凱龍全國商場成交額突破160億元;2019年雙十一,超過48家家居品牌單日成交額過億,走進“億元俱樂部”。

成績單上遲遲沒有姓名的宜家,如今終於放低了姿態。

天貓家裝事業部總經理吹雪也在今天透露,宜家在主要城市有足夠大的粉絲基數和關於家居方面的經驗,而天貓有著大量活躍的年輕用戶,和來自線上渠道的海量數據,這是雙方合作的基礎條件。目前,雙方已經打通了會員體系,消費者在宜家天貓旗艦店和門店可使用同一賬號。

開了這家旗艦店之後,宜家成功為天貓補上了一塊家居品牌的空缺,一同填上的,還有自己在基礎電商平臺上的空白。之後,宜家能否藉此快速挽回業績增長、維護住自己在粉絲心中的地位,就看這一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