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與盛唐的終結

雖然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但唐朝依然存在於很多人心目中,至今尚有唐人、唐裝之稱,足見唐朝對後世的影響力。

而唐朝最強盛的時代又當屬盛唐,這是一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極盛時期,也是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時期。那麼,這樣一個盛世又是怎麼被終結的呢?

“安史之亂”與盛唐的終結

唐玄宗李隆基畫像

盛世下潛伏的陰影

開元年間,大唐王朝在唐玄宗的帶領下取的了空前的發展,內部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外部也平滅突厥,降服契丹奚族,連老對手吐蕃也頻頻遭受唐軍打擊。

唐代大詩人杜甫就曾有詩向後人展示這一黃金時期: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然而,在這樣的盛世下卻也潛伏著巨大的危機,隨著天寶年間唐玄宗逐漸昏聵而慢慢爆發了出來。

首先,唐代本有文臣帶兵的習俗,但隨著李林甫的入相,為了杜絕邊將入朝為相,他向玄宗上奏:

“文士為將,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戰有勇,寒族即無黨援。”——《舊唐書·李林甫傳》

唐玄宗深以為然,自此,邊境多有胡人為節度使,更有如哥舒翰、安祿山這樣兼領數鎮之人,安祿山後更是將軍中漢將全部換成胡人。

其次,唐朝本是沿用北周的府兵制,但隨著均田制的崩潰,府兵制也逐漸瓦解,到武周時期唐軍戰鬥力已經虛弱不堪。

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宰相張說在開元十年(722年)建議以募兵取代府兵,之後唐軍的戰鬥力果然大幅提升,但是隨著節度使任期的延長導致職業軍人逐漸淪為節度使手下私兵。

“安史之亂”與盛唐的終結

天寶十三載(754年),安祿山一次向唐玄宗索要數百張委任狀,大肆封賞手下的將領,至此將軍隊徹底收買。而唐朝的募兵大多集中在邊境重鎮,腹地卻極為空虛。

再次,隨著李林甫、楊國忠的用事,百官進諫的言路也被斷絕,唐玄宗對現實的瞭解嚴重不足。

開元十三載,關中大雨造成饑荒,楊國忠不但不想著賑災,反而對玄宗說大雨對莊稼沒影響,扶風太守房琯僅僅上書說明了實情就立即被抓了起來,之後再無人敢上報災情。

最後,楊國忠坐上宰相位置後與安祿山爭寵,多次聲稱安祿山要反,請求玄宗將安祿山調入朝中,更曾殺死安祿山留在長安的門客,令安祿山大為不滿。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上書請求唐玄宗同意他將軍中漢將盡數換為胡人時,楊國忠就與另一位宰相韋見素一起覲見,極言安祿山要反,然而玄宗不信,還非常自信的表示:

“祿山,朕推心待之,必無異志。東北二虜,籍其鎮遏。朕自保之,卿等勿憂也。”(《資治通鑑》)

就在這年夏天,安祿山聲稱要獻上北地良馬三千匹,每匹馬配備兩名馬伕,並由二十二名蕃將率部護送馬匹入京。

玄宗終於意識到不對,趕緊派馮神威前往范陽查探情況,得到的只是安祿山一句:

“馬不獻亦可,十月灼然詣京師。”(《資治通鑑》)

安祿山終於要反了。

范陽燃起的烽火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集結麾下部隊再加上契丹、奚族、同羅等共計十五萬人,以誅殺楊國忠為口號在范陽正式起兵,兵鋒直指洛陽。

“安史之亂”與盛唐的終結

同時,為了防備河東威脅范陽,安祿山派何千年以獻馬為由,出其不意生擒太原副留守楊光翽,另外讓黨羽高秀巖進攻振武軍牽制朔方兵團,自此安史之亂正式拉開序幕。

這時候中原百姓已經多年不見兵戈了,叛軍一路南下都未曾遇到抵抗,

“祿山乘鐵輿,步騎精銳,煙塵千里,鼓譟震地。時海內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識兵革,猝聞范陽兵起,遠近震駭。河北皆祿山統內,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為所擒戮,無敢拒之者”(《資治通鑑》)

面對叛軍,唐玄宗也立刻做出了自己的部署,首先在派衛尉卿張介然為河南節度使,在陳留一線佈防,另外任命此時正好入京的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前往東京迎敵,最後派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徵東副元帥,率軍五萬出陝郡迎擊叛軍。

“安史之亂”與盛唐的終結

與此同時在北面以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羽林將軍王承業為太原尹,金吾將軍程千里為潞州長史,阻擋叛軍西進之路。 郭子儀郭子儀(698年1月29日或697年9月5日-781年7月9日),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區)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一生平定安史之亂等諸多亂事,歷事玄、肅、代、德四帝,封汾陽郡王,世稱郭令公。為傳說“富貴壽考”典故的主人公,頤和園長廊畫中有描繪。令玄宗沒有想到的是,他千辛萬苦部署的防線在安祿山面前竟是不堪一擊,臨時徵召的軍隊毫無戰鬥力可言,很快張介然就敗死在陳留城下。

封常清面對叛軍也是節節敗退,不得已退出東京,就這樣,安祿山起兵後僅僅三十多天就攻陷了洛陽。

封常清撤出洛陽後,立刻到陝城會合高仙芝,兩人商議下決定放棄無險可守的陝城集中全力固守潼關,兩人的悲劇也就在這一刻註定了。

退到潼關後不久,兩人便因邊令誠誣陷,為唐玄宗斬殺,大唐西線的兩大名將就此隕落,無奈之下,玄宗只得令已經中風兩年的老將哥舒翰兼領河西隴右節度使,率大軍駐防潼關。

唐軍雖然在西線節節敗退,但其他各線卻漸漸穩定了下來,李祗、張巡等人在東線阻擋住了叛軍南下江淮之路,而南線的魯炅也在南陽粉碎了叛軍從武關繞襲關中的企圖。

與此同時,河北各郡在顏杲卿、顏真卿兄弟的帶領下也拉開了反攻的序幕,安祿山稱帝后,燕軍所控地盤僅限於陳蔡一帶,與北方范陽的聯絡也漸漸被斷絕。

隨著顏杲卿襲殺防守井陘的叛軍大將李欽湊後,北線的朔方軍團也開始向河北進發。

“安史之亂”與盛唐的終結

郭子儀畫像

安史之亂爆發後,朔方軍團就在郭子儀、李光弼的帶領挫敗了高秀巖的進攻,隨後李光弼在常山大敗史思明。

隨著郭子儀率朔方主力的到來,兩軍在九門展開大戰,史思明、蔡希德大敗而逃,不久,朔方軍團又在嘉山之戰中徹底擊垮河北叛軍主力。

與此同時,范陽留守賈循也開始傾向唐軍,這種情況下安祿山不得不考慮退兵了。然而就在此時,楊國忠勸說唐玄宗強令哥舒翰率軍出關迎戰,結果在靈寶一戰幾乎全軍覆沒,潼關失陷,長安已經守不住了。

克復兩京的漫漫征途


“安史之亂”與盛唐的終結

隨著潼關的陷落,唐玄宗被迫離開長安前往巴蜀避難,而在途中,太子李亨離開了西行的隊伍,獨自北上到達朔方,最終在靈武即位,這就是唐肅宗,唐軍的反攻也就此開始。

唐肅宗即位後不久,郭子儀、李光弼就帶著朔方軍團回師靈武,兵強馬壯的唐肅宗第一時間就移駐到了彭原,隨後派人進攻長安。

但遺憾的是,唐肅宗任用的寵臣房琯完全不懂軍事,在陳濤斜一戰大敗而逃。與此同時,河北也宣告淪陷。

隨著朔方軍團的退走,燕軍在史思明的帶領下開始了反撲,河北各郡先後淪陷,隨著顏真卿離開平原,轟轟烈烈的河北抵抗運動自此結束。

就在唐肅宗失望和沮喪之時,終於有好消息傳來,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即位的安慶緒完全不懂軍事,唐肅宗再次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至德二載二月(757年),肅宗就帶著文武百官進駐鳳翔,同時,郭子儀率朔方軍從洛交出發,在河東大敗叛將崔乾祐。

之後十多日內,隴右、河西、安西以及回紇兵馬也先後到達,反攻長安開始。

雖然唐軍一度在清渠被叛軍所敗,但隨後的香積寺之戰中,唐軍在猛將李嗣業、王難得的帶領大破叛軍李歸仁、安守忠所部,叛軍被斬首七萬餘級,長安光復,隨後郭子儀乘勝收復了潼關和華陰、弘農兩郡。

“安史之亂”與盛唐的終結

唐肅宗李亨

至德二載十月十五日,廣平王李俶率唐回聯軍在新店之戰中徹底擊垮燕軍主力,安慶緒被迫逃亡相州,十月十八日,東京光復。

之後不久,因為與新君安慶緒不和,史思明向朝廷投降,勝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燕軍最後的輝煌和末日

隨著史思明的投降,徹底平叛的良機近在眼前。

乾元元年九月二十一日,唐肅宗命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北庭節度使李嗣業、關內節度使王思禮等九大節度使率兵三十多萬進圍相州,因為怕諸將再次作亂,唐肅宗並未設置宰相,而是設置了一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給宦官魚朝恩統御全軍,同時史思明也再次叛亂稱帝,出兵增援安慶緒。

結果,一盤散沙的唐軍在相州城下潰敗而逃,雖然安慶緒也被史思明所殺,但燕軍卻再次統一在史思明手上。

史思明的進軍之路卻遠不如安祿山順暢,雖然攻陷了空城洛陽,但卻在河陽被李光弼打的大敗。

就在史思明彷徨之時,魚朝恩再次幫了史思明一個大忙,他迫使李光弼率軍東進洛陽,但卻在邙山一戰被打的大敗,燕軍再次兵臨潼關。

就在一切向著燕軍發展的時候,史思明卻犯了與老朋友安祿山同樣的錯誤,因想立幼子史朝清而被長子史朝義所殺。

然而史朝義的號召力遠不如史思明,燕軍滅亡近在眼前,只是隨著唐玄宗、唐肅宗父子的先後病逝,唐軍才遲遲未發動進攻。

寶應元年(762年)十月二十三日,剛即位的唐代宗便迫不及待的派兵進攻洛陽,最終在昭覺寺一戰擊潰燕軍主力。

史朝義逃到范陽之後無奈自殺,隨後各地的燕軍將領紛紛投降,安史之亂就此結束。

雖然安史之亂平定了,但其餘波依然影響著大唐王朝的未來。燕軍舊將薛嵩、田承嗣、李懷仙等人投降後本應被調入長安,但平叛主將僕固懷恩卻有著自己的私心,因目睹郭子儀、李光弼先後獲罪,僕固懷恩寄希望於聯合安史叛將自保,於是上書唐代宗要求將薛嵩等人原地留任。 唐代宗唐代宗李豫(726年11月11日-779年6月10日),唐肅宗李亨長子。初名俶,原封廣平郡王,後改封楚王、成王,天可汗,唐朝第11代皇帝(不計武則天),762年-779年在位。

自此,河北的藩鎮徹底保留了下來,各鎮只是名義上歸附朝廷,實際上自任官吏,節度使位置也是代代相傳,等同於獨立王國。

雖然後世皇帝多次征討河北各鎮,但始終未能徹底收復,直到最終滅亡。

另一方面,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宦官李輔國逐漸開始控制了禁軍,並在唐肅宗死時成功擁立唐代宗上位,雖然不久後李輔國就被殺,但宦官掌兵卻從未斷絕,後世唐帝也多由宦官擁立。

唐朝雖最終亡於朱溫,但其根因在安史之亂,促使唐朝滅亡的兩大禍患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都是因安史之亂產生,安史之後再無盛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