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前因

安史之亂:前因

要說到安史之亂啊,得先知道兩點,一,就是大唐本身與隋朝一般,是一個混合型的王朝,何為混合型王朝呢?就是李家與楊家一樣,都混合著鮮卑的血脈,因此行事也有一股子胡人的風範;二就是唐朝的軍備制度在唐玄宗時期改變了,由府兵換成了募兵制。

什麼是府兵制呢?直白的說就是兵農合一,平日裡種地收成什麼的都歸你自己,也不用交稅什麼的,但是一旦有戰爭發生,就得拋下鋤頭鐵鍬帶上大刀片子,自動的去為國家打仗。

那什麼是募兵制呢?同樣也很簡單,就是報名參軍接受檢查,合格就可以成為職業軍人了,就像有合同的正式工一樣,不需要再去種地了,拿軍餉,吃皇糧,國家說往哪打就去哪。

至於說有胡人風範也不難理解,不僅僅是老爹死了繼承老爹女人牛羊什麼的,還包括骨子裡那對外擴張的渴望,要知道在唐朝建立初期就挑翻了突厥和高麗,再說歷代王朝裡,版圖最大的就是唐,元,清了。而想要更加擴大領土呢?就得有更加完整軍備力量與制度,所以節度使和募兵制度也就出現了。

安史之亂:前因


節度使是幹啥的呢?那便是相當於軍區了,就是要通過軍區整合力量去毒打四面八方的胡人,掠奪更多的地盤。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就設立了十大節度使,分別是:


范陽節度使,以北京為中心;
平盧節度使,以遼寧朝陽為中心;
河東節度使,以山西太原為中心;
朔方節度使,以寧夏靈武為中心;
河西節度使,以甘肅武威為中心;
劍南節度使,以四川成都為中心;
隴右節度使,以青海海東為中心;
安西節度使,以新疆阿克蘇庫車為中心;
北庭節度使,以新疆昌吉吉爾木薩為中心;
嶺南五府經略使,以廣州為中心。

在這十大節度使中,嶺南五府經略使算是打醬油湊數的,主要是盯著東線與西邊地區。東線:平盧、范陽、河東,對付來自東北的那一群遊牧人;西線:隴右、安西、北庭、朔方、河西,對付吐蕃那邊。至於劍南節度使,對付南詔。十大節度使環形而繞,既能拱衛中央,又能隨時發動對外戰爭。至於節度使的權限,隨著戰爭規模不斷深入,最終便形成了這麼的一個局面了:

地方武裝兵力效忠於中央而又大於中央。

然後就是重頭戲來了,因為西邊對吐蕃作戰非常頻繁,所以各個軍區就時常會聯合作戰,更是發生了幾個軍區一個節度使的場景。這下就不好了,一個人竟然能手握如此多的兵力,哪怕那人再忠心,也難免中央皇帝膽戰心驚;天天陪著楊玉環尋歡作樂的李隆基還是腦子沒壞,就想轍唄,啥轍?制衡唄。

既然西邊有人手握重兵,那麼東線部隊我也弄一個出來唄。至此,安史之亂的主要人物,安祿山就橫空出世了。

安史之亂:前因


開頭也說了,唐朝上下都是胡人風範,用人更是不拘一格,不管你血統出身如何,只要你有能力,會做事,就有機會在大唐當差,甚至是步步高昇。在安祿山二十多歲的時候還是碌碌無為的偷羊賊,被抓到差點掉了腦袋,待到三十九歲的時候,就當上了平盧節度使,堂堂的軍區總司令啊。再過了幾年,更是兼任了平盧,范陽與河東的三大軍區總司令,成為了唐朝東邊的一把手。

要說一個人的命運啊,固然離不開自己本身的奮鬥,但是也不能忽略外在因素;安祿山雖然人長的不咋滴,肥頭大耳的,但是上位的速度卻是堪比火箭。

一是立下無數軍功,在東線作戰的名聲在外,說白了就是能打,還能贏。

二是在東線混了這麼久了,也是當地人,掌握幾大軍區,更是對軍中事物瞭如指掌。

三呢唐玄宗需要在東線有個人能牽制西邊,來達到制衡的目的。

四呢就像野史說的那般一樣,扮小丑啊,認楊玉環做乾孃啊,討好唐玄宗無所不用其極。

安史之亂:前因


唐玄宗呢,雖然老年時期沉迷酒色,但是也並不糊塗,在他看來安祿山絕對不會造反的。

理由呢,有幾點:

一,安祿山與西線兩大軍頭哥舒翰、安思順都不對付,安思順身為安祿山親戚,多次舉報堂弟想要起兵造反。
二,朝廷對付軍區的辦法也不少,兼任河西、隴右、朔方與河東四鎮節度使的名將王忠嗣那是多麼的威風啊,還不是一紙詔書下來,大權喪盡,還差點身首異處;


三,安祿山長子在京城做人質,更是娶了李隆基的侄女當媳婦,備受恩寵,也算個質子;
四,朝廷上下除李隆基楊玉環,包括太子在內幾乎個個看安祿山不喜歡,這種情況之下,除了死心塌地跟著唐玄宗混之外,好像沒什麼其他的出路了;
五,李隆基對自己的自信,認定自己可以掌控一切情況,這倒是不難理解,人到老了之後便會變得頑固。大家都說安祿山會造反,我偏偏不信,你看,這傢伙在朕面前還不是戰戰兢兢的,怎麼敢反?

安史之亂:前因


可惜啊,時代不同了,老觀念不適用於新的形勢;節度使跟募兵制度的誕生,造就了一個新的產物,那就是軍閥了;你想想啊,我自己能招兵買馬,軍中大小事務都是我一個人說了算,那你說這支軍隊是聽終於皇帝的呢,還是聽我的?

再加上當時的李隆基也都六十好幾了,說不定哪天就嗝屁了,難道我還等著太子上位來找我算賬啊,明知道太子不喜歡自己。

更別說安祿山當時年紀也不小了,先前說過,人老了啊,總是會對情況失去精準的判斷;按照正常推理來說,安祿山造反沒有多大希望,你想想啊,西邊自己的兵力頂多跟東線持平,更別說還有大唐這個錢糧後盾,其他地區分散的兵力,戰爭若起的話,大唐有著無盡的兵員補充,隨隨便便就能把安祿山按死。不過還是那句話啊,李隆基和安祿山要是有著對情勢有精準的判斷的話,這場顛覆山河的動亂就不會發生。可惜最終,戰爭還是來了。

安史之亂:前因


公元755年,安祿山擁兵自立,起兵謀反,安史之亂,正式的打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